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以形象感悟内涵
        ★★★★
【字体:
以形象感悟内涵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在现行的小语教材中,有不少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的课文,我们姑且称之为哲理性课文。这类课文大多以一人、一事或一物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由于文章本身的内涵较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远,因此,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一时难以“解码”,更让老师屡屡遭遇“小马过河”的尴尬:导深了,学生更迷惘;导浅了,理解又不到位;直接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这又过于“离谱”。怎么办?我认为,以形象感悟内涵,以外延来建构“哲理概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理由分析

  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形象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或表象为材料来解决问题的,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

  二、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现实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发生想像,通过虚构具形的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或练习。哲理性课文也不例外,它们也是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形象来反映客观事物,揭示深刻的哲理内涵。

  三、阅读是一种由一系列心理因素和心理运动组成的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再创造性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要经历阅读感知、感情体验和理解领味。而感知的第一对象就是文本的语言符号及其承载的形象系统。可见,形象感知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

  四、图式理论认为,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这意味着阅读理解有赖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只有当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文章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其实,“背景知识”正是课文中的典型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这一“形象”的丰富的“外延群”,哲理内涵则蕴涵其中。有了这一中介,理解就会实现由“外延”到“内涵”的顺利升华,这样,学生对内涵的把握就会更为牢固。

  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认知,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打好“形象牌”,为学生创设浓浓的“形象场”,引导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逐步完成“语言形象→生活原型→哲理顿悟→自我实践”的转化和升华,引领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使他们在品尝“豁然开朗”的满足之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践“形象”。下面仅以《抉择》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情境渲染——感知形象

  “入境始与亲”。对于哲理性课文来说,读书之前,教师就要综合运用语言、挂图、实物、音像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情境,去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去撞击他们的心灵,从而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由衷地关注、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实录1>

  师:(上课伊始,电脑映示课件:一望无边的茫茫沙漠,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远远望去,天和地被一股强大的热流粘连在一起。)问:“你眼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

  生:沙漠真大,看起来就像一幅金色的画。

  生:沙漠中没有水,太阳又那么强烈,沙子肯定烫死人啦,要是谁来这里,一定无法生存,怪不得大家称它是“死亡之海”呢。

  生:沙漠给人的感觉太荒凉了,什么时候沙漠能变成绿洲呢?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沙漠的环境十分恶劣,很少有动物能在沙漠中生存。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炎炎的烈日下,如果有一个旅行者汗流夹背地行走在沙漠中,你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学生们异口同声)水!

  师:(绘声绘色)对!水!说来也巧,就在前面不远处,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一滴水也抽不出来。他几乎绝望了,感到死亡正一步步向自己逼近。忽然,他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水壶,他飞奔过去,迫不及待地拿起壶,拧开壶盖,就在这时,他看见了压在壶底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进吸水器,然后才能找到水。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师故意略停片刻),问:“猜猜看,他会怎么办?”

  (巧妙的情境渲染,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生:先喝个痛快。

  生:照纸条上的话去做。

  生:先喝两口,再打水……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我见时机一到,便直入主题——他面临着困难的抉择(板书“抉择”),下面便是一阵疾风暴雨般的琅琅读书声……)

  <分析与启示>

  按理说,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应先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因为没有读前的暗示或“干预”,就能在读者和文本之间产生一定的“信息落差”,而“信息落差”是达成有效阅读的首要条件。但任何规律都不排斥它的特殊性,对于哲理性课文的阅读,我们只能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必绕太多的弯弯,与其让学生“摔一跤”再去拉,不如伸过手去,使其免受这无端的“一摔”之痛。毕竟他们的学识有限,理解力也有限。教师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语言的距离,同时以多重悬念吊起他们的“胃口”,拉大与文本语言的“信息落差”,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先睹为快的阅读期待。本教例,笔者就合理地运用了课件、语言等“煽情”工具,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情境场。

  二、心理换位——体验形象

  “寻言以明象”,“明象”才入情。要想使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站立”起来,就要注意从文本形象到心理“形象”的体验转换,没有学生的心理体验,任何学习都是遗憾的,又何谈悟理呢?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领学生无限的靠近“情感导体”——文本形象,让他们快乐地“触电”,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从而体己察人,感同身受,真切感受自己的心理脉搏,更立体地感受文中的形象,拉近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深层次的哲理感悟做好铺垫。

  <教学实录2>

  师:(学生初读《抉择》后,师话锋一转)你对这位旅行者的做法有何评价?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一下子,将文中问题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生:我觉得旅行者真傻,都要渴死了,看着一壶水不喝,却信什么字条,谁能保证那字条不是骗人的呢?

  生:我认为他按纸条上说的做了,非常好。给别人留下方便,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嘛。要不,这人就太自私了。

  生:我认为旅行者做得对,但他有点笨,可以先喝掉部分水嘛,解解渴再说,然后打水,再带上水壶,以后还能用。

  生:照你这么说,我倒觉得旅行者是个十足的自私鬼。水喝足了,水壶也带走了,不把一滴水留给别人,孔融那么小都能让梨,我想,他既然认识字,就应该和我们一样受过教育,他能这么做吗?

