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西南经济圈呼之欲出 党中央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国家的发展必须保持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大西南的开发与发展必须跟国家其他各大经济区域的发展保持同步推进。 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不仅为西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同时也为中国西、南地区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纵观国内的区域性发展势如破竹,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首都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相继推出,但所有经济圈几乎都集中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及文化规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奠定了各大经济圈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 内地各省区是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资源条件和开放水平居全国前列,沿海有资金、信息、服务等优势,且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和营销能力,可以为相互之间的合作提供金融、物流、旅游等实质性的支持,强有力地带动区内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提出了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规划,(中国——东盟“10+1”区域是指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和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贸往来日益加强,2001年双边贸易额增长到554亿美元,比10年前89亿美元增长了数倍。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步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 这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一体化进程,将对中国与临东南亚周边区城经济合作模式、战略与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实施东南亚战略,既要参与它的国际性的区域性合作,同时更要参加国际上的东南亚的多角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的资源、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尽可能地在世界各地快速流动,目的就在于如何寻找到更有效的合作途径与方式。因此,区域性合作要放在国际及国内的统一市场上来思考。西南的崛起,离不开与东盟各国、与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大合作。西南经贸大动脉的打通,会大大加快整个南中国经济的血液循环,促进整个大西南经济圈的形成。依据西南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有望在三个五年计划内实现第二个“珠江三角洲”。 二、大西南经济圈形成的背景 (一)旅游资源 始于1984年的西南经济协调会议,是一个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藏及成都市的跨省区、开放型的横向经济协调组织,西南六省一市 持续19年的区域经济协作,已结出丰硕成果,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西南旅游的迅速发展。四川省去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1100万立方米,退耕还林183万亩;广西完成珠江防护林工程51万多亩,退耕还林16.5万亩。西南各省区市正联合建设长江和珠江水系上游的生态屏障,广西、贵州和云南协作保护红水河流域、珠江水系的水源林,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环保能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西南地区已打算联手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乌江旅游开发”等旅游精品项目。据统计,2001年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00.15亿元人民币,增21%,外汇收入12.6774亿美元,增长15%。 (二)交通资源 目前西南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南贵昆、成渝、川滇藏等多个多边合作基本框架。南贵昆计划在交通建设、能源开发、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加强协作,成都、重庆谋求在科技、房地产、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川滇藏计划在三省区交界处打造世界旅游精品“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省区市之间相互投资显著增加。 区域经济与保护生态协调发展,跨越山水、横向联合的大西南经济圈已浮出水面。 (三)电力资源 西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去年10月,广西与贵州共同投资33亿多元兴建的100万千瓦坑口火力发电项目全竣工投产,总投资124亿元的乌江彭水电站2003年即可全面开工。位于云南、四川交界处的金沙江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近期完成项目建议书的审查论证和立项工作。“西电东送”出现良好开局,今年3月,万州至三峡左一电厂超高压输电线重庆段通过检测验收,使重庆、四州进入全国大电网。今年5月,由四川向华东地区送电正式合闸运行,川电东送变成现实,今年川电外送规模可达64亿千瓦时电量。 三、云南可以作为带动大西南经济圈发展的龙头城市 大西南必须要有若干个中心城市和交通干道为依托,才能形成跨省市的经济区域,也就是说,客观上的经济发展,决定着一个经济区域必须形成几个中心城市。经济圈内需要有一个龙头城市,来协调和形成一个城市群的凝聚和辐射能力。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强劲的“核动力”,来提升区域或城市品牌,扩大影响力,凝聚资源和能量。目前北京有奥运题材、上海有世博题材,云南今后发展的“核动力”在哪里呢?中国十大策划家、著名城市品牌战略专家陈放认为,目前中国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生机勃勃的经济带,而云南一带则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另一极。每个区域经济带都有一个龙头,在西南地区,四川、重庆、广西都在争当龙头。云南从地缘方面来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应该大胆提出当“龙头”,未来10—20年,云南必须充分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发挥“陆地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烟草、旅游、绿色产业和中医药这4大产业,让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内地市场在云南实现对接。 展开中国地图,有意思的是,云南刚好处于金鸡的尾部,是个生金蛋的地方。 云南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同四川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连。