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风雨正大20年           ★★★ 【字体:
风雨正大20年

作者:佚名     人气:24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一个总资产过3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一个在全球拥有400多家公司的企业航母,在中国市场苦心经营20多年后,2003年其核心企业首度出现了整体性亏损;面对掌舵者沉痛的自我总结“这些年我们没有进步,我们落后了”,人们不禁要担心,重铸辉煌它到底有多大把握?
2003年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一条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切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谢国民兄弟一行。通过电视画面,人们看到一位个头不高、面容和蔼的老人和吴邦国委员长等亲切地交谈。这位祖籍广东的泰籍华人,不仅执掌着泰国最大的企业正大---卜蜂集团,而且早在1979年就开始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至今在华企业超过180家。
  此前不久,谢国民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最杰出的50位商业领袖,而他领导下的正大----卜蜂集团也再次位列全球企业500强。然而,谢氏兄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尴尬的事实:一些效力正大多年的员工被竞争对手挖走;投资4亿美元的上海正大广场开业后一直亏损,每天耗费的资金高达50万元人民币;更令其忧虑的是,历年盈利的正大农牧中国区2003年首次出现亏损,仅上半年便巨亏4亿元人民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的因果必有其内在的逻辑。这个号称拥有300亿美元的总资产,在全球拥有超过400家公司的传奇企业,到底怎么了?一切仅仅是企业发展中的暂时困难,还是种种原因下的必然结果?
子承父业创辉煌
    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席卷了广东潮汕地区,众多的农田、村舍毁于一旦。望着被飓风摧残得面目全非的家园,年仅16岁的谢易初欲哭无泪,无奈之下,只好远走他乡,到南洋谋生。这是1921年,整个中国正在经历动荡。
谢易初到了泰国,靠仅有的8个银元做起了菜籽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成立了正大庄菜籽行。随着菜籽行的生意越做越兴隆,谢易初又在泰国南部和马来西亚开设了分店,并在气候与华南接近的泰国清迈购买土地开办正大蔬菜培植实验农场,使原来单一销售菜籽的公司变成了培植、改良、经销蔬菜良种的经济联合体。这就是今天正大集团的前身。
为了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谢易初给自己的4个儿子分别取名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谢国民,中间几个字连起来是“正大中国”。到上个世纪50年代,谢国民4兄弟学业有成,先后投身家庭事业,辅助父亲谢易初共同将正大做强做大。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已经执掌父业的谢国民兄弟便决定在深圳投资1000万美元创办现代化的养鸡公司,并取得了深圳市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的001号。当时中国大乱初定,百废待兴,巨大的市场空间给了先行者丰厚的利润回报。随后,正大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先后在除西藏、青海之外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由于正大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谢国民多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那时,农民非常愿意买正大的饮料,公司门前等着提货的车队排成了长龙。”一位在正大工作多年的员工向记者回忆当年的盛况,“集团每年仅在农牧一个系统的获利都有几亿人民币。”
    正大就像一匹快马,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进入到水草丰茂的地方,于是它迅速补充体能,然后以更充沛的精力向更辽阔的天地奔去。对于这样一匹良驹,它自然会受到各方面的礼遇,各种优惠和荣誉纷至沓来。“当时,只要正大需要贷款,国内的四大银行马上就会办理,而且基本上没有额度限制,要多少都看正大。”说起当年的辉煌,一位已经离职的正大高级管理人员感慨不已,“从空气里赚钱和用别人的钱后钱成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到1997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给正大的贷款已经超过10亿美元,接近其在中国的注册资本11亿美元。

挺进多元化
  在正大的一次总经理会议上,时任集团资深副总裁、管理专家陈定国对在座的100多位总经理兴奋地说:“大家都坐上了正大这列幸福快车,它不会停下来。”说得在场的人热血沸腾。的确,正大这艘企业航母,扩张得实在太快了,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每天早上醒来,正大的版图上就会又多了一面红旗”。
  谢国民是一个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企业家,他往往能从对政治大势的准确判断中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谢本人同中泰两国历届政府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正大因此往往能够借助政策的东风而扶摇直上。
  1989年后,不少外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局势保留态度,而不敢加大甚至维持对华的投资。谢国民敏锐地判断出中国下一步必将迎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于是在香港等地公开表示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会进行下去,并宣布正大将继续加大在华的投资。谢的这种积极姿态,赢得了中国政府的赞扬,同时也为正大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此时,正大进入中国刚刚10个年头。为了进上步提升企业知名度,也为下一步扩张打下基础,谢国民策划了一次正大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公关活动。正大出资与上海电视台成立正大综艺公司,制作出由大众参与的娱乐节目《正大综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当时国内大众娱乐节目还不多见的情况下,《正大综艺》一经推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正大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凭借着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和《正大综艺》的成功,谢国民斥资向农牧以外的更多领域进军,迅速完成了在医药、房地产、石化、摩托车领域的战略布局。甚至在一些当时尚未对外开放的领域,比如零售、金融等,正大也得到政府的特许而率先进入。
此后一段时间,正大集团在中国的发展一度十分迅猛,各项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正大的产业群扩展到农牧、水产、石化、房地产、医药、零售、摩托车、电讯等9个领域,仅农牧集团旗下就有上百家企业。
    “那时,能在正大工作被看成是一件很荣耀的事。而集团麾下人才济济,可以说聚集了全球的众多业风精英,其盛况在当时的企业中无人能出其右。”一位曾供职正大,现已自己创业的知情者告诉记者。
    于是,在多元化的大旗下,正大这艘航母舰开足马力,一路乘风破浪而去。
然而,在企业经营中,风险总是如影随行,变故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金融风暴之累
    1997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风暴在短短数月内袭击了多个亚洲国家。在这次风暴中,泰国损失严重,众多企业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业,泰铢贬什幅度高达50℅.作为泰国最大的企业,正大也未能幸免。
    亚洲电讯是正大集团1992年创办的公司,火成的称是私人投资仅次于世界第一的英吉利海峡地下工程的超大型项目。要业务是在泰国铺设先进的光缆,以声音和影像的同步传播为主要卖点,进而推进电话市场的革命。项目启动以后,一切进展顺利,谁知这时偏偏遇上了金融风暴,泰国遭遇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电话业务因此陷入僵局。到1997年底,亚洲电讯便巨亏260亿泰铢。

