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甲骨文上海公司的办公室搬到了最繁华的新天地(这在外资公司,是经营业绩良好的标志)。有时我们会说,在甲骨文工作就像在开F1赛车,不仅要开得快,连轮胎都要换得很快;又像是在拧毛巾,拼命地要把最后的水挤出来。现在管理着大中国区华东华西14个省业务,高成就意味着高压力。我们时间大部分都命都给了工作,而在家庭所花的时间很少。所以,我从不相信能把事业做得最好,家庭也能做到最好的传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下辈子我不想再当CEO了,这是一条不归路。
信息时代,信息一定要集中
甲骨文现在把所有的信息都集中到美国总部,包括结账。财务资源实现共享,人员也尽理由总部统筹管理。但是公司的经营是分散经营,要求本地化。以前甲骨文是每个国家的分公司自己管理信息,查询一个数据常常需要一个月之久;而现在分公司申请费用,通过总部授权进行银行交易,结账的时间仅为3天。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当然,以前通讯费用昂贵,因此需要信息分散,便于各分公司自己处理业务;现在通讯进步神速,工作的地点变得不重要,因此我认为现在集中式处理比较有利于管理。
比如对于一个大客户,如果关于它的信息和资料分散储存在全世界各国,对公司的总体非常不利;因此资料一定要总部集中处理,财务权力也要放在总公司,但营运要实行分散经营,要给各国家的公司本地化的权力。如果我来做一个公司,我还是希望不要有太多层次,决策要快。
最重要的是授权
现在需要管理14个省的公司业务和统筹规划,而各分公司的经营方式又比较灵活,如何才能将领导力贯彻下去呢?
最重要是授权,我的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相信主管,要有准备让员工犯错,犯错之后才能学习和纠正。所以,我觉得分权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事情,比如,加薪就不能授权。
我的管理哲学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使用个人智慧,用知识来领导员工;第二是用个人魅力留住员工;第三才是使用职权来压住阵脚。第三个我很少用到。
要稳定员工队伍,我的秘诀是要做到双向沟通。以前在台湾,我会两周一次组织员工喝咖啡,让他们讲公司的问题;现在我也把这个方法带到了上海。去年是喝咖啡,今年我准备实行“快乐午餐”(Happy lunch)。当然,员工在开始时会支支吾吾不愿意多说,但渐渐地他们会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你。有了交流,就很容易打破彼此间的障碍,才能解决问题。
我通常倾向于用个人魅力来领导员工。如果仅仅用金钱,是很难留住人才的。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是造成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局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来接触新的知识和机会。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期望值,有的人希望一辈子安安稳稳,周末有时间爬山和钓鱼;有的人则需要不断提高工作难度和更大的空间。对于后者我的方法就是让员工更加有成就感,不断增加员工的责任。
敲门让我成长
我在IBM工作了17年半,当时我家境清寒,从台湾淡江大学国贸系毕业以后,再也没有能力出国念书。所以就直接写了履历表加入外资企业做了一个小小的行政人员。这17年中,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每年我都请老板派不同的工作给我,然后不断地总结,找周围的榜样学习。工作到第六年,我才开始进入业务部门。之后,我每年都保持着最好的业务纪录。
我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我能够勇敢去敲老板的门。在IBM干到第15年的时候,我去敲老板的门,问老板:“什么时候我可以做总经理?”老板说从公司目前的排名来看,我前面至少还有10个候选人。但我迫切希望能做到总经理的职位加强历练,所以我开始找其他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问,直接去敲老板的门,是否会带来很多麻烦和猜测?我的经验是,现在是开放的社会和时代,老板的心胸也会比你想像的要宽广。但当你去敲老板的门时,要注意三件事:第一要讲事实,第二要讲理由,第三,语调要轻缓。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去问老板,为什么这件事情要这样做?
我一直遵循这三个标准,也一直没有失败过。其实我一直在总结自己的处事原则到底对不对。有一次,一位在高盛工作的朋友对我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收集客户的资料,然后对资料做逻辑上的整理和推演,最后找出解决的办法。我忽然灵光一现,感觉这就是我的方法:搜集事实,逻辑分析事情的前后因果,然后按照原则来处理,最终事情迎刃而解。我的做事原则就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