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
易满元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的历史地图运用的基本情况。还针对着中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分析了中学历史地图的如何运用和历史地图在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关键词 历史地图 中学历史教育
一、教科书上的历史地图现代的历史专著和一般历史教学用书,都或多或少具备着各种不同题材的历史地图。这种采取地图形式来做为解释历史事件的方法,肯定有助于读者对原书相关论述文字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取得代替文字或补助文字内容,收到更概括和更形象地阐明主题的效果。
一幅具有现代地图学为科学基础的历史地图,对于它所反映的史实,应能获致文字表达所不易或不能获致的效果。①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注意到如何利用现代地图学所制定的,按经纬网确立的地区方位,面积大小和距离远近的比例,以及各种有关地理符号的正确安排。只有按照现代地图学所提供给我们的蓝本,选定符合我们要求的内容,然后根据历史材料的要求制成的历史地图,才能比较准确的反映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空间过程。并综合地提供读者以古今对比,一目了然的印象,和比较完整地再现历史的空间轮廓。
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的情况。②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地理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地理因素,包括纯自然的因素,更包括通过人的作用所形成的因素。例如:从两千年前的《史记·货殖传》上看到的“江南卑湿,丈夫旱夭”,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情况,早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大地改观了,但相反,近代黄河流域中游所了出现的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的不断加深,也使自然状态大异于昔。虽然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作为历史舞台的自然坏境,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改变,都难于使之在历史地图上准确的还原。便是,一幅以现代地图轮廓为基底,内容确切,重点突出的历史地图,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历史的迹象得到较鲜明的再现。而且它还可以从包含着的错综繁杂的关系中,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加深认识。历史地图是通过现代地图学的特点将时间,空间加以综合的产物,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繁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动态的轮廓的反映。③它帮助读者从上述各种繁杂的总和中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
例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讲到隋代开通的大运河,只用了60多个字说明这条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县,南至江都,把黄河、长江和淮河连接起来,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仅有这些简要的说明,还不能使学生独得较具体的空间缩影。但加上“隋朝大运河”图,便使学生容易形成以大运河为主干的古代水运系统这一空间概念,并对当时的江都之所以成为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出海口,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幅地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那时的“邗沟”以东的海岸线是用两种不同的线条符号作对比绘出的。其作用,是显示虚线部分当年还未形成陆地,江都以东至长江口附近一带地区,还未出现重要城市或港口.这又给课文以补充,增加了新的知识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历史地图完全可以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历史地图的作用不过是“辅助性的工具”,那是低估了历史地图的作用。
二、几种历史地图内容分析运用的实例
每一幅历史地图,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科书上的历史地图,其内容,应是取决于历史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
以人教版《中国古代史》课本为例,所有历史地图按性质分类,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政区或政治形势图,如;《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辽、北宋、西夏形势》等图。
2.国内外战争图。如:《秦末农民战争形势》,《雅萨克自卫反击战》等图。
3.交通路线图:如:《张骞出使西域》,《元朝的漕运图》等。
4.经济发展图:如:《关中水利图》
在上述的名类历史地图中,本文选取政区,战争,交通各一图,作为分析运用的实例。 首先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图。这是一幅具有复杂内容的构图。它是以两个最重要的都护府为主题的政治区域图。
唐代在全国边境地区先后共设置过六大都护府。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是西境最重要的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本来是贞观14年(640年)所置的管区,领域东起金山(阿尔泰山),西抵雷剪海(今咸海,一说应是里海),西南包括葱岭(帕米尔高原)及其以西流入咸海的阿姆河流域。北庭都护府是长安二年(702)年所置,其辖境在天山以北的原属安西都护府北部地区。地图所示,就是两都护府并存的后期情况。
