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创新意识
始丰街道山河小学 叶方委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内部规律的体现;还是数学学科的重要优势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孕育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着兴趣。例如;在一年级“7的认识”做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根据小朋友活泼好动的天性,设计了猜数的游戏:一个小朋友双手总共拿着7颗棋子,一只手里的棋子给同伴看,猜一猜另一只手里的棋子有几颗。小朋友们的兴趣马上就来了,争着猜数。通过这一游戏,既巩固7的组成:6和1,5和2,4和3。又孕伏着加、减算式:如右手是2颗,左手有几颗呢?2+()=7或7-2=()。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故意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思维随之展开,很容易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四年级第八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当学生直观地、初步地认识了 、 后,师问:“你们还想认识哪个分数?”生:“ 。”师设疑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挑起他们的好奇心。对学生说:“ 就藏在这张长方形的白纸里,请同学动手折一折,把它找出来好吗?”这符合学生由“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结果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折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折法相同吗?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一样吗?但为什么都可以用 来表示呢?这样,一方面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了 的实际含义,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设想,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教学 ÷ 时,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机会。该怎么算呢?
生1: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算: ÷ =0.45÷0.6=0.75
生2: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算: ÷ =( × )÷( × )= ÷1=
生3: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计算:分数的除法可以用两个分子相除作分子,两个分母相除作分母。 ÷ = =
生4: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来计算: ÷ = × =
师遂一板书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同学们还有什么话说吗?
生:我发现第一种方法有局限性,当被除数或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生:我觉的第三种方法有时候是不能算的,例如 ÷ 呢?
生:(解释)可以先把 化成 来算: ÷ = ÷ = =
生:我觉的第四种方法最简便。
这难道不是创新的“火花”吗?教师应该精心去呵护、去鼓励,让他成为燎原之火。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智慧,放飞想像的翅膀。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探索新知。利用旧知去获取新知的过程,从而“创造”了新知。要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