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8 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认识1个偏旁。
2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 .了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民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 教学重难点
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是教学难点。
☆ 教学准备
⒈搜集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诗歌。
⒉教学挂图
☆ 设计思路
语文学科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本设计中采用小组观看录像、练习说话、积累成语、诵读诗歌等形式,把语文学习同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音乐、美术等内容进行有机地渗透、链接、整合,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了解了民间习俗,又锻炼了语言能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交流信息,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过节的情况?
二、看图读文,初知大意 ⒈自读韵文,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⒉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⒊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⒋图文对照,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个节日。
三、合作探究,引导学文 ⒈你对哪个节日的习俗比较感兴趣?按学生的选择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学习。 ⒉各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把你过节的快乐体验讲给大家听,还可以介绍有关节日的知识。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⑴学生交流春节这个节日。 ①相机出示“春节”“饺子”“拜年”等词语。 ②指导朗读。 ③这是我国民间传统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人们“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相机出示成语,齐读成语。 ⑵学生交流清明这个节日。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到了,人们都在干什么呢? ②相机出示“清明、扫墓、踏青”等词语。 ③齐读。 ⑶学生交流端午这个节日。 ①学生观看端午节的录像。 ②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生活习俗? ③相机出示“端午”“粽子”“龙舟”等词语。 ④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介绍小资料。 ⑤齐读。 ⑷学生交流中秋这个节日。 ①“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到中秋分外明,关于月亮、关于中秋,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你能说说吗? ②指名唱中秋节的歌曲。 ③相机出示“中秋”“团圆”“月饼”等词语。 ④指导朗读。 ⑤齐读。 ⒊这篇韵文按节日的时间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能说出这四个传统节日的过节时间吗?(教师相机介绍农历与公历的区别。)
四、小结本课,齐读韵文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新知,要在学习者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这一层次的设计,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自读活动,既读通了词串,又不感到枯燥乏味。
强烈的兴趣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动力。光有动力还不够,为确保小组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将学生不断引向深入。
“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对话,进行“被引导的创造”。 | |
第二课时 |
设计理念 |
一、 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⒈指名读词语:饺子 拜年 扫墓 踏青 端午 团圆 月饼 ⑴带拼音读。 ⑵去拼音读。 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1》。
二、诵读韵文,感悟内涵 ⒈每个传统节日都寄托着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这些节日各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吗? ⒉你能把对节日寄托的情感读出来吗? ⒊诗歌大荟萃。全班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的诗歌。
⒋充满感情地朗读韵文。
三、自主识字,正确书写 ⒈自学生字字音、字形。 ⒉小组交流生字字音、字形。 ⒊提出学习困难的生字,小组交流。 ⒋练习书写生字。
| |
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诗歌,课堂上进行“诗歌大荟萃”,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生字的形已在前面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学生已多次感知,这为生字教学减缓了坡度。在识记字形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自编儿歌、顺口溜,引导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