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海尔研究(16):海尔的真相:居危思进 | |||||
作者:佚名 人气:26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也许是因为海尔被夸得太多,以至于人们习惯性地起了疑心。考虑到有安然、银广夏的案例在前,这种疑心显然不是多余的。最近一期《商业周刊》称,市场人士怀疑海尔集团的获利前景,可由于海尔透明度不够,外界很难了解海尔财务方面的真实情况。本文先置疑其多元化策略、市场占有率,再从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较为透明)及同业比较等入手,力求帮您解开“海尔谜团”。 因为海尔在大中城市的主要商场销量较大,所以,如果有家市场调查机构只根据在大中城市主要商场的抽样调查就计算出市场占有率,我们可以想象它对海尔是不是很有利?海尔自称,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下面是海尔所引的一些资料: *1999 年度1000家商场家电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的资料显示,海尔冰箱的市场占有率为35.3%,海尔冷柜的市场占有率为41.3%,连续多年位居同行业第一。 *据北京中怡康经济咨询公司调查结果显示,海尔冰箱、空调、冷柜的市场占有率报告期内(2001年第三季度)月月保持第一。 *2001年空调市场状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全国82家不同品牌的空调市场占有率中,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600690)的海尔空调以25.11 %的市场占有率(零售额)连续第六年高居中国同行业榜首,比第二位高出近15个百分点。 然而,知情者都知道这些调查是怎么回事。不同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相差极大,颇有矛盾。比方说,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2001年3月23 日第五次发布的全国市场商品销量统计调查信息显示,我国2000年空调行业春兰牌柜式、窗式空调产销量全国第一。再如,2001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共同公布的"2000 年中国城市家电市场调查研究报告"表明,科龙公司经营的容声(科龙)品牌电冰箱的品牌市场拥有率指标高居榜首。 笔者在这儿不想说哪个调查可信,哪个不可信,只是想提醒大家:海尔的市场占有率真有宣传中的那么高?经销商渠道出货量、小城镇及农村市场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么? 三、 近两年来从股市中拿到了多少钱?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以后总共圈了多少钱(不包括IPO募资)?1999年配股(4.2亿总股本,1亿多流通股,10配3,配股价11.6元),起码配了3亿元以上;2001年初增发融资18亿元。这还不算,2001年9月底,它马上决定又要圈钱,拟发行可转债不超过人民币25.8亿元。该计划目前进展顺利。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需要这么多钱来做什么?要知道,至2000年底时,它仅有28.9亿元净资产。以28.9亿元净资产增发新股融资18亿元,将净资产做大到52亿元,跟着又要发行25.8亿元可转债!海尔股份这么迫切地圈钱,是因为它缺现金么?不是。至2000年底,海尔股份总负债仅有8亿元,资产负债率低,现金流为负1亿元,但不至于到要融资18亿元来补充流动资金的地步。 海尔股份几次从证券市场上融资的原因很简单,把现金交给集团公司,换回集团公司或集团下属的投资公司手中各类资产。2001年初融资18亿元,就是为了买海尔空调的控股权。海尔股份收购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74.45%股权共花去公司公募增发的全部募集资金17.48亿 元及自筹资金,共计人民币20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加上拥有的25.5%股权,共计持有空调公司99.95%的股权。海尔股份公司此前拥有的25.5%股权,是靠5000多万元的出资额获得的。换句话说,集团公司以初期1亿多元的投资,最终换回了20亿元现金。 发行可转债的目的与此类似,那25.8亿元中有一部分将用于向集团公司或投资公司收购七项资产。收购贵州海尔59%股权、武汉海尔60%股权及顺德海尔60%股权,需要支付1.6亿元。收购空调电子75% 股权、合肥空调60%股权及合肥洗衣机80%股权,需要支付5.85亿元。收购海尔电器国际洗衣机业务相关资产,需要支付2.46亿元。 对此,笔者有两大疑问: 首先,海尔股份与关联企业、控股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面广量大,会不会太多了?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对关联交易非常敏感,认为它是滋生欺诈的摇篮。笔者不敢认为这些交易的评估作价不公平、不合理;但还是要问,过去几年海尔股份一直只占有冰箱、空调、洗衣机、冰柜等公司的部分股权,集团公司或其下属企业拥有余下的股份,或者在全国各地另外拥有同一行业的分支公司,这种安排是不是不太妥当?此后,为了避免关联企业间的潜在竞争,为了减少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海尔股份只好向集团收购这些资产。类似的收购打着正当的旗号,会一直进行下去,现金不断地流向集团手中。 笔者担心的是,海尔股份今后能否保持良好的业绩,如果不能,则融资收购就无从谈起。为了让股份公司有好的业绩,以便输送现金,集团公司会不会帮助它提升业绩呢?根据海尔股份董事会2001年底的公告,我们知道,海尔集团下属的关联企业海尔零部件采购公司、物流储运公司、工贸公司与上市公司有大宗交易,帮助上市公司做采购、物流储运、产品销售。