唐代的“都护府”,是边疆最高的军事,行政机构,管理辖境防务,行政和各族事务。原图的缺点是我国古今疆域无法在图上看出对比.因此,讲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的辖境时,最好能在地图采取古今对照的方法,将我国目前的边界(包括帕米尔高原的未定界)有虚线作国界符号表示.历史政治区域地图是表明在一定的特定时期内国家领土的空间分布情况的地图,只有在两都护府辖境上勾出今天国界所在,才有利开帮助学生形成两都护府辖区历史上“曾是”中国领土这一概念,从而正确理解曾经对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古文化向西传播,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的轨迹。还应注意两都护府图的西半部有焉耆,于阗,疏勒,碎叶四个镇。这都是唐代西部有名的“军镇”,所在地亦正是民族关系复杂,而又处于东西交通要冲的地区。这四个重镇对巩固边防,维护东西交通要道,有着特别重要地位。尤其是碎叶镇,安是安西都护府统辖下的最西的一个边镇。地处夷播海(今喀尔巴什湖)以南,碎叶水(即楚河)旁(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四镇是这幅历史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讲解时,除联系课文外,最好能结合亚洲地图等加以说明。
如前所指出,唐代两都护府图是具有复杂内容的历史地图,在政治上,它除了重点显示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外,还有安北、单于、昆陵和潆池等四个都护府。对于这四个都护府的沿革问题,教师应有所掌握。但可不必对学生作超出名称认识和隶属关系之外的更多要求。另一方面,对这个以两都护府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域的民情,风俗以及重要的地无特产,仍可给予适当的介绍,以赋予古地名以活的内容,使地图上的自然与人为的事物不会成为各自孤立的对象。如:位于天山南麓的安西都护府中心的龟兹(今库车)原是一个沙漠边缘水草丰盛的中心,盛产葡萄。龟兹及高昌的葡萄酒制法传入内地,高昌的“马乳葡萄”移植长安,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物质生活,西域人能歌善舞,唐朝的“十部乐”中就有龟兹东,疏勒乐,高昌乐。于阗艺术家留居内地的,唐初有尉迟乙僧,据说,他的画有立体感,画人“身若出壁”。所有这些介绍,可使地图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因素同历史现象的各种关系联系起来。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历史现象,也必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张骞出使西域》图原是交通路线示意图性质,但这幅地图是以开辟新的通道为专题的,使用这类图,要注意从再现当时的地理环境来突出先辈开辟通道时同自然和人事进行艰苦斗争的历程,它再现了同这一历史事件有关的政治军事形势和民族分布特点,因而,应使学生能从各方面的联系理解这条至今仍起作用的古交通大道,其开辟,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运用这类地图,要同现代自然地图较多的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地图学所具备的立体感,可以使两千年前先辈跨山越岭,并且长期战斗于流沙、风暴、干热和严寒的环境中的历史形象得以再现。
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图,不能抛开张骞所带领虽是一百多人的队伍,而最后只有两人回来的史实。张骞一行经行的旅程,是有世界著名干燥的沙漠和著名高峻难行的高原横亘着的旅程。是一条成千里迢迢,人迹稀少的旅程。司马迁所言“张骞凿空”其含义正如《史记索引》解释,是“西域险扼,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之意。“张骞凿空”这句话就概括了张骞一行的全部艰苦历程。课本的《张骞出使西域》图,虽然是内容复杂,却又表示得很简括的地图,使用这幅地图的时候,不仅要教导学生明确阳关,玉门关等在今天地图上的位置,还要指点他们明确匈奴,姑师,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等古国今天的地理位置。西域在汉代原有广狭两义,狭义的西域即敦煌以西,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的西域。广义的西域,则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远至今“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大秦”(古罗马)等地的西域。张骞出使的西域所指的所属广义的西域。他的足迹是从黄河流域的长安开始的,虽然他于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之后,只走到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北部)。要让学生对张骞的旅程有比较亲切的了解,就必须借助现代的自然地图,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再现张骞一行所经地区的地理环境。虽然这在今天,沿线的情况已远不是当年如《史记索引》所说的:“本无道路”的“险扼”了,但学生仍可从自然地图上所显示的:白龙堆荒漠,没有出口的罗布泊和塔里木河,进去出不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高原冰雪和深谷山洪的帕米尔,以及昆仑山与天山山麓之间的塔里木盆地边缘道路沿线的崎岖情况等等,以领会当年旅行者的处境。总之,对于这幅地图如果运用得好,当能起课文叙述所不能起的作用。
战争形势图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是大量的,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地图中,国内外的战争形势图占大多数。战争形势图表明的是战斗双方争夺的地域和战争的动态。如果运用这类地图,可运用多种方法,如:在讲授挂职图上利用辅助的指示符号“箭头”和其它各种形象性的符号,以表明战争的状态,或利用黑板边讲边画,还有个别有电化设备的中学,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地图,其目的都是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本的历史地图所表现的战争动态。