    不仅如此,正大在印、香港、越南等地的投资也遭受到巨大的损失。正大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卜蜂股份长期在几角港币之间徘徊,在香港银团要求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下,谢国民不得不通过出售一部分资产来清偿债务。
    内忧外患之下,正大不得不采取措施,一方面大幅紧缩投资战线,抛售部分资产以保持和巩固其核心业务;一方面关闭或退出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如亚太石化等,防止企业继续失血。与此同时,正大还进行紧急裁员,削减高级职员的薪金,以减少公司的开支。
通过一系列的运转,加上中国政府在金融风暴中的积极作用,正大渐渐稳住了阵脚,总算度过了最危险的几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多年来正大中国区最主要的利润贡献源----正大农牧步入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恐龙的危机(一)
    2003年9月,一篇题为《10年亏损9个亿,泰国正大100多家中国农牧公司生死一线》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该文披露。仅2002年,天津正大和黑龙江正大就分别亏损7000万元人民币,而黑龙江正大更是以每年近1个亿的速度在亏损,累计亏损达9个亿。
  “正大农牧公司除了在四川、云南、重庆和西部个别地区还保留着局部优势之外,其余地区的公司盈利水平已经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一位正大的资深主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仅上半年正大农牧中国区便整体亏损3-4个亿,全年亏损基本已成定局,这在正大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位人士分析说,造成正大农牧目前这种局面,领导层决策的草率和失误难辞其咎。他兴例说,集团掌舵人谢国民本是广东客家人,但据说中原某地是其先祖的发源地,便在当地官员的邀请下,在那里投资建了一家饲料厂,而全然不顾整体布点是否合理、与已经投产的饲料厂辐射的市场是吞形成冲突。类似不经充分调查论证就上马、造成浪费甚至中途而废的项目,在正大的决策中并不少见。有的饲料厂盲目扩建增加产能,扩建完成后却又因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而长期闲置,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
    作为中国饲料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大在产品策略上,一度采取了“高档次、高价位、高利润”的方针,这曾经为正大创造过巨额利润。但随着希望、通威等国内民营饲料企业的逐渐崛起,他们的产品采取了更加多元化的价格策略,迅速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面对这种变化,正大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仍然坚守其原有的市场策略,把中低端市场拱手让了出去。到了后来,正大尽管在总产量上仍然居于首位,但在不少省、市的区域市场上却节节败退。
不仅如此,正大一直倡导的“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意外。在对农户的选择上,正大并没有严格挑选那些实力强、信誉好的合作者,从而给公司的经营留下了隐患。就在前不久,东北的有些农户由于养鸡不成功而携款逃走,让正大一下损失3800多万元。
为了扭转局势,谢国民不得不临阵换将,频繁更换中国区掌门人,但几番折腾下来,效果并不明显。无奈之下,谢国民只好亲自上阵,直接管理指挥正大农牧中国区。在谢国民的大力调整下,陆续关闭了几家长期亏损的企业,辞退了相当一部分外籍高薪主管,同时对下属企业实施垂直管理体制。
    然而,正大长期以来在中国推行的多元化策略,此时暴露出的弊端绝非仅仅一个农牧系统而已。用一位知情人的话说,是“按下葫芦起来瓢,难”。

