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暑假备课参考
1、理论文章(1篇)
2、教学设计(1课)
3、试卷(2份)
关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性思考(第三稿)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面简称“课标”)颁布近两年来,不仅课改实验区在实践,非课改实验区也在用它来指导教学。对近两年来的实践作一番理性思考,有利于课标的修改完善,有利于课标的实践能够理性地健康地深入进行。
一、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防止人文性的泛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最为接近本质的认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从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的工具”,到是“学习各门知识从事各种工作的重要工具”,到“是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的辩证统一”,到“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课标对它的最新定位,历尽艰辛,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课标对它的最新定位,体现了对现代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适应了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要。但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的定位,并不能保证在实践中不出偏差。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割裂,对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重,都可能导致工具性或人文性的泛化,加上“矫枉过正”的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更有可能出现这种泛化。八十年代初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是当时的认识水平所能达到的最为科学的认识,但由于在实践中偏重了工具性,以致后来导致了工具性的泛化,把工具性当作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部,从而导致了繁琐机械的练习,导致了人文性的丧失(当然也包括思想性),以致爆发了九十年代末期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工具性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前实践课标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有可能出现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盖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忽视工具性。我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矫枉过正”,因为曾经有过工具性的泛化,我们对工具性存在诸多忌讳,如对“训练”的忌讳,少做练习乃至基本不做练习;对阅读分析的忌讳,不管什么文章都是整体感知;对写作方法指导的忌讳,习作课不是立足于学习表达,而是一味强调“自由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人文性,我们则情有独钟,极力弘扬。在实验教科书中,也改进了以知识、能力组织教材的做法,变成以专题组织教材;对学习方法,推崇自主、合作、探究,而惟独缺少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有可能出现人文性的泛化的。而人文性的泛化与工具性的泛化后果一样,都会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会导致语文素养的“营养不良”。
语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人文性,一面是工具性,而语言就是其共同的载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离开了语言,人文性、工具性就都不复存在。以往的教材,以语文知识、能力的要素选择课文并组织教材,课文的导学系统和作业系统也围绕该组的语文能力的训练重点进行,这“硬币”的两面,变成了都是工具性,这是工具性在教材中的泛化。而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在导学系统和作业系统中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引导语文素养的生成,做到了以语言为载体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对这么一套理想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可能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只关注专题这一显性的一面,而忽视语文素养生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文能力训练这一隐性的一面,以致导致人文性的泛化,这种苗头已在有的教学中出现。
根据教材特点(包括思想内容的人文特点和语言表达特点),以学习语言为主线设计导学系统和作业系统,是课标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精华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此外,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做练习的过程,是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不能因为有过工具性的泛化,就讳忌为掌握工具而应有的语文训练。我们要摒除的是机械的练习,而能扎实基础、启迪学生心智的练习还是非常必要的。这类题,现在不是多了,而是偏少了。
二、 坚持大语文教育观,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
大语文教育观是人们对语文教育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的成果。课标中的大语文教育观,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在课标中,实施建议部分专列一节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及的课程资源多达27种,这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理念,倡导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理念。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个抓主要矛盾的问题。对事物起主要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科书起着奠基的作用,教科书的学习是特别重要的,课堂学习是特别重要的。在历次语文课程改革中,都把教材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本次课改也不例外,原因也就在此。没有课本的学习,哪来超越课本的智慧;没有课堂的学习,哪来超越课堂的能力。课标实验教科书(包括大修订教科书)充分体现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和现代语文教育规律,成为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好凭借,成为与其他学科融合、向课外延伸的支点。因此,我们认为,在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科书是主要课程资源,要特别注意发挥教科书的使用,防止主要课程资源的泛化。主要课程资源泛化的后果,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坚持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统一,防止二者的分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工作,都要做到目标与策略的统一,策略要为实现目标服务。策略与目标的分离,只能使实现目标的努力更加艰辛,甚至可能使目标难以实现。遗憾的是,在用课标指导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目标与策略分离的现象。
(一)阅读目标与阅读策略的分离
有鲜明的课程目标,是课标的一个亮点。课标中的阅读教学目标是科学、合理的。如,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既有叙事性作品与诗歌的阅读教学目标,又有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要求;第四学段还增加了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求。“叙事性作品”与“诗歌”的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章”与“简单的议论文”的阅读是“非文学作品阅读”。文学阅读有其阅读指导策略,非文学阅读也有其阅读指导策略,两者不尽相同。
