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索尼研究(2):索尼公司营销文化的变革 | |||||
作者:佚名 人气:24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一、背景材料 最近,出井伸之又宣布了针对公司产品和经营方面的调整计划,目的在于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因特网世纪,推出富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并向新的领域进军。根据出井伸之的计划,索尼将电话和便携式摄像机的生产包含进公司原有的VAIO个人电脑部门,希望通过这样可以将公司现有的在摄像、电脑以及网络方面的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具有索尼公司特色的崭新的个人信息技术产业,并在其中占据领先地位。在经营方面,索尼公司准备开始向因特网领域进军。继亚马逊公司网上销售火爆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先后开展了网上销售。在这种情况下,索尼公司日益感到有必要早日加入网上销售这一市场巨大、利润丰厚的新兴行业中。为此,索尼公司建立了专门负责网上销售和服务部门,并准备加大其在公司业务中所占的比重。索尼公司还正在加紧进行宽带因特网的研究开发工作。索尼公司认为宽带的增加有助于增强因特网传输图象和声音的能力,如果可以通过因特网使图像和声音能以正常的速率展现在使用者眼前,对于公司影视产品的销售无疑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出井伸之还大胆改变了索尼公司的企业形象。1997年,索尼公司开始大做全球形象广告。索尼公司改变了过去在各地市场借助当地的广告商,塑造适合当地市场广告和做法,取而代之以统一的画面,统一的广告词以求得在全球市场上树立索尼公司年轻、充满活力的新形象。为了能够抓住年轻的消费群,索尼不仅在MTV台大做广告,更在全球各地以年轻人为对象的电视节目中频频露脸。事实证明,索尼的广告策略是成功的。它所提出的“数码梦想小子“的新形象已深深扎根于消费者心中。 与其他典型的公司一样,索尼公司身上深深体现着日本文化的印记:终身雇佣、年资晋升、协商决策。这种氛围和模式显然不适应产品与技术急剧更新的数字化时代。因此,出井伸之对公司内部的动作模式也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调整,他提出了设立“虚拟公司”的概念,由这个临时性机构利用各部门的员工开发混合产品。同时,索尼公司还成立了一个由4位经理所组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负责促进各部门的思想交流,向公司各分部灌输更多的协作精神。出井伸之说:“许多人以为日本人不能改变传统,但我们正在改变。” 在国际市场上,在出井伸之带领下勇于求新求变的索尼公司越来越表现出它的生机与活力。1997年以亚洲经济来说是令人痛苦不堪的年份,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这个曾经创造过奇迹的地方。但是索尼公司当年却创造了500亿美元的销售额和12亿美元的利润。在许多公司股票纷纷下跌的情况下,索尼公司的股票却上扬了44%。1998年,索尼公司又在《商业周刊》忘不了评出的全球1000家最有价值企业中名列第103位。可以说,出井伸之对于这一切功不可没。 (二) 从挫折中学习 索尼公司决定实行多元化经营,但并不是所有善良的愿望都能获得成功的,有时候也会碰到失败。企业搞多元化经营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风险。单一的主营业务不可避免地遇到发展周期性的问题。当市场变动时,企业可以及时转向,用其他业务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从而整体上保持前进步伐。多元化经营虽然可以分散风险,但这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就在它的“元”上,“元”太多,又没有选择,甚至暄宾夺主,丧失掉原来优势业主,风险就 是非常骇人的。即便索尼这样的巨人,有吃这方面亏的时候。1977年年末,刚刚就任不久的索尼公司新社长宣布了董事会作出的一项决定:免除索尼美国分公司总经理舒尔霍夫的职务,并取消他董事会成员资格。舒尔霍夫被解职的直接原因是索尼公司旗下的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连年亏损,无法支撑下去。1989年,日本企业大举进军美国的狂潮愈愈烈,当日本人买下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大楼,美国人曾惊呼:“日本人要买下整个美国!”作为国际巨型公司,索尼公司也正瞄准美国市场,寻找最佳的机会。不久,索尼公司觉得机会来了,斥资几亿美元从可口可乐公司手中买下长期负债经营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挟其在音像电器、摄影设备等“硬件”方面的优势,积极开拓商业机会,发展娱乐业,直接打入好莱坞。然而事与愿违,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并未给索尼带来滚滚财源。索尼的前会长盛田昭夫没有充分考虑到美国影视业市场的特点和索尼多元经营进入新行业的风险,舒尔霍夫忽视了美国影艺界制作成本日益升高的长期趋势,对影视业的高风险估计不足。其实,在索尼进入好莱坞之前的法国财团就一直深受其苦而不能自拔。1994年,好莱坞每部影片的平均制作成本高达5000多万美元,影片成本比过去高出15个百分点,庞大的开支深深陷住了索尼的手脚,不但没有盈利,反面成为索尼沉重负担,索尼在过去的6年中不仅为其注入巨额资金,而且还为哥伦比亚制片厂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的债务。作为索尼美国分公司的总经理舒尔霍夫,这位物理学博士出身的管理者对娱乐业并不在行。好莱坞人戏称他是“无照经营”,他重金聘请的制片人乔恩·彼德斯和彼德古伯同样也不善于经营电影公司。索尼好莱坞梦的设计者舒尔霍夫成功地鼓动盛田昭夫作出这项重大决定,却没能成功地把哥伦比亚公司带出困境,反面让索尼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索尼这次进军娱乐业败兴而归。无关联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对所进入的新行业不太熟悉,更谈不上管理有术,反而加大了风险。索尼80年末大举投资新闻媒体和娱乐业,特别在1989年买下哥伦比亚影片和法国好莱坞音乐制作公司,可以说,索尼乘人之危进入了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搞电器生产出身的索尼公司对影视娱乐业管理知之甚少,难以作出明智的决策。同时总部管理人员也没有时间熟悉新行业,无法恰当评价分支机构的业绩功过,没能给出及时指导,索尼总公司在5年之中竟然从未给美国分公司下过书面命令。美国著名管理理论家德鲁克所说,过度、无关多元化程度超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迟也越多。索尼的多元化经营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直接加大了企业风险。 反观索尼进军好莱坞的多元经营战略,无论在企业素质、核心能力、原材料,还是技术、设备和营销方面,都同自己的主业电器制造毫不相关:电影制作既无法共用电器制造的原材料渠道,也无法利用其卓绝的核心能力,也无法采用电器制造的设备、技术,更无法从电器的销售渠道销售出去。更为要命的是,索尼的企业高素质地派不上用场,深受盛田昭夫重用的舒尔霍夫在电器制造上倒是有一套,面对制作娱乐片则完全是个门外汉。索尼在好莱坞经营娱乐业骑虎难下,这次舒尔霍夫的撤职是索尼在新的一年扭转劣势的重大举措。宵免让人想想1994年,树欲静而风不松下公司被迫将其以61.3亿美元收购的MCA忍痛57亿美元割让给加拿大的席格兰公司而挥泪出局的情景,遭遇何其相似。多元化经营本身是为防范和避免风险的,但它本身也会有风险,尤其是无关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就更大。特别是进入新的行业时,道德存在专业管理人员匮乏、文化冲突、管理或差异等问题,风险就悄然而至了,跨国经营者更应充分加以考虑。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