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美术课堂导入诌议
背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师方面淡化了 “授”强调了 “导”。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身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师,无可回避正在变化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调整。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走进美术新课程。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一、课导入的意义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效果如何是关键。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导入新课也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一名言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是教学的目标,换言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然而,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其中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对学生学科兴趣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标新立异而又不失自然自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导入的原则
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学生有了这样的愿望,就能以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新课导入设计上应遵循下列原则:
1、时效性原则 新课导入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有时效观念,注意减少无效益的时间,以提高新课导入的教学价值。为使新课导入更有成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走向,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努力使新课导入具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色,并能有效击中学生的兴奋点。
2、针对性原则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导入新课还必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针对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画画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如何引导和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根据儿童心理,在上课时马上抓住学生的心,以“激趣”导入新课,就能有效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兴趣因子的渗透,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整体性原则 导入新课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它是跟整堂课紧密相连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强调综合性、人文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生活经验构成了一个整体。一节新课的导入既要有教学的整体观念,也要有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还要有学生的整体观念。那种凭教师自己的兴趣而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新课导入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三、课导入的方法
心理学认为,学生获取知识,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更重要的是观察和实践。学生从听觉获取知识只占15%,而从视觉和触角获取知识约占83.5%,而且所学得知识记得牢,用得上。有人做过调查,单靠听觉获取知识3小时后能保持60%,3天后能保持15%,而靠视觉获取知识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能保持40%。所以在美术课的导入中,单靠讲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该实现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从多种感官对他们的注意力进行适宜的刺激。
1、语言导入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表现偏差,如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中利用热情洋溢的导语或凭借多媒体设备用声音或图像刺激他们的感官,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⑴以故事导入:
在儿童的世界中,故事和图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故事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启发非常有帮助。讲故事的最好的方法是只讲开头,让孩子自己续结尾。
⑵用谜语导入:
有的课讲起来比较枯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例如:小学美术课本第十一册课《火花的设计》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一上课就出示谜语:“小小一方城,内住千百僧,用头去撞墙,全身就着火。”让学生猜。从而引出火柴。再让学生说说对火柴及火花的认识。
⑶以悬念导入:
好奇心可以引发人去探究,引发人去思维。好奇心是学生对那些新异的、有趣的事物的探究反映。教师要创造一个具有悬念的环境,让学生能从中获得新奇的感觉,使他们对美术课充满好奇的向往。
⑷以描述导入:
这种方法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再现思维转化成创造思维的原理。一旦过去的记忆和别人的创造性思维发生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年级的欣赏课有几张世界有名的画家画的画,非常抽象。例如:米罗画的《演员与小鸡》、毕加索画的《保尔和木马》、马蒂斯的《国王的悲哀》等等。在欣赏这些画的时候,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描述。”画面描述完了以后,让学生们把书打开,看看和自己脑海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当书上的画面和学生们脑海里的写实的画面互相撞击时,学生们都惊讶不已。从而打破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固定模式,启发学生了解绘画大师的构思。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2 观察导入法
视觉能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丰富同学们感官,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人的智力活动的门户是观察。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听觉、得到的。没有良好的观察,智力是不会提高的。美术课就更需要学生观察。
如小学美术课本第八册《小运动员》(记忆画)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来设计:先让学生看一段本校运动会录像或有关的资料图片。并认真观察运动员的表情和动作,重新体验一下赛场上的气氛,把当时的情景画出来。这种导入,把同学们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录像中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回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小学美术课本第八册《近大远小的现象》一课,为了让学生对近大远小现象理解得更充分。可以带学生们到操场上,找一些学生分别站在操场远近不同的位置上,同学们伸出一个指头作比例,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离自己近的同学用一个指头比盛不下,离自己远的同学只有一个手指尖那么大。以此类推,高墙、房屋、树木、地面的方砖等等都成为学生观察的实物。回到教室,学生就总结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3、活动导入法
⑴学生活动导入
①用实践的方法导入:
实践需要想象,实践也可以发展想象力,能够使学生的想象更合理、更现实、更丰富。
例如: 如小学美术课本第七册《芋艿雕刻》(设计)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部分:把芋艿装进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不让学生看到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上课时,让部分学生把手伸进袋子里触摸袋中的芋艿,让他们先感受触摸的是什么东西?怎样判别的?(是芋艿,根据有毛茸茸的外皮来判断的)学生讨论后,把芋艿拿出来让同学们轮流观赏。本来普通枯燥的一节设计课,经过让学生触摸感受和观赏,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想亲自摸一摸是什么,自己能不能感觉出来。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②用实验的方法导入: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辅导孩子的方法叫纠错法。就是不怕犯错,而要学会纠错,在纠错的过程中促进智能发展的一种方法。
例如:四年级的《染色剪纸》一课,上课的时候展示许多美丽的染色剪纸作品,当学生对这些染色剪纸作品惊讶不已的时候,提问:“同学们想不想做出这么美丽的染纸来?那你们就试试吧。”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开始染纸,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成功。“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我们一起看看书吧,从书中找找答案。”结果学生了解到染纸必须先折纸的方法,从而强调了染纸须折纸这一步骤。经过学生自己纠错而获得的知识,比从旁人处学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孩子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可以更好的记住。
③用讨论的方法导入:
例如:在上小学美术第五册《暑假生活》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暑假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并让学生把所说的内容画在黑板上,同时讲讲是一件什么事情。
④学生信息传递:
例如:一年级《神气的小厨师》一课,事先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观察妈妈做菜的情景。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做菜的过程说出来。然后让学生边说边用手来比画洗菜、切菜、坐锅、炒菜、盛菜、端菜等动作。教师提问:“大家想不想也来做一个神气的小厨师?”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中。
⑤以想象的形式导入:
例如:四年级的《设计一个新书包》一课。上课时提问:“未来的书包会是怎么样的?”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讨论。把学生引到如何设计一个新书包上。
⑵师生互动导入
①用对比的形式导入:
这其实就用到了心理学所描述的类比法,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教会孩子找出两个事物的类似之处或不同之处,发现可发明的东西。
②用象形的方法导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时一定要找他们感兴趣的、变化快的、形象鲜明的物体。学生对这些感兴趣,观察的积极性就高。比如让低年级的学生画人的脸型,就比较难。如果先让学生画画各种形状的水果,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谁的脸像什么水果。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爱因斯坦说的好“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当作一种宝贝来接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去承担。”
以上所提到的主要几种导入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契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总而言之,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就是好方法。
总之,美术课堂的导入艺术是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契点,运用有利的方法,再辅以教者的艺术美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