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联想研究(38):--困局和出路 | |||||
作者:佚名 人气:16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南风窗》杂志的总编辑秦朔先生在他写的《大变局》里专门写了一章《企业家柳传志》,类比于美国《财富》杂志把亨利福特推举为“20世纪企业家”第一人,也把柳传志做为了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企业家”第一人。秦朔用一种近乎礼赞的高调这样来看待他心目中的柳传志: 只到看了IBM的“随需应变”,我忽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感觉一个新的视界在头脑中轰然洞开,“随机应变”不就是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吗?在一个“随需应变”的竞争环境下,还有哪个民族的智慧比中国人更丰富呢? 日本经济在六十年代崛起,不但是因为日本的技术,而且同时因为产生了基于日本民族特性的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丰田制造等管理理论。当中华民族试图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的时候,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支撑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呢? 因为我们的组织管理理论的缺乏,我理解了海尔等企业实行军事化管理的无奈,因为我们市场竞争理论的跟随,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公司拖动下的疲惫。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中国基于廉价劳动力建立起来的比较竞争优势的时候,我想说:中国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的基础上,如果知道了德国的工人是在喝着咖啡听着音乐的环境下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我们所有的企业家、管理者、经理人员、政府官员都应该为此感到内疚、脸红和一种紧迫的责任感,而不是为此沾沾自喜。如果一个管理者把更多的责任推给了被管理者,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寻找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你无疑是放弃了你做为管理者对流程、模式、激励等管理基本问题的改进的努力。 但是,当发现我们有那么多的智慧谋略淹没在陈年叙事的战场和钩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中,又有一种深深惋惜。中国太缺乏商业发展的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溶入我们的语言、思考,却不能喷薄为一种物质创造的伟力,反而内化为一种纤细微妙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里的篇幅限制我无法和大家分享我所有的从古代智慧中得到的惊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和”,我们往往会认为强调组织的和谐就是大家互相担待,虽然稳定却没有创造性,其实,对事情的执行要贵和,就是要讲究做事的和谐,“发而皆中节”。无论对一个群体的领导还是对单独的被领导者的领导,通过对领导方式的合理使用,都有最佳的模式可以达到和被领导对象的所谓共振的那样一种状态。我们常说某某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其实这就是一种“和”的状态。从领导的效能看,“和”的状态是一种以最小的付出产生最大效果的领导模式,所以“贵和”并不是要做和事佬,老好人,它只是强调要找到事物内在的节拍所在,从而使用最能产生共振的模式去运用权力。所以“贵和”的方式,不但不会使得权力的效力减弱,而且应该说是一种“权力倍增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达到无数倍的效力。一个直观的物理现象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防弹玻璃子弹都打不透,但是一个小小的音叉,如果在震频上达到了它的谐振点,轻轻敲击就可以让其破碎,这就是“和”的力量!当然这是从破坏的角度看到的和的状态,从建设的角度,一个组织如果达到了一种和的状态,就会在互相的激发下,产生越来越大的创造力,一个人的内在的能力的发挥,也是在和的状态下通过谐振的逐渐加强,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 当然,发掘中国古代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是要背世界管理发展的趋势去重新从零开始一个新的创造。而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东西方经济、文化融合的时点上,我们应该以更大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去开拓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的管理理论,而不是在非此即彼的取舍和被动机械的摇摆中无所适从。 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理解柳传志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着的中国特色的圆融,也可以看出由于特定历史条件带来的局限,比如“入模子”文化的封闭、单向、强制与内敛,我倒希望联想从“入模子”文化改为帮助员工成长的“插翅膀”文化。联想终究而且也必须走出柳传志留下的巨大的遗产以及投入的长久的阴影,从“传奇”的激越升华为“创新”的磅礴,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