恐龙的危机(二)
    2002年10月8日,上海东方明珠对面,一座投资4亿美元,号称亚洲最大“销品茂”的正大广场正式开业。出席开业仪式的嘉宾,除了企业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泰国原总理炳上将、时任上海市长的陈良宇等重量级人物好赫然到场。作为正大集团在中国最大的房地产投资项目,谢国民对此寄予了厚望。除了经济上的目的外,谢国民也希望它成为展现正大实力并表明将继续投资中国的决心的一个标本。
    其实,正大在中国的房地产投资一直不太顺利。福州正大广场一拖数年,至今仍未完工,沈阳正大广场一番雄心勃勃的动作后也是无疾而终。事实上,上海正大广场的修建也并非一帆风顺,自1994年立项以来,中间经历了颇多周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甚至一度停工18个月。
    谢国民在开业仪式上的笑容还没有从人们的印象中消去,一个令正大十分尴尬的情况出现了。正大广场每天的人流量有五六万人,但这个看上去似乎并不小的数字对这个庞大的购物中心来说却显得过于单薄。据专家介绍,像正大广场这样的购物中心,“每天至少需要20万的人流量,其中起码要有1/3的上海居民,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记者了解到,要维持广场的正常运转,每天需要的资金高达50万元,这对正大高层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头痛的问题。
其实,把正大广场建在定位为金融中心的陆家嘴,选点也许是一个错误。在东方明珠、多茂大厦等上海标志性建筑的环围之中,正大广场本身并不具有特别引人注目的优势。更要命的是,与外滩的一江之隔,将大量的目标人群阻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为了走出困境,正大高层考虑将其转让出去。然而这样一座造价高达4亿美元的庞然大物,谁又能够而且愿意接手?据说,周正毅打算以5亿美元接手正大广场,而且打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定金,但随着周的出事,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正大不得不继续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
    在正大广场的门口,记者发现一个巨大的生铁铸成的红色大锚链,和整个广场的现代化气息十分不协调。知情者告诉记者,这是正大高层请高人看过之后,决定在这里加一个象征物,希望能改变其运势……
    不仅是房地产,在石化方面,正大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目前在广东的多个石化项目已经先后退出。
    从表面上看,正大正在遭遇的一系列失败都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透过种种表象,记者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
决策之误
    正大在中国被老百姓知晓,始于《正大综艺》,这是至今仍为正大人津津乐道的一件美事。但此后,便难见有得力的公关活动推出,正大品牌的延续和维持显得乏善可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在中国拥有180多家下属企业的大企业集团,正大竟然没有一个专门负责研究企业战略和媒体公关的部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正大在品牌运营上的态度。
不管基于何种原因,品牌力的可持续发展不足是正大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软肋。
    除了农牧业和医药系统相对关系紧密外,正大其它系统的企业彼此关联性不大。这就为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采购上的不计成本和营私舞弊,管理费用居高不下,高级经理人的职务性消费惊人……

    庞大的工资支出也为正大背上了一个不小的包袱。来自泰国、台湾的经理人工资每月高达数千至上万美元,大陆经理人的工资也普遍高于同行企业。而正大在工资上的区别对待(一位国内的副总裁,其收入可能还比不上一位来自泰国的部门经理),也引起了国内经理人的不满。有人曾戏谑地说:“来自泰国的经理人是‘皇军’,台湾来的是‘国军’,大陆的经理人只能算是‘伪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凡是要进入正大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除了笔试、口试等相关考试外,还得过一道特别的“面试”关。
  “集团有两位高级顾问,在我们面试的时候,他们就在旁边为我们相面,看我们的面相能不能给公司带来好运,”一位过来人告诉记者,“过不了这一关,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进入正大。”他还告诉记者,在下大,外籍高层十分笃信风水,凡公司建厂、投资、开业等重大举措,往往要征求两位高级顾问的意见。
    随着正大在中国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张,公司管理层的一些不正之风开始蔓延。一些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前程,更多关心的不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而是老板又说了什么,又重用了谁。下属惧怕老板,不敢把事情真相说出来,而是报喜不报忧,只拣老板喜欢的话说。
  “一个企业,一旦无法形成良性的信息沟通,不管它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它的衰败都是有可避免的。”这位前正大高层不无忧虑地说。
面对种种不利的形势,正大掌舵人谢国民不能再坐视不理。于是,一场改革的风暴在正大内部悄然而起……
变革求生
    2003年10月,在泰国举行的APEC会议期间,正大集团与重庆银鑫房地产公司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在重庆开办易初莲花超市。在此之前,正大已成功地在上海、杭州、武汉等地进行布点,并且与北京、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及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在当地开设莲花超市的协议。
    在零售业布置重兵,利用中国政府对外商开办零售业政策的放宽,讯速占领市场,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谢国民战略调整的一记重拳。谢国民的计划是,到2004年底将易初莲花超市开到22家,到2006年底开满100家,用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总投资为正大的二次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石。
    不仅如此,谢国民吸取以前正大做房产只做商业购物广场不做居住楼的教训,将目光投向了北京城建和2008年奥运会这样的大蛋糕。
在资本领域,谢国民也作了策略性的调整。利用证券市场B股对外开放而且行情大涨的机会,谢在不长的时间内抛售了一海正大手中持有的大江股份,不但一举赢得13亿元以上的现金,而且为企业的轻装上阵甩掉了包袱。
  不久前,谢国民成功地为旗下的泰华银行引入了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的资金,并任用经验丰富的德国金融专家迈克尔担任行长。
  在正大历来最重要的农牧系统,谢国民一方面撤换了原来的总裁亲临指挥,一方面对现有的企业进行包括产品定位、人力资源和市场策略在内的大调整,国图扭转颓势……
作者:柏文喜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