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组交流,班上汇报。
(有的像小猫一样喵喵;有的像小老鼠一样吱吱;有的像小鸡一样叽叽;有的像喜鹊一样喳喳;有的像绵着一样咩咩;有的像老牛一样哞哞;……)
(9)谁能补充“……的时候……”
(鸭子或大雁玩耍的时候发出嘎嘎的声音;小猪休息的时候发出哼哼的声音;鸽子消谴的时候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10)练习朗读或试着背诵。
三、自读课文,迁移运用。
1.默读课文4-6自然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海底物产丰富?(采用画批的方式学习。)
2.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概括得准不准。
3.班上汇报交流。
板书:动物 植物 矿物
4.描写动物的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围绕一、二句话写的。)
(1)出示投影:①出现动物的群像,体现“多”和“各式各样的方式”,从整体上给学生以总的表象;②接着依次出现“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等,给学生以个体有表象。
(2)总结方法: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数字举例、拟人、比喻、对比、修辞手法;总分段式。)
(3)你可以用上述方法或其它方法介绍投影中或你自己知道的动物活动情况。
(……)
5.出示投影:主要表现海底地形与矿藏。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合理地添画景物,为画配词。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是本文的虚处或者说是空白处,给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有助于他们研读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课文,激励拓展。
1.指名对照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说明了海底景色奇异,哪些地名说明了海底物产丰富。
2.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
3.鼓励学生看书,查资料,了解探究海底更多深入的知识。
五、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查资料丰富海洋知识;预习。
板书设
24色的沙滩上
一、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3.向小姑娘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提个问题,请你们敞开心扉,把真实的想法谈出来。假如我们的亲人、朋友托你做一件事,开始很容易,但中途遇到了困难,你是就此为止还是努力负责到底?如果你帮助了别人,他要赠送你非常喜欢的物品,你是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
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中的小姑娘,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二、学生自己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谈收获
1.地点:海滩上;时间:夏天。
从“小姑娘穿着连衣裙,在太阳底下”,“额头上沁出汗珠”,“火热的太阳”可以看出。
2.人物有小姑娘、画家、老爷爷三个人。
三个人互不相识,画家让小姑娘看衣服和画夹;老爷爷劝小姑娘回去,要帮助她代看画家的东西。
三、小组讨论
1.课文中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中谁是主要的?
2.课文写了小姑娘的什么事?从哪能看出她的可爱?
课文写了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不收;在回家的路上,画家故意把贝壳丢在地上要小姑娘捡,小姑娘捡起后,又还给了画家。
写她的模样的词句:“小姑娘闪着明亮的大眼睛”。
写她的神情、动作的:“把刚拾到的贝壳捧给画家看”、“小姑娘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边”。
写她的语言的:“我答应了叔叔,一定等他回来”、“我不要,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叔叔,你的贝壳掉了!”。
(通过这些描写,觉得小姑娘非常可爱,;心灵很美。)
四、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全班交流,相机进行朗读训练
①在画家面前,小姑娘有些什么举动?说明什么?
当画家问她话时,她“闪着明亮的大眼睛”,从这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感到小姑娘很美,很聪明。
②当画家委托她看衣服时,她“点点头,把衣服和画夹放在身旁”。说明什么?(乐于助人。)
③画家看到小姑娘抬到的贝壳为什么“笑了笑”?他来到这是想到礁石那检贝壳吗?
(不是。画家游向礁石,是为了给小姑娘捡更好看的贝壳。因为他看到小姑娘喜欢贝壳,又发现小姑娘在海滩上捡的贝壳不是很好看。画家“笑了笑”的时候,心里可能就是这样想。)
④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爷爷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小姑娘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有何感受?
(答应了画家叔叔委托的事,就得负责做好,自己说的,就得坚决做到底。)
⑤画家叔叔终于回来了,他把捡到的贝壳给小姑娘看,还向他介绍,让她挑,小姑娘有没有要?她是怎么回答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绝不是为了得到漂亮的贝壳。“灿烂夺目”的贝壳很有诱惑力,引起了小姑娘的羡慕和夸奖。由于她内心是纯洁高尚的,所以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更没想过帮助别人应得到回报。)
⑥画家“感动极了”,当时心里会想什么?
(小姑娘帮“我”看衣服和画夹,花了这么多时间,“我”送给她喜欢羡慕的贝壳,她却不接受,这太让人感动了,“我”得想个办法。)
⑦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眼圈为什么红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小姑娘会这样做,她的心灵是那样纯洁美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⑧你想怎么赞美小姑娘?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李时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问:你知道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2.简介李时珍。谁能向大家介绍李时珍这个人物?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投影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画出不懂的问题。
2.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的哪两件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三、检查预习
1.出示幻灯片认读生字词。谈自己对生词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什么解词方法?
