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长虹研究(23):与价格作战 | |||||
作者:佚名 人气:28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长虹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寻找释放自己能量的途径。”长虹集团新闻发言人刘海中认为,建厂已经46年的四川长虹此刻正处于青春期,其20年来资本积累的完成将为长虹提供一个伸展才华的舞台,“真正的高峰正在到来”。 让长虹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价格战,其中关键原因是长虹由此从一个挑战者成长为一个领先者。 尽管四川大学营销工程研究所营销安全课题组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长虹走入低谷的重要原因是忽视营销安全。但事实上,长虹产品的销量一直是逐年上升,但由于其无休止的价格战,使销售额降低,利润则更是直接下滑。这不仅使长虹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展缺乏充裕的资金保障,其可持续性营销受到严重挑战,而且还使长虹的形象受到重创。 去年,当长虹再次通过降价使曾被业界认为是过渡产品的背投迅速普及,开辟彩电业新市场的时候,一位业界人士坦言:“价格战使长虹沦落到了‘农民产品’。” 长虹的低价销售策略使其高端时尚的品牌形象渐行渐远。 技术战:试图救企业于水火 其实从长虹的主要竞争对手来看,康佳、TCL、创维等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自然高于长虹,但是,在近年来一次次的价格战中,这些企业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显然,价格战并不能解释一切。 因此,有专家认为长虹在竞争中的落败并不是由于价格战,而是更深层次的技术战、营销战。事实上,技术竞争是比价格竞争更加深刻的竞争。 关于研发,倪润峰有一句名言:“技术超前市场一步只能赚概念,要超前半步才能赚效益。”他强调要重视市场对新品的设计输入,把最佳的科技创新与最佳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新的商机与财富。 1999年对长虹来说是痛苦的一年。当时彩电市场的一大特点是纯平彩电成为市场热点,海信、康佳、TCL等企业最先推出了其纯平彩电,而长虹却根据其内部调整的战略,致力于消化其库存,而当长虹推出纯平彩电时,海信、康佳已经确立了自己在纯平彩电市场上的地位。战略调整让长虹付出了代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虽然改变营销政策,加大收现力度,令长虹市场份额缩小,主营收入减少,但应收票据减少了54亿元,存货减少了19亿元,负债率大大降低,财务风险得到了化解,这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02年初,长虹推出了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75赫兹变频逐行背投彩电,并全力进军教育市场,在全球率先推出75P多媒体系列背投。当年长虹彩电全球销量超过20万台,国内市场平均占有率超过20%,成为中国背投彩电第一品牌和中国背投彩电的代言人。 在2003年,长虹抓住“数字元年”这一发展机遇,推出精心储备多年的“数字长虹”战略,试图以数字技术整合长虹九大产业,迅速、强势地推出了长虹数字系列高清彩电、数字高清背投等。当年长虹经营业绩同比增长30%,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企业。 “我们要率先引领中国消费者步入高清时代,”长虹集团执行副总裁郑光清介绍说,长虹在“应用技术有所创新”的原则指导下,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创新为辅,立足应用技术,突破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战略,努力使企业在技术上掌握“话语权”。 关于研发,倪润峰有一句名言:“技术超前市场一步只能赚概念,要超前半步才能赚效益。”他强调要重视市场对新品的设计输入,把最佳的科技创新与最佳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新的商机与财富。 当价格战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时,长虹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研发上,希望求助于“技术战” 救企业于水火,比如不惜拿出600万元巨资来奖励科技人员,就是这种观点的反映。但事实证明,长虹这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全面振兴,不是单凭技术领先所能完成的。 大企业病:所患何处 采访中,一些业界人士给记者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说的是长虹在各地的分公司经理一般不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 “X总”,而是喜欢被称为“X处”,因为他在长虹的国企编制中应该是处级干部。 “长虹现在最大的烦恼就是体制创新”,刘海中坦言,因为长虹是军转民而来,虽然经过20多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内部仍然有很多与国际化不相协调的体制,极大地约束了长虹走出去的战略步伐。其次,由于长虹总部地处西部内陆,在观念、执行力、管理等方面就自然而然地受到限制。 倪润峰曾经说过:长虹患了“大企业病”,但归根结底还在于长虹是典型的国企。有关人士举例说,由于现在官方的政绩考核不是国民生产总值,而是工业生产总值,因此,四川方面就会因为工业指标的政治任务,要求长虹加大生产,但是产品却积压下来,销售不出去,长虹为此也常常叫苦。这方面,仅从长虹物流周转速度与创维的差距就可以窥见一斑。 两年前,长虹CEO倪润峰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外界正式宣布新的战略目标:要以打造世界级彩电大王为契机,打造世界级的长虹。这个战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第一次说明了长虹实现世界级长虹的途径是,先做世界彩电大王。 “但长虹在品牌包装和操作上明显还不够国际化。”一位业界人士分析说,以品牌标识为例,现在几个大型家电行业中,以拼音作为标识的只有“changhong”,其他诸如TCL(Today China Lion——今日之中国雄狮),康佳(Konka)、海尔(Haier)的发音都比较国际化。 而大企业最为头疼的领导人交替问题,则在长虹身上得了“彻底诠释”。究竟谁可以来接倪润峰的班?从四川省委省政府到绵阳市委市政府,直至长虹集团,对这一问题都讳谟如深,似乎成为一条高压线。 当年,由王凤朝、袁邦伟、赵勇组成的长虹铁三角,如今只剩下倪润峰最信任的王凤朝独自支撑。因此,谁将在倪润峰之后接掌长虹还有待时日。 重组与MBO:都是一道坎 2004年2月22日至24日,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一行突现四川成都。据消息人士透露,郭炳联在返回香港前亲自与倪润峰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密谈”,其会谈内容不排除涉及新鸿基如何入股四川长虹等敏感问题。 对于重组长虹一事,新鸿基似乎一直都未曾断然否认过,之前传闻甚劲时新鸿基新闻发言人表示:“集团是否入股长虹目前仅在研究阶段,对于是否最终入股尚没有定论。”但随后香港新鸿基有关负责人在成都又向外界表示:“对绵阳那家企业,有兴趣投资。” 今年年初,一度曝出长虹将进行资产重组的消息引起各界了的关注。虽然现在长虹重组一事又被悄然搁置下来,但事实证明,谁要想吃下长虹这块牌子却是不易。其实早在1988年3月,长虹就开始进行股份制试改,成立了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11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有关人士分析,经过多年浸淫,长虹集团与绵阳、四川的密切关系外人恐怕难以体味,如果外资或民营资本进驻之后,国有控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资本利益是否会因此受到擦损将成为各方担心的焦点问题,可见长虹现在庞大的身躯要实现国有股减持是并非一蹴而就的。 在长虹改制的路子上,无论如何都是难迈的坎。2002年,长虹与飞利浦曾有一个交叉持股份的合资计划,但因种种原因而“流产”。此前,倪润峰也尝试规划MBO,很快政府就给了倪奖金奖励,并召开了表彰大会。至今为止,这位在大西南运筹帷幄,使长虹成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的倪润峰仅仅持有四川长虹股票7900股。因此,2003年初倪润峰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一句饱含深意的话:“管理层持股长虹还谈不上,我们没有别人幸运”。长虹呼声甚高的MBO无疾而终。 无论如何,长虹捍卫的“王道”却注定了将是漫漫长路。 当价格战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时,长虹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研发上,希望求助于“技术战” 救企业于水火,比如不惜拿出600万元巨资来奖励科技人员,就是这种观点的反映。 作者:党鹏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