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草原
        ★★★★
【字体:
草原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主要词语,能用“不管……都……”
“既……又……”造句。
    2.弄懂“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能通过
想象话别时的情景写一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激发民族团结的思
想感情。
    [教具准备]
    草原景色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11  草原
谁见过草原?你见过的草原是怎样的?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迂回:有点曲折,不呈直线。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说说词语的意思。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翠色欲流: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欲,像要。
3.指名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
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讨论。
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课文是按进入草原以后经历事情的顺序来记叙的。
(2)课文分五段,每一自然段作为一段。
第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写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第三段:写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
第四段:写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
第五段:写主客话别。
3.浏览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美景——远迎
——会见——联欢——话别)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板演下列生字,师生评价
勒  璃  蹄  帽  套
2.用钢笔描红,临写。
六、作业
1.抄写词语。(课后练习3)
3.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第一段
1.(出示草原景色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
这段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草原很美;作者的心情很愉快)
    (1)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很美?
(2)(投影映示)
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B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4.指名读有关句子。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B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轻声读这两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好在哪里。
②指名说。(书中原句好,用比喻的手法把羊群、小丘写得很
美,令人向往)
③(利用简笔画)理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流人云际”。
④指导朗读书中的这两句话。
(3)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作者的心情很愉快?指名读有关句子。
(4)(投影映示)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
原的无限乐趣。
    ①指名读。
    ②“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
限乐趣”中的“好像”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骏马和大牛并不会回味草原的乐趣)
    作者为什么写骏马和大牛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呢?
    (作者自己认为草原很美,有无限乐趣,因此,在他的眼中,骏
马和大牛也仿佛与他有同感)
    ③指导朗读这句话。
    指名说不懂的。重点弄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尽管草原一望无际,但是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4.指导朗读这一段。
  练读,指名读,师生评价,指导背诵。
(1)给这段课文分层,说层意。(一、写草原的天;二、写草原的地;三、写作者的感受)
(2)看图,分层练背,再连起来背。
(3)指名背诵,评价。
三、精读课文第二至五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至五段,想一想:你从这几段中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读懂的。(重点是: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
3.指名读反映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4.(投影映示)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河。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自由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2)指名说。(第二种说法好,把河的清澈比作玻璃,把河的形状比作带子,把河描写得具体、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惊喜)
(3)练读。(要读出作者的心情)
5.指名读,评价。
四、作业
1.摘抄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2.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背诵第一段。
二、继续精读第二至五段
1.自由轻声读这几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说。(相机解决较简单的问题) .(投影映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道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指名读。
(2)指名说:这句话中是说什么“像道彩虹”?
(3)讨论: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彩虹与从小丘上“飞”来的穿着各色
衣裳的内蒙古人民的形与色的相似之处。
(4)指导朗读。
4.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指名说“何忍别”、“天涯”、“话斜阳”的意思。
(2)试说句子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
惜别之情。)
(3)联系课后最后一个自然段,想象话别时的情景,以“话别”
为题说一段话。
(4)试说,师生评价。(要说出分别时的环境和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
三、指导朗读课文
1.读读你感兴趣的段落。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四、练习造句
1.读文后练习4的两个句子
2.指名造句,师生评价。
五、体会写法,总结课文。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