对“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策略阐述较多,是课标对过去几十年忽视人文性的必然反映,是课标有关阅读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但是,课标并不忽视“非文学作品阅读”的指导, 既多处强调“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策略,也提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现行教材和实验教材,都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和诗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生搬硬套“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策略的现象,如对说明性文字也要求整体感悟和深入体验,以致影响了对这类文章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揣摩。其实,阅读说明性文章,应指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抓住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文章的写法。
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叙事性作品、诗歌,还是说明性文章,都是“文章”。在二、三学段,应特别关注文章阅读的共性要求与指导策略,引导学生读懂语言文字,抓住主要内容 。
(二)写作目标与指导策略的分离
写作教学的本质应在于指导学生“学习表达”。课标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写作教学目标,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表达”所应达到的目标。既然是“学习表达”,就应该有“学习表达”的指导策略,如怎样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怎样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表达。而“自由表达”,是写作时的一种心态,是学生“学习表达”时应有的一种心态,在不受压抑的心态中学习表达。学生“自由表达”心态的形成,得益于平等的师生关系,得益于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营造有利于自由表达的教学环境。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指导学生“学习表达”。如“取材”的指导,要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构思”的指导,怎样才是有创意的表达;“起草”的指导,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使思路贯通;“加工”环节的指导,如何根据写作要求修改初稿等。有上述指导,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较快提高。对此,课标有比较完整的阐述,既“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又主张“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表达”,主张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可惜的是,课标对写作教学完整论述,有的人未能全面理解,在当前的习作教学中,对“自由表达”存在一种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认为“自由表达”就是“学习表达”。为了体现“自由表达”,在现行教材中,有不设话题不必作什么指导而只有笼统要求的习作练习,以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这样的练习如果不加以引导,有可能是写过的作文的重复。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体现让学生“自由表达”,作文指导只有“写什么”的指导,而少了写作各环节“怎么写”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有可能在同一层面上低水平重复。“自由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种开放的没有压抑的心态学习表达,而绝不是写作的放任自流。“自由表达”也绝不是作文的全部。
教学反思是近年倡导的教研形式,对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做理性思考,是深度的教学反思。让我们以教学反思的形式更好地总结近两年课标的实践,把新一轮的语文课改实验工作做得更好。
(后记: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巢宗祺先生的鼓励,得到崔峦先生的悉心指导,特此鸣谢!)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9
在体验中拨动爱的心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这是一篇外国作品,写的是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以后,对来自妈妈赞扬和爸爸批评的即时感受,以及十二岁时和成年以后对这样事的认识。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升华的认识,是本课的主要特点。教学时,要依据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在体验中拨动爱的心弦。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1、就题质疑。上课伊始,可从课题入手,揭题后问学生:这一课的课题和其他课文一样吗?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课题充满悬念,“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谁说的?以人物的对话作课题,要表达怎样的重要信息?……利用悬念是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带疑读书,然后交流初读感受。交流初读感受时,教师不必指导,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老师要珍视学生初读时的独特感受,不要急着往文本意义上引。)
二、分层探究,升华体验
(一)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得到妈妈的赞扬,同时受到爸爸的批评。对这件事,作者的认识不断发展。请根据作者认识的发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学生可能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也可能分为三部分,老师均应予肯定。然后小结,第一部分是写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是感性的描写;第二部分写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叙述;第三部分写成年后的认识,是理性的升华。
第一、二部分,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第三部分,则多用讨论的方法,结合老师的指点,让学生深刻认识事情的意义。
(二)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
1、学生默读、画注。作者细致描写了妈妈赞扬的语言,赞扬时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感受;细致描写了爸爸批评的语言和自己的感受。请用“ ”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妈妈赞扬的热情和爸爸批评的严厉,体会作者对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感受。
2、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3、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4、大组交流朗读。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老师要相机指点: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七八岁时的感受,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教学难点,但却花不少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练习感情朗读。原因是感悟事实是明白道理的基础,能和作者一起经历七八岁时心灵的感动,才能认同作者长大后对这件事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三)十二岁的感受
