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农夫无意中得到一果种,却苦于没有一块肥沃的土地,出于对这枚种子的期待,一个拥有土地的地主伸出了合作之手。几易春秋,种子摇身变成了一颗枝繁叶茂的果树,上面还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但就在这时,两人却发生了争执。农夫希望将果子摘下来,取核后明年再繁殖,以获得更多的果子,而地主却急于要分享收获的喜悦,在果树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卖出更多的果子。双方难分高下。最后,农夫取走了果子,并另辟了一方天地,而树,则留给了地主。但问题很快出现了。在一个经济社会中,这棵珍稀的果树究竟属于谁,是农夫,还是地主,如果只属一方,那么另一方还有种植的权利吗?
这正是“奥园”的困惑。
作为中国地产连锁的第一品牌,“奥园”和“奥林匹克园”的品牌之争吸引的不仅仅是房地产业界的目光。“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法人的治理结构”“企业的持久竞争”“经理人变老板”,这是业内同仁的视角,也许于“奥园单飞”,这确是最好的诠释。但奥园品牌裂变,南北分治的现实,却使这个话题显得并不轻松。
“奥林匹克花园”的创立者,是现在的奥园集团,借助中体实业的资本力量,奥园的“复合地产”模式开始在全国迅速推广,其酝酿的“奥龙计划”也开始龙腾中国。但很快,“分蛋糕”还是“做蛋糕”的企业发展瓶颈便现实的摆在了基于“开放式合作”而牵手的几个同盟者面前,作为“奥园计划”的技术支持者,奥园希望能把品牌做大,而资本方的中体实业,出于自身资源格局的考虑,希望能尽快套现品牌价值。于是,故事中的最后一幕便上演了。近来双方你来我往的口水战,已将整个房地产业界搅得有点烟雨朦胧了。
这是中国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的宿命。
从中国房地产发展的轨迹来看,从地产掌控到销售入主到设计为王再到品牌制胜,一路风雨,也不过十余年光景。就时间段来说,中国房地产的初始市场化,真正发端于1995年,而金业集团,也即现在的奥园集团,则成立于1996年。在大浪淘沙的房地产业界,奥园是中国少数房地产市场化进程中的幸存者。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资源局限性和市场化进程的滞后性,中国房地产企业市场化运作的神经一直处于一种休眠状态。而直到最近,房地产业界才响起了“2003年房地产品牌年”等稀稀拉拉的呼声。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金业集团的品牌无意识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局限,而正是由于这种局限,才引发了这场轰动业界的“奥园”之争。
品牌运营,在企业界,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在今天品牌竞争的浪潮风起云涌的尖峰时刻,品牌运营,已不能再局限于企业整体战略内扮演一个分支补充的角色,它更应该从企业整体战略中独立出来,替代传统的利润推进器,成为驱动企业整体战略的新型助推器。因为传统的利润驱动型企业,由于利润短期暴利的显性诱惑,常不免流于短视,而品牌驱动型企业,以品牌增值作为企业的目标,可间接实现企业利润增长的最终价值,并且这种利润的增长更具长期性、稳定性。因为要实现品牌增值,品牌必须得到目标顾客的认可、热爱和忠诚,这就驱使企业不断优化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和整体流程,提供给顾客所需要的价值。一旦这种价值被认可,企业的品牌驱动便开始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由于品牌具有“聚合效应”和“核裂变效应”,它可以聚敛优势资源,又能够辅助企业的规模扩张,因此随着企业品牌的确立和提升,顾客对企业更高的期望会再度激发,从而驱动企业借助品牌双重效应进一步优化价值链,提供更优的顾客价值,如此循环往复的品牌强化和提升,便可实现企业超常规模的发展。
如万科,正如冯仑所言,万科所具有的均好性,是任何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无可比拟的。中国房地产界不乏“地产英雄”,却缺乏真正的企业家;中国大小房产企业3万多家,但真正远景型长寿型企业却寥寥无几。而万科,风风雨雨十余年,万科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历史。如今的万科,更是英气不减,仍跻身于中国房地产企业第一方阵,这一切皆得益于其品牌驱动型战略,从项目运作到物业服务到企业管理,品牌一直贯穿于万科价值链运营的全过程,这使万科最早驶入了中国房地产界品牌驱动的快车道。
相比之下,工程承包商出身的奥园,就缺少了万科的视野。如果其品牌意识一开始就晋级为一种战略,一种原始驱动型的战略,奥园合作之初,品牌也许会成其为谈判的筹码,那么今天的品牌之争也就无从设局。反观1992年,当有人提出4亿元购买“健力宝”品牌时,“健力宝”摇了摇头,这个摇头成就了“健力宝”今天10亿元的身价。这份远见是众多企业无法比拟的。在中国企业界,由于品牌意识的淡薄,不乏在新资本介入过程中,品牌低估、品牌闲置的先例。活力28不就是一个典型吗?被誉为“品牌教父”的宝洁,在入主中国的进程中,就将不少中国知名企业收编后打入冷宫,这是宝洁的一种竞争策略,本身无可厚非,真正应招非议的,恰恰是中国企业品牌驱动意识的缺失。
在世纪之交的变革之初,有位业界同仁精妙的诠释了企业生存的三种理由:为利润最大化而生,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生,为社会价值最大化而生,这是基于企业生存的宏观总括。而对于今天适逢品牌嬗变的企业来说,为品牌价值最大化而生,也许是品牌竞争时代企业生存的第四种理由。随着品牌竞争时代的真正到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汰竞争效应”将更趋明显。在这场竞争中,谁能够更早的步入品牌竞争的快车道,谁就能更早的挺立在这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享受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灿烂的光芒。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