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报导,中国大陆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近年来大肆扩张进军全球,以迈向世界第三大家电品牌为目标。但海尔采取的高额举债和低价策略,也让市场人士怀疑该公司的获利前景。
17年前成立于青岛的海尔集团,目前市值高达73亿美元,是大陆洗衣机的领导品牌,也是全球第二大冰箱制造商。海尔由全体员工持股的体制,被中共总理朱熔基誉为大陆企业的模范,国外媒体也将其视为管理最佳的大陆企业。 虽然海尔展现了惊的实力和企图心,分析师和竞争者却指出,该公司正面临严重的问题。例如,海尔若干海外收购行动似乎过于草率,甚至投资与本业相差甚远的金融服务业和个人电脑业。此外,据传海尔为了扩张,大量举债。虽然实际的数目外界不得而知,但公司对获利情况的说词也相当含糊。一位派驻北京的美国零售业顾问也说:「海尔是一团谜。」 然而,海尔进军国际的原因显而易见。在雄霸大陆市场十余年后,海尔正面对国内外竞争者的强力挑战。去年开始的一场价格战,造成大陆家电跌价10%,可能已损及海尔的毛利。而业者预言,今年的战况只会更惨烈。 本三洋公司合作销售洗衣机和冰箱,也同意与韩国LG电子公司共同生产数位电视。 因应大陆家电市场的毛利逐渐萎缩,海尔也试图转向高阶产品,如电脑和码分多址系统(CDMA)移动电话。在金融业方面,海尔一年来已投入约1.2亿美元,大部分用在购买大陆证券和银行公司的股份。去年,海尔与纽约人寿国际公司(NewYorkLifeInternational)签定2,400万美元的合资计画,开始在大陆销售保险产品。基于中共对证券和保险业的严格保护,专家预期海尔将在这两项领域赚取难以估计的利润。 但许多分析师认为,海尔的投资过于分散,他们应该专注于尚未在美欧打响名号的家电业。虽然美国海尔总裁杰梅尔(MichaelJemal)表示他无意在价格上竞争,产品却明显针对低价市场。海尔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售价115美元、为大学宿舍设计的迷你冰箱。保德信证券公司(PrudentialSecurities)家电业分析师海曼(NicholasHeymann)指出,海尔尚未建立品牌形象,而一般人不会购买陌生品牌的高价商品。海尔预估2005年在美国创下10亿美元业绩,去年的成绩只有2亿美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尔急于扩张海外的举动近乎盲目。去年夏天,海尔花了700万美元买下义大利一家生产成本较高且设备老旧的工厂,同业均不以为然。此外,海尔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来源也有问题。一名美国顾问指出,以全球来看,海尔的现金流量一定是负数,唯一可能的财源是大陆的营利,但海尔在本国的市占率也逐渐流失。更甚者,分析师怀疑海尔可能浮报上海上市子公司的营收和获利,转移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资产。海尔对上述质疑一概不予评论。 海尔的保密文化可能造成将来在美国上市的阻力。虽然海尔的高层人员同意受访,但对于财务方面的问题,他们一律拒绝回答。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分析师说:「海尔对新闻极端敏感,不论是好消息或坏消息。」但不论如何闪躲,随著怀疑者不断丢出难缠的问题,海尔过去披被的完美外衣,迟早会被一层层剥开。 作者:陈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