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漫谈 >> 正文
地区,能否或如何成为一个品牌?           ★★★ 【字体:
地区,能否或如何成为一个品牌?

作者:钟健夫     人气:36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钟健夫注:2002年6月,羊城晚报品牌版编辑张海波通过电话向询问有关区域品牌的问题,之后大家约定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笔谈,下面即是我们笔谈的情况。
 
     张海波:端砚、宣纸、汾酒,以地区作为一个品牌的特定的名称,似乎古已有之。以前是历史形成的,不过现在不少地方却在热心树地域品牌。如何界定这种以区域名命名的品牌呢?这就有个品牌战略问题,可以提前策划,定位,打响知名度。比如南庄陶瓷、古镇灯具、盐步内衣、虎门服装,这种品牌名与具体厂家的品牌名相比,是不是父品牌与子品牌的关系,这种区域名命名的品牌如何形成,中国国情是,当地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做好还是不好?
 
  
   钟健夫:这个话题非常好。以地区名字命名的品牌现在确实不少,一种是企业所有的,比如“珠江啤酒”;另一种是当地政府所有的,比如“容声”,过去是顺德容奇镇所有的。端砚、宣纸、汾酒,从品牌战略角度看,并不都是品牌。就说端砚吧,是肇庆地区谁的品牌呢?据我了解,既不是当地政府的,也不是当地企业的。没有注册,没有所有者,就不是品牌。听说现在地名不能注册成品牌了,但许多地区仍将自己当作品牌来推扩,这是值得关注的。
 
         区域形象与区域内的企业品牌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用父子品牌的说法不合适。首先,区域能否注册成品牌已经是一个问题,其次,区域内企业成份十分复杂,有外资、合资、国有、民营和集体的不同形式的企业,他们的品牌所有权是相对独立的。
 
        当然,现在区域竞争十分激烈,许多地区政府都认识到,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在某个行业有比较优势。光有优势不行,还必须让优势“品牌化”,大张旗鼓地推广,令外界普通认同。结果几乎都采用了类似品牌战略的推广方式。第一就是“识别”:让地区优势很容易识别,你说的南庄陶瓷、古镇灯具、盐步内衣、虎门服装,这种说法就是一种地区的“行业识别”。第二就是认同:其实“识别”——Identity,在CI战略和品牌战略中,又叫“身份”,也叫“认同”,中文里还没有一个词跟它完全对应。有人说,认同就是与众不同。如果一个区域的产业与别人完全相同,就无法识别,无论你如何推广,最终也是无法让人认同的。当然,光能识别,却无法认同的品牌也是有的,中国的保健品牌目前就面临这种境地。从策划推广看,要使品牌在某一段时间既能识别又能认同,并不难,难的是保持品牌的长期持续认同。
 
        还有一个问题:区域经济如何多元化发展?如果你将一个镇的形象定位做服装的,你再做其它行业是否合适?或者说,其它行业的投资者愿不愿意进来?
 
   
 
    张海波:这样做有利有弊,具体讲讲。比如你说过,这个镇再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怎么办?我想,如果这中间有些小品牌混水摸鱼,搭便车,假冒伪劣一齐上,就像前几年温州货一样,那就麻烦了,是不是政府既然要创自己区域品牌,那就一定要把区域环境搞好,防止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饭?
 
   
 
    钟健夫:温州人现在很注意形象了。有个卷烟厂曾经生产“温州人”香烟,受到温州人强烈抗议,因为香烟危害人们健康,温州人不愿跟这种形象沾在一起。此理如果成立,中华牌香烟、中南海香烟也该停产,有趣的是,它们也是“区域品牌”。
 
        当然,有些地区过去假冒伪劣产品流行,比如潮汕地区,过去人们印象中就是“假冒产品”的代名词,似乎世界上除了导弹之外,他们没有什么不能假冒的。这已经不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饭的问题,而是不少老鼠屎弄坏了一个地区的声誉。有的潮汕人也做品牌,做得很不错,但就不敢说是潮汕品牌,怕家乡的形象损害自己的品牌。潮汕语言很容易识别,但你听不懂,很难认同。网上讨论到潮汕地区的问题,有人就说,算了,“潮汕人民共和国”的事我们就不谈了。
 