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战争的谁胜谁负是有着各种原因的。但战争不论攻与守都离不开地面有形战线,因而讲战争也总离不开地理因素(尽管它不是决定胜负的首要条件)。使用战争形势图必须根据教材的要求,讲清地理因素的作用。例如《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中,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仗。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一定要用比较鲜明的地图才有可能再现这一仗的空间概念。锦州地处关内外交通要冲,辽宁省西南部是丘陵地,在渤海湾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宽度从一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最狭处正是位于“山海关”这个点。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条“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锦州位于“走廊”的东北端,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处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一形势发展在地图上表现得很清楚。但如没有地形图的帮助,仍然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又可以作历史地图在教学上能对文字教材起重要补充作用的一证。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历史地图无疑是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向都很重视历史地图的演示方法,这一点是肯定的。但由于对历史地图只偏重于作为直观教具使用,往往忽略了考虑如何培养学牛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至少要注意下述两个方面:
(1)要使学生学会掌掘阅读历史地图的一般方法,并具备认识和判断历史事态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要使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地图,象对教科书上的文字一样读得懂。同时,并须培养他们能够判断图上所反映的历史事态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历史地图的特点是显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动态。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要注意弄清每一幅地图所显示的空间发展的年代,例如;《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形势》图其所表示虽包括自元末至明的一个较长时期,而主要则是在明代的中、后期之间,尤其是16世纪的50一60年代。又如《红军长征路线图》、《渡江路线图》等图形,图幅上都没有标明时限,虽然在有关的课文中不难清楚的找到答案,但须教师做出相应的提示,使学生能及时得到明确的时间概念。与此同时,还有弄清楚图示的空间位置。例如:《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图,它的空间位置,总括地说,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历史地图要表现的是历史动态,因此普通的地图上的地理要素都简化了,一般只需用海岸线、水系和少数城市圈点等图形符号就够了。但由于历史上的地名变化较大,须在使学生学会从新旧地名的对比并明确它今天的所在。否则,这个空间概念还是不能被落实,其所能取得的空间知识,也就成为了悬空的知识。又如《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形势》图是将我国全部沿海地区划入图上的,其中的重点是在中部,即包括长江下游两岸到浙江省,福建省沿海。这个位置的确定,应注意同现行中国政区全图的知识相结合。这样,学习过后,学生所得的空间概念才能明晰,才能巩固。
此外,还有关于识别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有用雁行字列屈曲字列表示山脉的存在的走向。用虚实两种不同线条以区别古今的海岸线位置等等。还有,学会从地物符号认清地名所在的正确位置是必要的,例如,古洛阳城原是在流入黄河的洛水之阳,而不是贴近黄河的南岸。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使用历史地图中学会一些阅读历史地图的本领,其作用,就像语言教师教会学生的一样。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学习历史地图,从而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本文开首便说过,历史地图是以现代地图学为基础的,要真正懂得历史地图的地理结构,必须有地理的基础知识。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历史课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可以同历史学习相联系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阅读简明的现代地图的知识)。
如果教师在运用历史地图上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学习历史地图,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在历史课中有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地图,不一定需要关于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是“图”,如上文所说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却得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再造两千多年前的“西域”这个地理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当学生将地理知识用于理解历史课的问题上,这种运用已经不是重复过去所学的机械记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开始学习不同学科的综合运用,以扩大或加深对事物的记忆和理解。这种做法,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肯定是有帮助的。
注释:
①张庆祥;《中学历史教具的使用》第84页,
②转引自《中学历史教育选编》第一卷第217页。
③张庆祥:《中学历史教具的使用》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