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星巴克研究(3):用人情味儿调制咖啡 | |||||
作者:佚名 人气:22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从咖啡馆到咖啡王国,星巴克证明了人情味儿与看得见的资产一样重要 当然,太平洋西北岸数年来培养了一批咖啡迷,但像星巴克这样的咖啡馆显而易见为全美消费者对咖啡的意识和兴趣起到了添柴拨火的作用。因此,这个行业——可能包括其他困扰于发展缓慢的市场的商人——应该向霍华德·舒尔茨致谢。 1982年,舒尔茨是瑞典厨房家居用品公司帕斯托美国分部的总经理。他在自己的售货记录上发现,西雅图的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咖啡零售商订购了大量的滴泡式咖啡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舒尔茨飞到西雅图,并在那里第一次品尝到刚刚泡好的全豆咖啡。这次经历迷住了他,让他产生了发现新大陆的感觉。不久,舒尔茨就加入了星巴克,负责市场推广和零售业务。 1983年,一次意大利之旅改变了舒尔茨对公司的观念。他为咖啡馆在意大利生活中所处的中心位置深感震惊,并且为星巴克构思了相似的概念。在他的想象中,一个公司应该成为客户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每天除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去处”,他们可以在一个安全的场所放松下来,还能享受到一种社区的感觉。 但是,星巴克当时的所有者并不满意他的构想,因此,舒尔茨于1985年离开这家公司自立门户,开办了自己的“每日”咖啡馆。到了1987年,“每日”已经有了三家连锁店。同年,舒尔茨听说他的老雇主要把店面、烘焙厂和品牌一起卖掉的消息后,立即筹资400万美元收购了星巴克,他自己成为星巴克的大股东和CEO。 星巴克初期的成长得益于舒尔茨的早期战略和他亲自挑选的重要职员。公司采取“抢占市场”的战略,先是在太平洋西北岸扩张,接着突入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亚腹地,证明新概念在西雅图之外的地方一样可行。舒尔茨聘请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霍华德·布哈负责统筹零售店业务,聘请奥林·史密斯担任CFO。史密斯凭借哈佛MBA资历和13年的从业经验,整肃了星巴克的纪律,但丝毫未伤及员工的创业热情。(2000年6月,史密斯荣升为星巴克的总裁和CEO,舒尔茨的位置变更为全球战略制定者和董事会主席。) 1990年,星巴克开始赢利,但舒尔茨扩张的野心需要现金的稳定注入。他不屑于向银行贷款,也拒绝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筹资。这样一来,星巴克只能采取资本集约战略,自己掌握美国多数店面的所有权,这时,上市就成为了必要。1992年6月26日,星巴克在纳斯达克上市,新上市股共筹得2800万美元,从而为公司的大举扩张备足了燃料。 星巴克在美国扩张时主要仰仗集簇战略,在攻进某个大城市市场时,会在距离很近的区域内开数家店。每个城市市场都会成为进一步向郊区及小城镇市场拓展的根据地,虽然免不了有时会面临同根相煎的局面,但星巴克相信在同一地区开办多家店面有助于品牌建立,而且更能为消费者提供便宜。因为星巴克很少使用传统的做广告方式,因此它非常倚重通过已有的店面来营造口碑。 1996年,星巴克开始向全球扩张,第一家海外店开在东京。星巴克能在一个以绿茶为“国饮”的国家里获得成功,标志着它的策略在其他国家一样可行。到了2002年,四个大洲都有了星巴克。 截至2001财年,星巴克的利润增长了32%,达到1.812亿美元。到了2002年年初,星巴克为全球1800万消费者提供了服务,而且每天都有一家新店开张。 经济观察报 作者:王淑云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