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记忆八法
杨坊中学 杜玉花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现谈几点体会,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再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①. 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②.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③. 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三、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四、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较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隋朝大运河北到涿郡,南至余杭,中间为洛阳时告诉学生可用谐音“北捉(涿郡)南鱼(余杭)落(洛阳)中心(即北边的人捉南边塘里的鱼掉落在中心)”,再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 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六、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例如:我在讲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时旧采用下列图示:
教师出示这一图示后,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中心内容。再如讲到秦朝的疆域四至时,我就采用坐标图示法:
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
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
记忆知识。
七、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
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通过设计表格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
历史功绩进行比较,认识他们为了他们的统治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
八、重复记忆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 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 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