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海尔研究(64):海尔扎根美国 外包大潮中逆流而上的成功案例 | |||||
作者:佚名 人气:26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在曼哈顿一座老式银行大楼古典建筑风格的柱子后面,中国家电制造商海尔(Haier)正展示著它迎著全球制造业的外包大潮逆流而上所取得的成果。 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Sloan School of Business)的教授黄亚生表示,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才希望在美国市场上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他指出,中国企业拓展本土市场更具实际意义,因为过去几年来中国经济每年以8%-9%的速度稳步增长,而且他们也了解国内客户。他指出,有数据显示过去5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大幅滑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海外资产转移到国内重新投资。 黄亚生表示,“眼下中国企业来美国投资是个令我感到十分困惑的现象。” Gartner Inc.驻香港的分析师韦迪安(Dion Wiggins)表示,目前为止是什么因素促使中国企业纷纷涌入美国呢?从许多方面来讲,他们是想绕开中间商,直接打入美国市场。 几十年来,海尔等中国大型制造商一直是代外国公司生产产品,这些外国企业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国外。外国企业在把产品向本土返销的同时也在中国本土市场上销售,对中国体制僵化、官僚主义盛行的企业集团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但随著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涌入中国,购买中国企业的股份,几年前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在外资和西方风格的竞争策略的帮助下,中国企业开始对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发起了不容小觑的挑战。 菲舍尔表示,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惠而浦(Whirlpool Corp.)进军中国时可谓是气势咄咄逼人,但该公司不久后便发现海尔等中国同行比想像中要难对付得多。菲舍尔称,海尔在倾听中国客户意见方面做的更好,因此他们能做到不断创新。例如,中国人的住房面积较小,海尔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要推出了紧凑型产品。虽然惠而浦的中国业务也在成长之中,但增长的步伐要滞后于当初的预期。 惠而浦的发言人承认,在向中国市场推出其产品时遇到了一些初期的困难,同时和其他外资企业一样,该公司也低估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但该发言人表示,惠而浦的市场占有率正在稳步攀升。 随著中国企业在本土阻击外国同行方面不断取得成功,他们对于走出国门也变得信心十足起来。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更增强了他们进军海外市场的决心。 在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的大潮之中,海尔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毫不为奇。总部在伦敦的市场调查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在2002年的排名中海尔位居全球第五大厨房家电制造商,排在惠而浦、伊莱克斯(Electrolux AB)、Bosch-Siemens Hausgerate GmbH、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之后。在2002年一年之中,海尔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就从3.2%升至3.8%. 总部位于青岛的海尔目前在全球有约3.5万名雇员,其中在美国有320名雇员──120人在纽约的美国海尔总部,200人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随著海尔引入新的产品系列并有望扩大市场占有率,它还准备在今后几年内在美国扩大生产并招募更多的员工。海尔最近在南卡罗来纳州买下了一个配送中心,并准备于明年开始营业。 海尔的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Qingdao General Refrigerator Factory)。这是一家生产低成本、低质量产品处于破产边缘的国有企业。1984年,张瑞敏出任厂长之后,彻底地转变了这家企业的命运。作为一名前地方政府官员,张瑞敏给企业带来了高效管理并引入了质量管理标准。1991年,这家企业改名为海尔。 