七八岁时,作者不理解父亲的批评,十二岁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妈妈却一直心存感激。请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作者认识的变化。
(此部分以读代讲,符合阅读教学省时高效原则。)
(四)成年后的认识
1、明确读书要求
成年以后,作者也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对这件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让学生选择读书方式是新课标的精神之一)
2、学生读书、思考。
3、小组合作交流。
4、大组反馈,教师适时指导。
大组反馈时,教师要适时对下面的重点语句给予点拨:
句1: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成年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伤害或警示作用。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激励,又有批评的警醒。在理解句子意思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加深感受。
句2:这些年来,……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句义的理解可联系句1理解,要让学生理解到,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句3: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联系句1和句2指导,即联系赞扬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指导。
在理解句2和句3的意思后,要把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话连起来读。应腾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 指导表达
以“父母关心我成长”,说说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先在小组说,再推荐说得最好的在班上说。
(联系生活实践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的感受,是深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方法。)
(本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和认识的升华,主要采用朗读涵咏法,疑问思辨法和表达阅读法,教师主要起促进思考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是文本的对话者之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大修订教科书第七册期中、期末考试命题
命题说明
1、命题侧重知识与能力,原因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的考试仍乏操作办法。
2、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未列入考试。对口语交际的考试,即使是口试,也不好操作,弄不好仍是原来的听力测试和说话测试。“语文实践”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考“语文实践”,会把它引向“重视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感和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可在平时考察,用评语的形式给予评价。
试题
小学语文第七册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写字。(5分)
综合全卷书写情况分三个等级评分。
二、听写。(12分)(可改为把字写在方框里)
三、看拼音写字。(12分 )
bēn zhǒu jiǎ rú yìn shuā jìn qǔ xī shēng bǎn dèng
xīong táng wán shǎng qiū líng jiào xùn shí yàn qǐ fú
四、用直线把左右两边能搭配起来的词语连接起来。(4分)
排除 忧伤 持续 上岸
解除 武装 陆续 发展
五、按课文或《积累·运用》的“读读背背”填空。(12分)
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2、鲁迅 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 ,也把一个 刻在心里。
3、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 。
4、春潮带雨晚来急, 。
六、默写《早发白帝城》。(5分)
, 。
, 。
七、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作答。(20分)
大墙下的小花苗
春风劲儿真大,把一粒花种子丢落在一堵大墙的阴影里。
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株小花苗。大墙阴影的外边,好多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
“小花苗,你哭什么呀?”蜜蜂飞过来问。“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吧!”小蜜蜂用力推起来。可是哪里推得动啊!小蜜蜂叹口气,飞走了。
“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噢,是墙顶上的小蜗牛在说话。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儿,这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终于,在一天上午,它爬过了高高的墙顶。“啊,阳光下多么温暖!”在阳光照耀下,小花苗长得可快了。它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株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
1、填空。
(1)短文按 顺序写,先写 ,再写 ,最后写 。(8分)
(2)小花苗的“手和脚”指的是 。(3分)
(3)在大墙的阴影里, 小花苗又瘦又小, 在墙顶上, 小花苗 。(3分)
2、回答问题:
假如你是小花苗,爬上了墙顶,你会说些什么?(6分)
八、习作
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景物最美?按一定的顺序把它写下来,要写出景物的特点。题目自拟(也可以不写题目),全文不少于200字。
小学语文第七册期末考试试题(一试)
口 试 题
由学生从略读课中随机抽取一课,有感情地朗读2-3段(500字左右)。(10分)
(在期末的最后两周进行口试。)
小学语文第七册期末考试试题(二试)
笔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写字。(5分)
综合全卷书写情况分三个等级评分。
二、听写。(20分)(可改为把字写在方框里)
三、给下列句子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5分)
例:奋发图强 ( C )
A. 画出来的形象 B.打算,规划 C.谋求,希望得到
1、节衣缩食 ( )
A. 段落、章节 B.俭省、限制 C.事情 D.时令、纪念日
2、漫不经心 ( )
A. 水满了流出来 B.满、遍布 C.随便,不受约束
3、心平气和 ( )
A. 相处得来, 配合得好 B.温顺,不猛烈 C.连带着 D.对,向
4、异口同声 ( )
A. 不同 B.特别 C.分开 D.非常
5、比冀齐飞(冀:翅膀) ( )
A. 竞赛 B.模仿 C.勾结 D.靠近
四、按课文或“读读背背”填空。(8分)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浩浩荡荡地( );那声音如同( ),好像( )。
2、昆明湖静得( ),绿得( )。游船、画舫( )痕迹。
3、 荒于嬉(xī), 于随。
4、勿以恶小而为之, 。
五、默写《望庐山瀑布》。(4分)
, 。
, 。
六、先认真阅读短文,再做短文后的练习。(18分)
一生的财富
10岁那年,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和我的玩伴们发挥了爆竹的最大功能:“连锁炮”、“冲击炮”、“炮炸猪鼻”、“炮惊鸡翅”……
最后,我们想到了“炮人”。
一会儿,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我大喊一声:“放!”
憋了许久的伙伴们将爆竹点燃、抛出。
“啪!啪!啪!”
“击中了!击中了!”
胜利的喜悦还没有完全消散,我们就被惶惶然所替代。
老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慌了手脚,摔倒在马路上,整个人被自行车压着。
同伴们一哄作鸟兽散。
我却没有走,至今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
老人摔倒的姿势使他爬起来很困难。我站了一会儿,跑过去使劲地把自行车拖开。老人看我一眼,没有说话,几分钟后,他终于站起来了。
我的眼睛盯着地面,等待一顿训斥。老人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慈爱地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很懂礼貌。”
老人抓着自行车向前走去,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说了一句很平淡却令我永远抹不去的话语:“孩子,关心人,帮助人,将是你一生的财富,知道吗?”