重点:
①完善:完美。
②口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③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④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⑤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2.指读课文。
3.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两件事。
板书:立志学医(2-3自然段)
编写药书(4-6自然段)
四、质疑、归纳问题
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些问题可由学生解决,有些难题由师生共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熟记生字词,思考讨论课上归纳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李时珍》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了解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轻声读2、3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父亲被他坚定的决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
(5)从这两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2.齐读2至3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重点、难点)
1.默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出示思考题:(l)这一自然段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可以分成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本段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3)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旧药物书“不全”、“不详”、“不对”。)
2.指导朗读。(要读出旧药物书缺陷将给病人带来的危险语气)学生练读。范读。指名读。
五、学习 5、6、7自然段
1.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前4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5-7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先认真地、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要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幻灯片
2.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学习交流第5自然段。(重点、难点)
①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时珍从积累经验和到各地采药两方面做准备。)
②哪句话概括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句)
③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读后你有何体会?
学生应回答出:①不怕劳苦、饥饿、寒冷、积累经验,具有认真的科学态度。
②请教医生、农民、渔民、猎人,表现了虚心的态度,严谨的精神。
③亲口品尝药材,他不顾危险,表明了他为编书有献身的精神。
(2)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练读。范读。指名读。
(3)交流学习第6、7自然段。
①你怎样理解“终于”一词?(说明结果得来极不容易,可结合上文回答。)
②为什么说《本草纲目》一书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规模大,中外流传。)
六、总结
1.课文7个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3.指读全文。
七、板书设计
爱迪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事迹中受到教育。
2.读懂重点词句,通过读课文,感受当时的情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爱迪生
同学们都知道,天黑了,屋里暗了,随手就会开灯,可是你们知道电灯是谁最先发明的吗?他的名字叫爱迪生。(板书课题)谈一谈你所了解到的有关爱迪生的情况。(学生谈)
今天我们学习《爱迪生》这篇课文,我们从中要向爱迪生学习什么?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投影出示预习课,学生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新词,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中每段主要讲了爱迪生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l.指读词语。(出示幻灯片。要求认读词语)
2.指读课文。(分目然段)说一说讲了爱迪生的什么事。(学生答)
四、质疑
关于文章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五、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谈。
(爱迪生是美国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从小家里很穷。他非常爱科学。)
(2)从哪儿可以看出爱迪生热爱科学?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学生应理解到:
①“他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一句中的“常常”一词能表现爱迪生在学科学上投入很大,说明他热爱科学。
②在低劣的条件下坚持做实验。从“拣来瓶子和罐子”中可以看出表现他热爱科学。
(老师按学生谈的随机引导。)
(4)指导朗读。
要突出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读出此语气。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爱迪生坚持在火车上做实验,主要写了哪一件事?结果怎样?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热爱科学?
(2)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依次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出:①发生意外情况,结果是:东西被扔,耳朵被打聋。②从“卖完了报就……”
“有趣”可以看出他爱上了科学,迷上了实验,感到其乐无穷。
(4)朗读指导。
要读出爱迪生做实验的乐趣,意外情况的紧急,结果的严重。①自由练读。②指名读。
3.学习第四段。
(1)先默读思考,再小组讨论。(出示思考题)
①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说了什么内容?
②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是总说句,明确告诉我们“爱迪生研究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后面几句讲他“决心没有动摇”的具体表现。
(2)小结:总结弄懂自然段意思的方法。
先读读这一自然段,再弄懂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最后归纳总结出整个自然段的意思。
4.运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l)爱迪生的哪些地方使你敬佩?自读本段,划出重点句子。谈理解。
①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学生应抓住“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体会出爱迪生不怕失败、对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
“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睡一会儿。”爱迪生连续工作,体会出他不怕劳累、坚持不懈的品质特点。)
②你能概括出爱迪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吗?
(对科学顽强实验、严肃认真、坚持不懈地研究。)
(3)朗读指导,要读出爱迪生的品质特点。
①学生练读; ②教师范读指导;③指名读;④学生再练读。
5.学习最后一自然段。齐读并思考:
(1)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概括爱迪生一生)
(2)你还知道爱迪生发明了什么?
六、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爱迪生的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我们要学习爱迪生什么精神?
