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辩证的把握作文训练与评价中的几组“对应量”
          ★★★★
【字体:
辩证的把握作文训练与评价中的几组“对应量”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辩证的把握作文训练与评价中的几组“对应量”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中心小学  谢远品 443211
(联系电话:0717—4460343  013617279578)

内容具体、构思新颖、主题准确、情感丰富是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评价学生作文是否达标的一根“尺子”,由于这根尺子在一定范围内的至高无上和“铁面无私”,使学生在作文时一切都得围绕“具体”、“新颖”、“准确”、“丰富”来写。学生在作文中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和空间。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辩证地分析一下作文训练目标中的几组“对应量”。
一、作文内容的具体与概括
小学语文属于语言文字综合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启蒙阶段,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均作了要求。因此,平时我们在要求学生说和写的时候,应尽可能的“具体”一些,比如,课堂上回答问题,同学及师生间进行交际训练,作文中对自己亲生经历的事情的再现、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的描述等。这样要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渐进性的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具体”,否定“概括”。将具体抽象化、形式化,比如学了《南京长江大桥》后,布置学生去参观并描述某大桥或某建筑物,要求学生具体写出观察对象有多高或者多大,用了多少吨水泥和钢材,有多少间房子或者桥孔等,如此这般,学生的作文只能是千篇一律,只能是空洞的具体。对这类训练,倒不如让学生先进行整体描述,然后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特点写出来:一尊奇特夸张的雕塑、一排新颖别致的路灯、几株翠绿稳健的雪松等等,让“具体”得实在一些。恐怕有的老师认为:观察能力是本次作文的重点,必须这样训练……。笔者以为,正是这些思想,禁锢了作文训练的创新。观察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观察是充满个性的,感兴趣的内容他自然会具体一些,他们不可能“眼向一处看,笔往一处使”,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观察个性。总之,“高度概括、一语中的”和“具体描述、形象生动”都是一种语文能力。
二、作文主题的准确与偏离
作文切题,就是指学生能够围绕主题进行作文,要求学生写有所指,以此了解或评价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在规定范围内的选择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观察的指向性、表述的针对性以及一些基本的作文的技能技巧的需要。但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常常把是否切题看得非常重要,有的老师甚至在评判作文时,在“切题”上实行一票否决,比如写《我喜爱的小动物》,在写出它的生活习性的同时,一定要想方设法(甚至杜撰)突出我对小动物的喜欢。小学生作为作文的起蒙与起步阶段,切题需要训练,但小学生兴趣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笔者曾组织学生去描述刚刚开业的商贸中心大楼,要求学生写出大楼的结构极其雄伟壮观气势,可是有一个学生偏偏不这样,他对楼体上造型独特、新颖别致的广告牌非常感兴趣,然后以《谁给大楼穿外衣》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既有具体的描述,也有自己的看法,而对大楼的宏伟只是一笔带过。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好文章,但如果用“切题”与之对应的话,该生的习作可能不及格并被戴上不守“文道”的帽子。如果这样,学生作文的个性将受到扼制,所以,我们对小学生的作文的偏题无须大惊小怪,宽容一些为好。人教社修订版语文教材中开始出现“既不限内容,也不给题目”的作文训练形式,要求学生“自由写”,这给作文教学改革开了个好头,符合小学生作文训练的特性,有利于学生作文个性的张扬。
三、作文构思的新颖与朴实
有的人把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比作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有的语文老师对于那些通过“脚板”突出人的勤劳、通过梦想中的“彩虹”反映大桥之宏伟的作文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对一大堆材料进行异化组合,其结果是离奇的东西层出不穷,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斥于作文之中,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实际。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新颁发的《课程标准》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对于习作的构思、材料的组合均未作任何过高的要求。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小学生的“心眼都很窄”,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他们的构思与组材自有他们的道理,其间不凡有善于构思的学生及其作文,对此,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不要将其作为“成功作文”的唯一标准而鼓励学生大量效仿,要知道,这类作文实际上也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作文方法的一种精深的感悟罢了,是造不出来的,因此,对于学生的作文构思要讲究朴实,在朴实的基础上追求新颖。
四、作文情感的丰富与平淡
无论是《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作文中要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来自于学生对生活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后的积累,而当学生要描述某件事、某个人的时候,他将个人的即时性所见所感与“积累”进行有效的组合,释放出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需要第三者“脑译”的符号(文字)形象或事件的经过。因此,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表达出来的感情,丰富也好、平淡也罢,应该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平时在评价学生的作文中,对于“情感”的表达一味地强调“丰富”,否定“平淡”,致使一部分学生极善于表达“虚情假意”,生活与作文的两面性愈来愈突出。事实上,小学生眼里的人、物及事件,大多都是平面型的,他们能将人物的轮廓勾画出来,能将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也就“丰富”了,只不过这是一种“平淡”的“丰富”,所以说作文训练中的情感一定要着眼于真实,并非平淡就无味,虚假的情感比平淡更有害。
上述拙言,旨在探讨如何正确的认识小学生作文,如何克服当前部分小学生作文“虚高”的现象,并非否定作文的“具体”、“新颖”、“准确”和“丰富”,而是通过对小学生作文的正确认识和务实评价,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