云南占据“贯通两个大洋、连接三大市场”的综合区位优势,陆上通道直接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使东南亚、南亚与中国共同形成一个拥有32亿人的巨大地域。 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共有8个边境地州26个边境县(市);有国家级口岸10个,省级口岸8个,出境公路20多条。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3国直接接壤,15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也不远。澜沧江从云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泰、老、柬、越等国,被称为“东方多瑙河”。2000多年前的“西南丝绸之路”曾从四川经云南,通达缅甸、印度、中亚和阿拉伯地区以及西方国家;一世纪初的“马援故道”从滇南进入越南河口,通达南海。自古以来,云南就是中国陆地通往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门户。云南和东南亚、南亚在地理上没有任何屏障,4000多公里的边境,除了11个国家级口岸、12个省级口岸,还有60条通道,从新加坡到昆明的铁路、曼谷到昆明的高速公路在建,成为中国大陆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的便捷通道。 中国正着手开辟云南昆明至曼谷的南北走廊。南北走廊是“南进”东南亚的重要动脉。南北走廊将成为云南省对东盟出口的主要线路。中国可以将货物运至泰国,然后出口海外。通过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和完善道路设施,云南作为可与东南亚连接的中转站的功能将得到提高。 四、云南必须与内地、沿海大合作才能龙飞在天 (一)借助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上游经济带区域的拉力与合力 大湄公河次区域丰富的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印度、日本的争夺之地。印度大打文化牌,筑交通网,正雄心勃勃地实施其“东扩”计划;而日本为牵制中国“南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企图通过提供政府开发援助、积极设厂等措施,争得开发该区域经济的主导权。目前,印度、日本两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是经济并不发达的云南省,其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着其参与区域合作的能力。云南只有借助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上游经济带区域的拉力与合力,尤其是借助泛珠江大三角的巨大力量,才能由弱变强,更好地担负起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任。 大西三角的支点或核心层应为云南、东亚、成渝经济区,紧密层为广西、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辐射层为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 (二)西南六省一市正在倾力打造打造西南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带” 我国西南地区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5亿,涵盖云、贵、川、渝、桂、藏等六个省区市,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和工业能源基地。西南地区的煤炭、水力资源丰富,全国70%以上的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这一地区临近亚热带,气候湿热,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优势明显,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同时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加上雪山、湖泊、石林、温泉、瀑布等独特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建国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南地区逐步兴起了钢铁冶炼、矿业开采、水电开发、机械制造、食品工业等多个特色产业,一些地方已经改变了过去“老、少、边、远、穷”的落后面貌,特别是在长江上游、各省区市中心城市带,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随着西南地区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以“一区一带”(南贵昆经济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带)为核心的西南区域经济地位得以凸显,西南各地政府正在谋求促成“一区一带”联建机制,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步伐,国家也对于这一项目也给予大力支持。 (三)泛珠三角经济带的形成为云南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特别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大珠三角”要创造新的优势,必然要借助周边省区的资源,开辟和扩大自己的经济腹地。周边省区也迫切需要寻找自身发展的拉力点和辐射点,要借助“大珠三角”这个火车头的牵引。 珠三角、长三角最缺的是自然资源,轻工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与大西南地区接壤的越、老、缅、柬、泰的自然资源丰富,轻工业品、农副产品匮乏,通过陆上便捷通道,是最经济及最有竞争力的贸易方法。云南与东盟十国中的七国接壤,有陆路可以连接,是珠三角通往东盟的最佳及最经济的贸易路线。 2004年6月3日,云南、福建、江西、海南等中国内地9个省区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的粤港澳桂滇毗邻东南亚、南亚(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山脉同缘,江河同源”,拥有我国通往东南亚的最重要的战略通道),可以说从地理位置上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发展更紧密经贸关系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前沿阵地,是两大区域经济往来和经济合作的交汇点,即北承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南连东盟5亿人口的市场,东临亚太地区,西靠印度洋地区,是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中介地区,泛珠三角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展各种经济技术合作的活跃地带和桥梁,而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中缅公路、泛亚铁路的建设,又为泛珠三角向西、向南拓展的经济腹地与发展空间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大大增强与东南亚的对接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对扩大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为中国经济发展谋求稳定的周边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战略 云南需要获得更多的粤港澳技术、资金的支持,借助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自己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尽快变地域优势为经济优势。 云南必须与内地、沿海发达城市广泛合作,才能够挣脱羁绊,龙飞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