        可喜的是,现在潮汕地区也很注意形象了,当地领导做了许多工作,大力推扩诚信经营,这是有目共睹的。潮汕地区也在沿海,也是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真希望那里出现一批像珠三角洲那样响当当的品牌。有一部电视剧叫《我来自潮洲》,真希望有一天,许多品牌都自豪地说:我来自潮汕!潮汕人是很优秀的,相信会有这一天。
 
        另外,一个地区行业特性太强,确实会影响这个地区的多元化发展。1996年,我曾邀请日本区域形象设计大师佐·腾优到浙江金华参加城市形象设计研讨会,记得当时金华市委书记说:“金华火腿”不能代表金华地区的形象,金华不仅仅是火腿,还有许多好东西。这里涉及到区域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个地区的某个行业形象树立起来了,别的行业就可能不容易得到认同,整个地区的发展就命系这个行业了。一旦这个行业落伍了,地区经济就可能完了。我想,一个地区的面积如果不是特别大,而且特色行业在全球化的今天有比较优势,不妨强化某个行业,然后努力保持持续的优势。如果一个地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很自然会形成多种行业共存的局面。选择几个行业,强化发展,也是很现实的。总之,无论是单一行业还是多种行业,如何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张海波:我注意到那些区域名命名的品牌往往有个特点,产业基础是产业簇群现象,一镇一业,成行成市,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往往没有太强势的品牌,比如有了科龙、美的,就很少讲顺德家电,没什么意义了。像南庄陶瓷、鼓镇灯具以后也会有这个现象,中间有了特别强势的品牌,就会慢慢淡化区域名品牌,是不是这样呢?从这个角度讲,区域名品牌是众多小品牌,在没有出现特别强势品牌时的代言人,他们共用这个平台,比如我这个灯具品牌没人知道,但一说是古镇的,外人就说,噢,那里的灯很有名噢,你的灯也错不了。
 
   
 
    钟健夫:确实是这样。但我认为用“区域形象”代替“区域品牌”,可能更严谨。区域的某个行业形象所以十分突出,我看主要是当地政府在积极扶持和推广,特别是在早期。问题是,企业和政府的职能毕竟不同,品牌如果由地区政府所有,时间长了,就可能约束了企业的发展,或者,品牌成了政府的负担。比如,“容声”过去是容奇镇所有的,结果生产容声冰箱的企业只好树立一个“科龙”品牌。科龙公司当年导入CI战略,突然推出科龙冰箱,产品还是那种产品,经营的人还是那些人,结果却无人问津。最后只好推出“科龙——容声是一家”的广告。科龙、容声、华宝三个品牌现在同属一个企业,其中的演变非常典型,值得专家们好好总结。
 
        中国的情况十分特珠和复杂。现在顺德市政府已经从企业经营中退出来了,但中山市的情况又不同,比如,小榄镇,政府始终是企业的领跑人。有人说,如果爱多是在小榄镇,就不可能倒闭,因为地方政府不可能见死不救。小榄诞生了今日——乐百氏这样知名品牌,现在的小五金,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将来在音响、服装方面,可能也要大有作为。据了解,小榄已经被联合国定为可持续发展的试点村镇,现在也面临困惑,如果树立小五金行业的形象,对将来的多元化发展可能不利。一个区域是否可以让多种龙头行业并存,或者说,如何让多种领先行业在一个地区共存共荣,值得大家探讨和实践。
 
   
 
    张海波:区域品牌或区域的行业形象,这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也是品牌战略研究的一个特殊现象,从理论上能否总结一下?
 
     
 
    钟健夫:我发现一个共同点,企业的多元化与专业化冲突的问题,现在同样出现在区域经济中。究竟是采用多品牌(行业)战略,还是采用单一品牌战略、家族品牌战略的问题,似乎也在区域经济中出现。我们在CI战略的实战中,很早就将区域形象划入自己工作范畴。当然,区域毕竟与企业不同,它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和地理的概念,或是实体。企业形象战略中的理念、行为、视觉三大识别系统,硬套到区域战略中可能不行。为此,我在建设部在金华举办的“全国首届城市形象设计研讨会”上,提出了另外三大识别系统:1、地缘识别GI(Geography Identity );2、人文识别HI(Humanism Identity,);3、政策识别PI( policy Identity)。现在看来要加上行业识别(Specialty Identity)。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