我抬起头来,看着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在这个春节里,这句话的分量远远超过了压岁钱,超过了新衣服,我甚至开始对自己的恶作剧有了一种忏悔。
一个又一个春节,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渐渐地我长大了。我经历了很多,也领悟了一些人生道理,便越来越深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
1、填空。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
2、画句。用“ ”画出表达“我”听了老人的话内心感受的语句。
3、问题。
(1)“关心人,帮助人,将是你一生的财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我却没有走,至今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请展开想象,想想“我”没有走的原因。
七、习作。(30分)
写自己制作一件玩具的过程。题目自拟,不少于200字。如果没有制作玩具的经历,把自己怎样玩一件玩具的过程写下来也可以。
评分说明
小学语文第七册期中考试试题评分说明及参考答案
一、5分。综合全卷书写情况分三个等级评分。书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评5分。涂改3处以内,基本做到书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的评3-4分,多处涂改,字迹潦草尚可辨认评1-2分。
二、12分。每字0.5分。
鼻子 淘气 家务 枪弹 爆炸 占领 顽强 长廊 宫殿
镰刀 艰巨 雕刻
三、4分。每正确搭配一对词语给1分。
排除———— 忧伤 持续 上岸
解除———— 武装 陆续 发展
五、12分,每小题3分。
答案(略)
六、5分,每错4个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答案(略)
七、20分,第1题有3小题,分别为8分、3分、3分。第2题6分。各题和参考答案意思相近且语句通顺的即给该题的满分。
1、(1)事情发展 小花苗在一堵大墙的阴影里长得又瘦又小,难过得哭起来 小花苗在小蜗牛的鼓励下,爬上了墙顶 孩子们夸小花苗真勇敢
(2)小花苗的藤儿
(3)长得可快了(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2、可能说:(1)感谢小蜗牛的鼓励;(2)感谢阳光的照耀;(3)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只要答其一点就可以。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的即酌情给分。
八、30分。
(见期末试卷评分标准)
小学语文第七册期末考试试题评分说明及参考答案
一试(口试),10分。分四个等级评:优秀(10分)、良好(8-9分)、合格(6-7分)、待合格(5分及以下)
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衡量合格与否。
1、读错字(含错、添、漏)的数量。朗读500字的课文片断(一个页码),读错字数不超过9个。
2、读破句处的数量,朗读500字的课文片断(一个页码),不超过5处。
3、朗读500字左右课文片断,不超过3分30 秒。
以上三方面,只要一方面不合格,均视为不合格。
在正确、流利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再根据朗读是否有感情,评定优秀、良好。
二试(笔试),90分。
一、 写字。5分。
综合全卷的写字情况分3个等级评分。书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的评5分;涂改3处以内,基本做到书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的评3-4分,多处涂改、书写潦草但字迹尚可辨认的评1-2分。
二、听写。20分,每错5个字扣1分。
厘米 清楚 严厉 代替 愤怒 栏干 痕迹 闪耀 饮料
船舱 冰鞋 躲避 笼罩 薄雾 沸腾 空隙 弯曲 逐渐
陈列 急促 特殊 打碎 对付 启示 操纵 跳跃 距离
实践 纠缠 品质
毫不松弛 受益无穷 山崩地裂 集思广益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腾云驾雾 饱受饥寒 电闪雷鸣 循序渐进
三、5分。每小题1分。
1、B 2、C 3、B 4、A 5、d
四、每小题2分。
答案(略)
五、4分,每错5个字扣1分,扣完四分为止。
答案(略)
六、18分。(8+4+16)第1题和第3题的两小题和参考答案意思相近且语句通顺的即评给该题的满分。
1、事情发展 用我们用鞭炮“炮人”,一位老人破“炮”倒,我没逃走,走过去把压在老人身在自行车拖开 ,以及老人对我的鼓励 老人的话对我的教育。
2、倒数第二段的句子。
3、(1)关心人、帮助人,自己会从心里感到快乐;关心人、帮助人,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帮助。
(2)我没走的原因:担心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出自对老人的同情;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不想再错下去。回答其中一点的即给本题的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七、30分。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评分。
基础等级 (25分)
从字数、按一定的顺序写,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语句通顺”,即没有病句,或病句很少。“病句”指有明显语病的句子。
统计错别字时,如果一个字错几次只算一个。
基础等级分三等,从四个方面综合评定。
一等(20-25分),字数200个以上,内容叙述清楚连贯,病句不超过1句,错别字不超过1%。
二等(15-19分):字数150字以上,内容叙述基本清楚连贯,有少数地方不够连贯,交代不清楚,病句不超过2句,错别字不超过2%。
三等(14分以下):以下四种情况中占有两项以上的:(1)字数150字以下;(2)内容叙述比较乱;(3)病句超过2句;(4)错别字超过2%。
(二)发展等级(5分)
1、有童真童趣;
2、表达真实的感受。
基本等级一、二等的方可加发展等级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