1995年,海尔出产的冰箱开始出现在美国市场上。但直到1999年在贾迈尔的主张下海尔才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业务。贾迈尔原先是进口商Welbilt Corp.的一名家电分销商。他曾向美国零售商出售过由海尔生产但冠以其他企业牌子的产品。他表示,海尔的产品和创新精神在美国完全适用,因此他劝说中国的管理层尝试扩大在美国的销售业务。贾迈尔和一些美国投资者斥资约100万美元创建了美国海尔。刚成立时,美国海尔仅有13名员工。 在销售紧凑型冰箱大获成功之后,海尔决定趁热打铁向美国市场推出大容积冰箱。海尔的管理层意识到,在美国生产大尺寸冰箱的成本要低于在国内生产然后运到美国销售的成本,因为从中国发货要隔上2周才能运抵美国,而且还要支付大量的运费。 因此,海尔在2000年买下了南卡罗来纳州一片110英亩的土地,并斥资4,000万美元兴建了一座占地35万平方英尺的冰箱厂。最初,海尔让国内员工到美国来培训新员工如何使用设备。现在,在美国海尔工作的几乎所有员工都是美国人。这家工厂生产18立方尺和21立方尺两种型号的冰箱,现在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台。 对于南卡罗来纳州来说,海尔在这里建厂所选择的时机是再恰当不过了。过去几年来,南卡罗来纳州大量的纺织业岗位流失到了中国,这更凸现出海尔来此处建厂的重大意义。据南卡罗来纳州就业保障委员会(Employment Security Commission)透露,1997年以来,该州的纺织业和制造业分别失去了近3万个和6.8万个就业机会。 南卡罗来纳州商务部长鲍伯·菲斯(Bob Faith)说,南卡罗来纳州对海尔的到来表示欢迎,该州有廉价的劳动力,并且海尔建厂的位置临近高速公路和Charlestion港口。海尔表示,该公司还从南卡罗来纳州政府获得了一系列财政支持,如连续3年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及合理的土地使用费。 人均吸引境外直接投资位居美国各州第二位的南卡罗来纳州吸引了4家日本企业和18家欧洲企业前来投资。如今,中国又成为该州招商引资的一个主要对象。去年秋天,菲斯和其他州政府官员来到中国,希望游说更多的中国企业到该州投资。此外,南卡罗来纳州还准备明年1月前在上海开设一家办事处。 菲斯表示,与其眼睁睁地看著中国夺走所有的就业机会,不如现在趁机分享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海尔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通用电气在美国。像海尔这样寻求扩张的大企业,一定会把目光投向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的。 海尔负责南卡罗来纳州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大卫·帕克斯(David Parks)表示,由于目前只使用了约五分之一的地皮,美国海尔可以在这块地皮再建造4座类似规模的工厂。 帕克斯表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美国海尔准备在今后几年内建设联体冰箱、大容量冷柜以及中央空调工厂。 帕克斯表示,“我们十有八九会在今后5年内把招工率提高1至2倍。”虽然并未透露具体的薪金水平,但帕克斯称大多数员工每小时的工资超过10美元,并且享受医疗保健方面的福利。 在南卡罗来纳州站稳脚跟之后,海尔便把触角伸向了纽约。2002年,美国海尔斥资1,500万美元买下了Greenwich Savings Bank这栋6层高的标志性建筑。现在,这栋大楼已更名为“海尔大厦”。美国海尔把管理层的办公室建在地下,接待区摆放著海尔的各种样品。在接待柜台的背后还有一个装著122瓶酒的酒窖。 虽然短时间内便在美国声名鹊起,但海尔今后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例如,海尔之所以能迅速在美国紧凑型冰箱市场上取得主导地位是因为美国市场上的需求远远低于中国,因此竞争相对并不怎么激烈。美国人通常喜欢大容量冰箱。随著海尔进军大尺寸电器市场,它将遭遇激烈得多的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海尔应该走产品创新这条道路来吸引客户。这一战略要想获得成功,海尔就必须对美国市场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帕克斯层,美国市场高度细分化,对产品的特色和尺寸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差别很大。他举例说,中国人在购买冰箱时并不怎么强调制冰功能,但在美国所有的冰箱都必须具备制冰功能。 与此同时,后来者的身份可能使海尔捕捉到被已在美国市场立足的那些企业所忽视的创新机遇。例如,在海尔之前,没有多少企业注意到储酒冰柜这个市场。但海尔注意到许多美国人在建造家庭酒窖方面是一掷千金,因此海尔推出了价格相对低廉(通常只有几百美元)的紧凑型储酒冰柜,并迅速占领了市场。其他企业见到海尔取得成功便纷纷跟进。 贾迈尔称,“猛然间,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型家电企业都在效仿我们、推出各自的紧凑型储酒冰柜。”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