七、板书设计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迈兰,自幼就在父亲的木工厂做工,由于家庭贫困,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书。但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醉心于发明,正式登记的发明达1328种,被称为世界发明大王。他的发明创造不仅靠聪明才智,而且靠艰辛的科学实践。例如他发明电灯时,光收集资料,就用了200本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还用过头发和各种不同的竹丝,最后选中了日本的一种竹丝,经过燃烧炭化盾,成为最初的灯丝。正如他自己所说:“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
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
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
五、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七、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110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条件。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课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2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
桩、乐滋滋、锄头”等。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辛勤的劳
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释题入手,诱发兴趣。
①读题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说明题目《掩耳盔钤)意思的句子吗,
(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档。)
(2)读通读顺课文,再看看插图,你有什么问题?
①那个人为什么要“掩耳盗铃”?
②他怎么会想出这样愚蠢的办法?
门》学习生字,鼓励学生发现读准生字的读音和记住字形的方法。与同学互相交流。
(4)说说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精读课文,了解寓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出示“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学生反复读,再观察插图。
②想想、议议: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
被人发觉,可他为什么还是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
③指名汇报小组讨论情况。
3.指导背诵。
(1)学生自己练读,也可找好朋友练读,互相取长补短。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要像平时讲故事那样,语调要轻松、幽默。
(3)指导学生按“愉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的顺序来复述课
文。
(4)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完成背诵任务。
4.迁移拓展,悟明道理。
自由读课文,说说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守株待兔)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说明题目的句子。(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
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2)自由读课文,把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3)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合作学习,了解寓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读自解,把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全班评议。
(4)自由读最后一段,想想你能把种田人“守株待兔”的结果用一个词语归纳吗?(一
无所获,一无所得,一无所有……)
3.朗读背诵。
(1)学生自由练读或合作练读。
(2)指导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要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3)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悟道明理
1.自由读课文,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
2.那个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在想什么?要是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读读其他的寓言。
30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射箭、打猎、大雁、大吃一惊、悲
惨、愈合、孤单、拼命”等,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能用“只要……就……”
和“一……就……”两组关联词语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
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更羸能做出正确分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教学准备
搜集学过的成语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今天我们学习第30课《惊弓之鸟),这是一个成语故事。
2.“惊弓之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轻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联系故事内容,说说“惊弓之鸟”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惊:害怕。弓:弓箭。之:
的。)谁能将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呢?(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二、自读译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学习情况。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适时指出课文中“大王”的“大”应该读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技“更羸说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更赢不用箭射下r大雁”及“更羸不
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三部分内容,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默读。
2.讨论叙述的顺序。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至九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2.故事开头交待了什么?(人物、时间、地点)
3.更羸打猎时看到厂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
的?(提醒学生注意“一只”、“慢慢地”、“边飞边鸣”。)
4.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了什么?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
信更赢的话吗?
5.指导朗读。
①更赢的话要读出胸有成竹的语气。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更羸是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
3.魏王看到这一切表现得怎样?哪些词写出了魏王吃惊的程度?
4.朗读指导。
提醒学生第五自然段突出“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中的两个“直”;第六自然段突出
“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等词语。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七至九自然段。
2.更赢是怎样解释不用箭射下大雁这件事的?魏王听了为什么会更加感到奇怪?
3.为什么那只大雁只听到弦响就掉了下来?(受伤——孤单——弦响——害怕——高飞——使
劲——伤裂——掉下)
4.更赢怎么知道那只大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5.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
于思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把“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31 神笔马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能正确、较快地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绐别人听。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良用神笔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教学重点
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马良对穷苦百姓的同情热爱,对贪
官的憎恶的品质。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书,读通读顺课文
1.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抓住问题,多读多想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要求,将课文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画面,将自己感兴趣或
不理解的地方写下来。
2.讨论:马良用神笔做了哪些事情?哪件事最让你感兴趣?
3.讨论汇报。结合理解句子“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给村里的穷人画画。要什么
就画什么,画什么就有什么。”“马良恨透了大官,站着一动不动,大声说,我不会画!”
体会马良的思想品质。
4.再次读读你感兴趣的句、段。
三、拓展练习
1.分小组讨论“如果你得到了这支神笔,会做些什么”?
2。动手把所说的用画笔画出来,并配卜一段文字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造性地
作画。
3.开“我手中的画笔”、“神笔画展”或“七彩画廊”画展。
4.用自己的话把“神笔马良”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也可说如果你有了神笔,会做些
什么。
32 猪八戒吃西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替别人着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猪八戒偷吃西瓜、四次跌倒的的心理活动;结合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分小组交流《西游记》里的故事。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分小组交流了(西游记)里的故事,大家对那个笑话百出的猪
八戒可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略读课文,就是根据《西游记》中的人物新编
的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井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小姐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同学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1.画出课文中描写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四次跌倒的经过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认真
读一读;
2.议一议猪八戒有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小组内再次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
四、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小组汇报的形式可多样,可以选1名代表说,可以是组员相互汇报、交流,也可以
将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