熟悉会计实务的人们清楚,上述几个环节足以转移收入、虚增利润。我们目前没有证据指责海尔在其中做了手脚。 其次,海尔集团公司为什么会对现金如此的饥渴?出售家电资产,以便有钱投资金融业?进军海外,搞国际化,导致现金紧张?手机、电脑项目现金流为负,投资缺口大?为了偿还到期的银行贷款?对此,我们不得而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集团公司2001年从股份公司手中拿到了20亿,2002年如果顺利地再拿到10多亿元,则有助于降低集团公司负债比率。届时,美国《商业周刊》有关“海尔高额举债和低价策略”的指责就会不攻自破,——集团公司手中现金多了,况且海尔产品在中国大陆市场一向是定价较高的。 四、 同业比较以观海尔业绩 青岛海尔股份公司的业绩好,好到值得我们做做同业比较,以分析其特点。 青岛海尔(主营冰箱、空调) 2001中期 2000年末 2000中期 【净资产收益率 (%)】 7.9240 14.6700 6.5900 【主营收入增长率(%)】 140.13 21.49 26.09 【主营利润增长率(%)】 149.87 6.21 20.76 【主营业务利润率(%)】 17.18 18.02 16.51 春兰股份(主营空调) 2001中期 2000年末 2000中期 【净资产收益率 (%)】 8.3920 15.3000 9.7700 【主营收入增长率(%)】 -12.98 -6.29 -3.78 【主营利润增长率(%)】 -36.34 -2.27 3.47 【主营业务利润率(%)】 22.00 27.36 30.07 科龙电器(主营冰箱、空调) 2001中期 2000年末 2000中期 【净资产收益率 (%)】 0.4800 -16.4000 2.5100 【主营收入增长率(%)】 -10.58 -21.54 -9.36 【主营利润增长率(%)】 -16.14 -65.11 -31.08 【主营业务利润率(%)】 23.16 14.03 24.70 格力电器(主营空调) 2001年末 2001中期 2000年末 【净资产收益率 (%)】 15.8200 9.2940 15.7500 【主营收入增长率(%)】 3.87 18.21 22.78 【主营利润增长率(%)】 -15.41 -6.91 82.62 【主营业务利润率(%)】 21.51 20.93 26.41 通过对以上四家上市公司业绩的比较,我们发现:首先,海尔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不高,四家中排第三名,为股东获利的能力不太强;其次,海尔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排倒数第一名,说明海尔产品毛利薄,定价虽高,销货成本更高;其三,由于海尔在2001年初收购空调公司资产,故获得超过一倍的主营收入与利润增长率,该指标丧失可比性;若看2000年底的收入与利润增长率,海尔排第二名;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海尔倾向于扩张,对销量较为重视,对利润则较不重视。 下面我们再来比较海尔、春兰、格力三家营利公司利润总额占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 海尔: 2001三季 2001中期 2000年度 2000中期 【主营业务利润(万元)】 165569.47 111687.25 86993.35 44698.31 【利润总额 (万元)】 77198.39 52970.56 50227.80 23307.90 【占比 (%)】 46.65 47.4 57.47 52.13 春兰: 2001中期 2000年度 2000中期 1999年度 【主营业务利润(万元)】 23601.02 49928.65 37073.89 51085.72 【利润总额 (万元)】 19155.77 31762.52 22149.65 31423.77 【占比 (%)】 81.14 63.61 59.75 61.5 格力: 2001年度 2001中期 2000年度 2000中期 【主营业务利润(万元)】 141711.93 71882.71 167534.44 77218.31 【利润总额 (万元)】 32354.32 19701.19 29956.20 14054.44 【占比 (%)】 22.8 27.4 17.91 18.13 海尔利润总额占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居中,但近年来有缩小的趋势,说明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支出在大幅增长。考虑到海尔打广告、做市场活动是出了名的多,三费增长应属正常。与春兰相比,海尔明显较为进取。但我们不清楚,集团公司是否通过承担海尔品牌的广告支出,为股份公司增加了利润?国内有些上市公司不拥有品牌,只是向集团租用品牌,巨额的品牌广告支出由集团承担,上市公司仅支付较少的租用费,这样可调节利润。 五、 结论 海尔人喜欢说,我们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笔者认为,后一句话确实比较妥当。目前海尔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我们不清楚,但上市公司海尔股份方面应该说是相当健康的,业绩也好。——集团有三大主导产品在里头呢,唯一剩下的主导产品是洗衣机。众所周知,这一两年来洗衣机市场很不景气,连龙头老大小天鹅都做了业绩预警,称利润减少50%以上。因此,笔者不知道今后集团公司还能拿哪些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海尔集团之“危”在于国际化与多元化。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均没有错,只是操作起来就有急与缓、对与错、亏与赚的区别。很难想象在没有获利能力的情况下,强行催大销售收入规模有何好处?国际化与多元化不是目的,公司的目的总该是为股东赚钱。既然“居危”,可以“思进”,却不能“冒进”。希望海尔一路走好。 作者:啸风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