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生疑,是获得知识的关键
          ★★★
【字体:
生疑,是获得知识的关键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生疑,是获得知识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李敏君

    有人断言:“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学会”到“会学”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要使学生会学习,首要问题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无过于让学生“生疑”。
    学生本来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一旦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了问题。事实上,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要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切不可随心所欲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发言,不插嘴,认真听,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感染力,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索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一位教师上《倔强的小红军》时,紧扣题眼“倔强”,引导学生设疑置问:“倔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小红军称为“倔强的小红军”?小红军的倔强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倔强”的语言、动作等,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因此,教学一开始就能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急于读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所以,只要教师给予学生问的权利,创设问的氛围,引起问的兴趣,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从事阅读实践,养成质疑问难阅读习惯的生动局面。
    二、授以其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有的课学生非常热烈地质疑,敢字当头,但是质疑的水平却很不一样,为什么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这样低层次的质疑水平呢?为什么有的提出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呢?说明只让学生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会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引导?教师要为学生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发问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思而生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教师检查后,对认真提问题或提的问题较有思考价值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奖励,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小摄影师》一课中,有的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高尔基为什么不见报社的记者,却想见到小男孩,希望小男孩再来给他照相?”显然,这个问题提得较有水平,反映了他们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我及时给予表扬。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点,这样就能做到以疑促思。
    (二)课堂教学,激疑引思
    激疑引思,是教师诱发、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激起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课题处着眼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紧扣“故乡”一词,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可以改为《我爱杨梅》吗?作者在题目中加上“故乡”二字,表达了他的什么感情?是爱杨梅,还是爱故乡?这样从课题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从重点处引思
    紧扣重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海底世界》最后一句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
    3、从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一文中,小姑娘十分喜欢贝壳,为什么不要画家送的贝壳呢?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提出:“‘耐心’是不焦急的意思,两个词用在一起不是矛盾了吗?”从这些“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人物的品质。
    4、引导求异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一切显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
一次,我到低年级听一位老师教《狼和小羊》时,一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了异议:“狼这么凶猛,根本用不着找借口就可以把小羊吃掉。”该教师认为这位同学的求异思维应该肯定,高度表扬了他,接着告诉学生寓言故事内容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还鼓励学生自己动笔改写《狼和小羊》。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
    (三)教后质疑,回顾延伸
    分析讲解完课文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遗漏部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后,有个学生问道:“曹操生性多疑,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这是黄盖使用的计策,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于是激起一场议论。又如在《春蚕》一课讲读后,学生提出反问:“父亲为什么夜里不起来帮忙?”这个问题提出后,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各种想法都表达出来,发散性思维充分得到训练。
    因此,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是不少的,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动脑筋思考,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
    三、拓展思维,让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能质疑,就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更强烈,质疑兴趣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为了提高学生自主质疑并能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学生提出:“西门豹真聪明!我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想出更好的办法,让人们了解‘***’邪教的危害呢?”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另外,我们提倡孩子要多看课外书。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主动阅读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自学求知的过程中,达到了自问、自悟、自得的效果。这样的学习,具体而贴近生活,学习好像在不经意地进行,而不经意的学习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正像是用钥匙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激发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