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的构造与功能》教学有感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李敏君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已经确立。然而,如何既保证确立师生各自的角色地位,又有机地协调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呢?这与教师在课堂调控中的“隐”与“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调控好课堂教学中的“隐”、“显”关系,既要求教师做到该显则显,在教法上经常变化,刻意求新,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该隐则隐,善于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在教学卫生与健康课《牙齿的构造与功能》时,由于恰当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隐”、“显”关系,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体验,强化了卫生知识,受到了美的熏陶。
一、隐而藏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世人所推崇的罗扎诺夫式教学就有这样的特色:鼓励学生去扮演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如果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毫无目的。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位红娘,把学生带来知识的面前,让学生与知识相识相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自己的积极调控,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牙齿的构造与功能》一课时,先以小故事导入:6岁的小孙子的乳牙开始脱落,他担心自己的牙齿会掉光,于是向爷爷请教。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爷爷,会怎么回答?接着找几名学生扮演爷爷来回答。面对这个新的知识,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去扮演“老态龙钟”的爷爷,想方设法为“小孙子”解开疑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正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适时小结:人的一生要长两次牙,第一次长的牙齿叫乳牙,3岁前基本长齐,6岁的时候开始脱落,脱落后会长出恒牙,所以小孙子不用担心。学生听了,不由得摸摸自己的牙齿,对同学说:“看,这是恒牙!要是不小心撞掉或者被虫蛀掉了,可就坏了!”看样子,他们似乎懂得了今后可要小心保护自己的牙齿啦。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小故事,使学生不知不觉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了课文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寓显于隐,易于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一定要摆正教学关系,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教,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小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少,能力有限,但他们毕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地把学生的经验“诱”出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桥筑路。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决不能只是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强制式的简单行为,而应是教师将教学经验融入教学内容的一种内在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对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但这种表达不是通过反复要求和强调达到的,而是巧妙地将自己的理解和导向融入静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引导学生质疑是个好办法。在《牙齿的构造与功能》一课中,我先引导学生从镜子里观察自己的牙齿,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再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看到自己嘴里这三种形状不同的牙齿,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问,这三种牙齿叫什么名字?有的问,这三种牙齿分别有什么作用?还有的问,这三种牙齿为什么这样排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乘着学生质疑这股“东风”,我自然地把学生引进了知识之中。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10课第5——9行,边读边想,文字与实物对照,自学解惑,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换意见。接着,让几个学生出来操作,指牙齿模具分辨“切牙”、“尖牙”和“磨牙”,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颗,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由其他同学评价他(她)说得是否准确。这样,表面看来教师的讲解不多,但此环节渗透着教师的精心导向,轻易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以隐待显,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
吕叔湘先生曾经讲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而应巧妙地“隐”于幕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例如,在了解龋齿的危害后,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怎样才能预防龋齿。我就出示课件,让他们了解牙齿的结构,然后让他们分四人小组讨论:龋齿是如何产生的。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自己的体验,热情地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我留意他们的谈论动向,及时引导,点拨,不断地把他们的思考引向深入,直到他们对自己的发现与看法感到满意。讨论完毕,正是学生满怀信心,期待着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理解,跟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之时。我急他们所急,让他们大声汇报交流,最后出示课件一一印证他们的说法。及时的反馈,让学生美美地品尝着成功的喜悦;自己的努力成果,让学生信心倍增。他们不但懂得了有关知识:如果牙齿保护得不好,牙釉质被损坏,会进一步侵蚀牙本质,甚至侵蚀到牙髓,引起疼痛发炎,龋齿就产生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于努力探索。通过“以隐待显”的教学,切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对于一个高明的画家来说,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课堂教学的“隐”与“显”也是如此。只有处理好课堂调控中的“隐”、“显”关系,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调控自如,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全过程,在趣中学,在学中悟,在探索中提高,使他们的身心真正得到健康发展。
(本文获东莞市体卫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