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海尔研究(47):专家向海尔预警:差异化缺失使其沦为“大路货” | |||||
作者:佚名 人气:27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品牌专家Ed Lebar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对海尔、联想等中国顶尖品牌的预警,并强调因同质化而沦为“大路货”正成为中国品牌的命运 而且,海尔开始涉及多个产品线及领域,其业务正像很多中国本土品牌一样,开始变得繁杂。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可以成为像GE那样成功的多元化企业的,毕竟GE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品牌理念,在这个保护伞下,GE才得以生产飞机、医疗用品、电灯等等并获得市场成功。而海尔的这把品牌“伞”还太不牢靠。 《财经时报》:海尔的品牌问题是否是中国本土品牌发展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Ed Lebar:是的,很多中国本土企业还不理解品牌的架构科学,他们不太理解母品牌与子品牌的关系,只是盲目地推出新的产品线。 实际上,就像一个家庭中新出生的小孩子一样,基于母品牌下的新的产品线自然会给母品牌带来活力和新的能量,并提供给品牌以差异性;而品牌延伸产品也会从母品牌那里得到安全、权威和信誉,并得到高效进入市场的资源。但并非孩子生得越多越好。 我这里做一个大胆预测,诸如春兰、熊猫、步步高等品牌“同质化”的企业,如果不加以创新和突破,将在今后几年经历一个品牌价值的大幅下降期。对他们来说,推出越多的该品牌产品,其品牌价值下降的速度会越快。 品牌惰性导致差异化缺失 《财经时报》:对于市场中的后来者,跟随和模仿策略也被很多管理学者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市场策略。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在品牌管理中不应采用这种跟随策略? Ed Lebar:在我们所调查研究的中国1300多个本土品牌中,绝大多数是差异性表现很弱的品牌,这直接导致了品牌定价上的劣势,从而使市场上“杀价”成风,价格战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种同质化的品牌“惰性”,使得相当多的本土品牌价值呈下降状态。 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跟随和模仿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案例,但这是有条件的。我认为中国本土品牌的生存之道还是要扎实地巩固在中国的市场和地位,充分发挥本土品牌的优势;其次是必须创新、改革,为客户创造新的品牌体验。 《财经时报》: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和产品进入中国,中国本土品牌面临的生存环境更为激烈,“差异化”生存是否变得更为重要? Ed Lebar:是的。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的品牌创建环境已经接近欧洲,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品牌竞争最激烈的国家之一,这个市场中,产品很饱和,消费者也正趋成熟。当众多品牌在市场中要表达自己的声音时,让品牌在众多杂音中能够发出清晰而独特的声音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这种竞争态势下,仅仅靠某个创意和某种直觉来决定品牌的经营策略,将难以获得持久的成功。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