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咏燕 陈宏建
……
师: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大兴安岭的景色如此美丽,由此而联想到———
生:(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谁来联系课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大兴安岭的木材可以做课桌,可以做建房子的材料,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生2:大兴安岭的青松、白桦是优良的木材,可以建高楼大厦,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出示:大兴安岭的()可以(),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想想怎么完成这个练习。
(同学们一听,马上来了兴致,纷纷拿出自己课前通过网络、电视、课外书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信息和同学交流,踊跃参与汇报)
生1:大兴安岭的木材可以做精美的衣柜,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2:大兴安岭的人参可以做名贵的药材,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3:大兴安岭的紫貂的貂皮可以做雍容华贵的时装,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4:大兴安岭的小野果可以酿酒,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5:大兴安岭的松果可以做成松节油,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生6:大兴安岭的景色优美,可以称得上优美的旅游胜地,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
(学生滔滔不绝,畅所欲言,气氛非常活跃)
师:就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且了解了解那里丰富的物产资源吧!
(学生边观看录象边随着优美的音乐逐渐进入情境,每个人都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还在小声议论和交流。)
师:大兴安岭的确太美了,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我们要综合利用,一方面要砍树支援建设,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美化我们的“家园”,让它千山一碧、万古长青。这样,大兴安岭就更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
【评析】“环境教育”是小学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小学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蕴含着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时机,巧妙渗透,把环境的意识、观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假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帖标签”式的讲解,肯定难以凑效。以上教学案例给我们以启发:课前多些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把课前的感知带到课堂,沟通课堂内外,这样更易激起其感情的波澜。“情之所至”,同学们自然融情入境、兴趣盎然、乐于表达。自然而然地唤起其对美丽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从而也渗透了爱国教育。
二
师: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大森林就是大森林,为什么要叫“海”呢?
生:“林”跟“海”是两码事,有什么联系?
……
师:很好。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而且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由我们深入地读课文求得解答。我们可以先解决两个问题: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林”与“海”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两句说明森林是绿的,所以像海。
师:那么花园的草坪也是绿的,能说像海吗?
生:不能。一望无际的森林才像海。
师:对,能比作海的要范围很大。比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上,到处都是人,可以怎么形容?
生:人山人海。
师:站在高山之巅,放眼看去是一片白茫茫的云层,可以怎么说?
生:云海。
师:说得真好。现在浏览全文能自己找出“林”与“海”的联系吗?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说明林像海一样宽广。
生:“群岭起伏”这个词语写出了长满树木的山岭像海的波浪一样。
生:“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课文中说就像海边的浪花。
生:“千山一碧”的森林美得跟大海一样。
生:森林可以综合利用,也像大海一样。
师:大家的理解很不错。你看,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就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有几个问题,我们也要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