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关于“看图学文”的几点思考
          ★★★★
【字体:
关于“看图学文”的几点思考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关于“看图学文”的几点思考
          ——与辽宁的汪光同志商榷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小学   谢远品

《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9期“问题争鸣”栏内刊发了辽宁岫岩教师进修学校汪光同志《对“看图学文”选编的部分课文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作者就“看图学文”的选编、“看图学文”的目的等谈了一些观点和看法,并建议对《海上日出》、《燕子》等课文进行调整。笔者认为,有些观点尝值得继续“争鸣”。
一、是先“图”后“文”,还是先“文”后“图”
《质疑》一文中,作者认为“看图学文”是先有图或者实物,然后作家或教材的选编者经过认真思考,按一定顺序所作的与之对应的短文。作者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口、自己的手说出或写出文章来”。同时,作者还对《海上日出》、《燕子》等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篇“看图学文”是先文后图,“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再版新教材时,能予以适当调整。”笔者以为,“图”与“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在旅途中所看到的一种壮观景象,《燕子》是作家郑振择在乡间描述的“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难道能说作者不是先“图”后“文”吗?只是哪些“图”更壮观,更充满诗情话意罢了。因而,说这两篇课文“并非是巴金、郑振择两位前辈在看到别人画面后写下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两篇课文恰巧是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对大自然的瞬间动态的“图画”进行的极为简洁精当的描述。只不过是专家们在作为教材选编的时候对其又进行了静态的表现。另外,虽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八角楼上》(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是先图后文,但事实上,作者在创作这些画面时,早已胸中有文了,要不然,纤夫的“没精打采的目光”和毛主席“拨灯芯”的神态怎能如此微妙微肖。因而,笔者认为“图”与“文”是一个整体。
二、“看图学文”的目的仅在于“说下来或写出来”么
《质疑》一文中,作者认为:学习“看图学文”后,“学生能够按照观察的顺序,有重点、有联想地把所观察到的图或实物用口或用笔把它说下来或写出来,这是看图学文的最终目的”。作者的这一观点一是缺乏严密性;二是缺乏时代性。与现行教材配套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在观察能力的训练上的要求是有层级的:一年级是“学习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练习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训练“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四年级才开始进行“初步的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的练习……。另外,作者认为“看图学文”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只要把观察的实物或图画“说下来或写下来”就行了,这是一种缺乏时代性的比较狭义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从“大语文观”来说,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训练,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到底包括哪些呢?《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具体的规定,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知识、能力”素养,“方法、习惯”素养以及“健康的身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养。《海上日出》、《燕子》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养训练的最佳载体之一,除了对学生进行动态的观察能力的训练外,其叙述的语境之秀、描绘的意境之美,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训练的重要凭借,不知作者是否发现,这两篇课均是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的,其目的是促使学生蓄积优美的表达素材,通过大脑的消化、加工,在间断、连续或者有选择的释放中转化为能力。如此说来,对这篇课文,是否应该先有传统意义上的图,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
三、何为“一般看图学文的教学方法”
《质疑》一文中,作者认为“很难用一般看图学文的教学方法去学习这两篇课文”(《海上日出》、《燕子》——本文作者注)。我不知道这“一般”的内涵是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作者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海上日出》、《燕子》这两篇课文需要打破传统的“看图学文”的指导方法。但具体该采用怎样的指导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不同,施教对象不同,训练目标不同,教者的风格不同,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针对《海上日出》来说,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一)导入新课;(二)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作者的观察点以及作者所看到的景象;(三)摩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的;(四)图文结合,找出文中刻画最为细致的语句(对太阳升起过程的描绘),仔细读一读、议一议,体会作者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形象生动,对你有什么启示?(五)循图回归,借助图画或相关的课件,师生共同描述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在熟练口头表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描绘,因人而异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六)延伸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日出,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日出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与巴金的“海上日出”有什么不同,然后写下来。综前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海上日出》、《燕子》还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马踏飞燕》只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对象有一个较深层次的的透彻的领悟和把握,对学生指导起来并不难。
总之,对看图学文的理解与处理,笔者认为,既要“看图”,又要“学文”,更要图文结合;既要训练学生观察静态的画面,又要多让学生去描绘蕴含大量动态信息、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训练的图画;既要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更要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立足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看图学文”这类课文的作用。

---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