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 本文刊《小学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弹性教学初探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然而学生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怎样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笔者认为施行弹性教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生吃得饭,困难生吃得了,不但减轻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心理负担,也不同程度地提高语文能力。实践证明,实行弹性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教学目标弹性设计。
在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贴近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发展区,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例如,教学《高梁情》一课时,要求优等生"全面了解高梁根的特点以及高梁坚韧不拔的品格,领会作者对高梁的深厚感情,能独立概括中心思想,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中等生"了解高梁根的特点,知道高梁与当地人的密切联系,能概括中心思想,懂得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困难生"知道高梁根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明白中心思想和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信度。
二、课堂提问弹性设计
课堂"提问--回答",在老师和学生中互动交流的频率最高,学生成功地回答了问题,得到老师表扬,那份喜悦就是强大的自动力,亦是兴趣不断高涨的助燃剂,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该有点弹性,因人施问。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可针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例如《养花》第六小节课文写了作者养花中的伤心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作者非常爱花,但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理解,备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全文写了养花的乐趣,而本小节却写了伤心事,这是为什么?(2)在那个季节,剪下菊秧嫩头一插就活,所以菊秧砸死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作者却全家几天没有笑容,这是为什么?(3)如果有人碰坏了你并不喜欢的那盆花,你会怎么样?碰坏了你最喜欢的那盆,你又会怎么样?再想想作者家菊秧被砸,全家几天没有笑容,说明了什么?以上问题解答起来一个比一个容易,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相机提出。二可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答题的深浅度上有所区别,例如《跳水》课后思考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困难生能回答出"船长不这样逼孩子跳水,孩子摔在甲板上就没命了"老师即可预以认同,中等生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强调出"立刻"一词,以反映其遇事"果断",优等生能假设出其他救孩子的办法,并通过分析证实船长的办法最佳,从而知道船长是个沉着冷静、机敏果断的人。
三、作业练习弹性设计
作业练习上要分课内和课外两种。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的密度,但应该适度,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不平衡,完成作业速度不一致等情况,所以每次作业在数量上一般采用2-3小题为宜,让困难生完成1-2题,中等生完成1-3题,优生能全部完成;在难度上,前两题低,后两题逐步加深。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必须分层,并有针对性。可设计基本题、综合题、思考题三个层次,规定困难生完成基本题,中等生除完成基本题以外,还要完成综合题,优等生还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做几道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题。
四、学习评价弹性设计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评价。所以,如果老师用同一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生,不仅会扼杀困难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挫伤优生的上进心。因此我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上作了三点改进:一是试题订正后加"星"评价,困难生往往错题较多,认为反正老师给的低格次也不会变,订正不订正无所谓,长此以往成绩怎么会提高呢,根据这一情况,我采用订正后加"星"的办法来调动困难生订正的积极性。即原来试卷被评为"☆☆",学生认真订正后,老师在原来的两颗星后再加上两至三颗星,为"☆☆+☆☆"(☆☆+☆☆☆),这样做学生订正都很认真,原来卷面成绩较差或良好的学生,订正后的成绩也能达到"四星级"或者"五星级",既达到了练习巩固的目的,又缓解了学生由考试成绩差,在同学、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的自卑心理;二是在试卷上为优生设计一些附加题,让他们充分展示;三是对同一题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用字组词,要求优生一字组四词或四词以上,中等生两词、困难生一词即为正确,能多组则更加其好。
实践再次证明,小学语文教学的弹性设计,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