  生:假如是我,都快渴死了,喝了水就能救命,我觉得应该先救自己。万一那字条是假的,把水灌进井里也打不出水来,不就太上当了吗?

  生:我觉得旅行者比我们想得远,他想到自己的时候又想到了别人,他宁愿让自己冒一次险,他太了不起了!

  ……

  (几种意见相持不下,竟引发了一场小小的辩论,有的学生还引经据典,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至此,书中的形象已被活化,“旅行者”活了!课堂也成了“旅行者论坛”,学生对旅行者的形象也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分析与启示>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况且文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某种意义上说,换位体验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形象到生活原型的转换器,有了体验,才有接纳、认可、感悟、共鸣,也才有了生发和拓展。这种体验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本教例拨响体验这根弦,学生才得以“真情告白”,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体验到旅行者抉择的艰难,为后面的旅行者的原型再现奏响了绝美的序曲。

  三、原型积累——升华“形象”

  “进入学生头脑的语言必须是真正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或概念的外壳,而不是‘空壳’,这样的语言才可以成为他们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使他们自由地驱遣、运用。”我认为,这个“外壳”仅靠课文中提供的单一形象不免单薄,它应该而且必须充实更为丰富、更为鲜活的生活原型,只有这些“语象”“原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占据一定的数量时,才会产生思维和表达上的飞跃,才会产生理性意义上的直觉顿悟。如果说前面的换位体验是文中“语象”的纵向深掘,“原型积累”便是它的横向拓展,这样整合起来的形象就是一个立体网络,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可感可视,并愈显丰满,愈显高大。惟如此,学生才能透过语言的外壳寻找到理性的内核,完成一次人文内涵的升华。

  <教学实录3>

  师:你由旅行者想到了在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的谁?

  生:有一个雨天,我家门前存水,我便捡来几块碎砖铺在水洼里,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我觉得我和旅行者一样。

  生:上次,我和爸爸在电影院观看《哈利·波特》,我边看边吃油炸串,弄得满手油腻腻的,我便随手往旁边的空位上一抹,不巧被爸爸看见了。他非常严肃地批评了我,当时我还觉得受了委屈,现在和旅行者一比,我真惭愧啊!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生:老师,我觉得您和旅行者一样,每天下班了还要给我们批改作业,上一回我病了,您还为我补课,您心里关心的是我们呀!

  生:我觉得很多人都和旅行者一样,具有一种奉献精神,像解放军叔叔、老师……

  生:我觉得黄继光和董存瑞更了不起,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

  <分析与启示>

  相似论认为:与要理解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前理解”,即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乃是理解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激活已经存储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些能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一旦这样做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就会自动完成。笔者认为,无论是“相似块”,还是“背景知识”,说白了,就是文本形象在生活中的投影,即生活原型。本教例中,笔者针对学生换位体验、已入情境之际,及时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巧妙地将文本形象迁移至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去,于是,学生的身边就有了“爸爸”“老师”等“旅行者”,在文本形象与生活原型对接的一刹那,感性的交流碰撞出理性的火光,“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如丰碑般矗立在孩子们的心灵之中。这远非标签式的教导,抑或隔靴搔痒的浅尝辄止,或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这是人生的真感悟,生命的真涌动,是孩子们对文本内容的全身心感受。

  四、自我迁移——实践“形象”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及物”的过程,即不但获得书面材料的意义,内化作者的书面语言,而且要把阅读所得的精神营养释放出来,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量。哲理性课文内容大都属于典范性或理想化的生活,对小学生极具教育意义。教学时,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丰富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教科书,关键是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迁移,以课文中深刻的人文内涵为营养,更科学更健康地设想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娱乐等,以远大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实践自己的人生“形象”。

  <教学实录4>

  (在《抉择》教学的尾声,我和同学们都已激情满怀。)

  师:同学们,你们精彩的发言告诉我,你们是真正读懂了《抉择》,现在,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好,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吧!

  (三分钟的静默!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生:爱是照亮人间的太阳!

  生: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会拥有整个世界!

  生: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生:愿和平鸽自由地飞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生:愿爱永驻人间!

  ……

  (这时,我随手按下放音机,《爱的奉献》那优美而深情的旋律悄然入耳,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许会有这位旅行者似的抉择,愿你们以切身的感受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分析与启示>

  运用应视为理解的另一化名,理解了自然会运用;不甚理解的,运用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谓“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有专家指出,阅读是一种社会性消费行为,是一种生产力。所谓生产力,实质上就是读者通过阅读获取新的信息,再经过自身的智力活动,产生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决策、新的做法……从而切实地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使人的实践能力大大加强,由此产生新的精神产品。作为阅读教学,我们就有责任去召唤、引导学生的消费选择。有责任给他们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让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近自然,经历社会,感悟人生。而哲理性课文是最具社会内涵的,我们有义务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在人生的大道上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我想,这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固有意义。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