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加法发展法则:华立、东方、希望集团的成功经验 | |||||
作者:佚名 人气:18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商理缘起 面对变化无常的市场,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懂得,企业经营不能吊在一棵树上,必须开展多元化,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在东方发展初期就主张“什么赚钱干什么”。海尔张瑞敏更是提出“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以冰箱为主,进行产品延伸,品牌扩张,开展多元化经营。华立在1986年出现危机时,刚刚上任的厂长汪力成本能地意识到“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他提出了从单一生产型向经营生产型转变的思路,以此制订了40字经营战略方针,提出了“把我们厂建成为一个具有多行业产品的多种经营、多种形式发展的真正有强大实力的企业集团”的宏伟设想,决定跳出“围墙经济”,进行产业的第二次突破。 多元化经营还可以产生综合经营的效果,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目的,除了追求最大利润外,更主要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活力体现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所以,产品成系列、经营多元化能给企业带来多种机遇,分散企业投资和经营的风险。 2.有做加法的准备 多元化经营主要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企业核心优势,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和范围,跨行业生产经营,提高资本经营的效益。从历史经验看,多元化是在专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有准备之战。企业过早进入多元化或贸然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是极其冒险的,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分散,不利于企业在自己的专业上形成市场规模和竞争力;过早进入多元化很可能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造成“东方不亮西方也不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加法发展前必须有所准备,既包括资源的准备(如企业有一定的实力,有一定的基础产业,有一定的闲余资金),又包括做加法的能力准备(如企业人才、理念、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 例如,希望集团以饲养鹌鹑起家,靠饲料加工发家,当资本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并有主导产业作为基础之后,便开始了“适度多元化”的发展。刘家五兄妹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分别控制集团下属公司,逐步迈向食品、面粉、建筑、房地产、电子、金融等行业,最终成为全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华立从割竹子、编织竹器开始艰苦创业,之后转向电仪表生产,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资金实力,能够抵御市场风险了,才开始迈向其他行业,进行多元化发展。但最成功和最具个性的还是海尔。它先以电冰箱为主打产品树品牌,奠定一定基础和影响力后,开始品牌扩张,产品延伸,逐步由家电向其他行业迈进。 3.有做加法的能力 企业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在某一行业或产业取得成功之后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必将跌入多元化的陷阱而不能自拔;相反,企业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不闻不问,只是一味抱住自己的原行业或者是原产业不放,也必将走入死胡同。王安的教训令人深思。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年轻电脑帝国在短短的五六年中为什么会快速崩溃?原因是复杂的,除了王安用人失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晚年的王安已经失去了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在经营上,判断力迟钝,固执己见,故步自封,使公司失去了原有日新月异的优势。以王安的天才,居然没有发现价格更低、功能更多的个人电脑必将淘汰功能单一的文字处理机和大体型微机!当IBM等公司致力发展个人电脑之际,王安却死死抱住专业化经营不放,拒绝开发这类产品;当电脑行业向更开放、更工业化、更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时,王安却坚持自己老一套的专有的生产线。王安最终被市场所淘汰,也 就是必然。 多元化的根本目标和最大优势在于:适应生产变化,分散经营风险,从而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但这一优势又是以企业资源分散,核心竞争力减弱,管理难度的增加,运转效率的降低为代价,又构成了一种新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时,必须具备加法的能力。华立汪力成说过:“要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企业的主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有足够的金融能力,全方位的人才优势,企业家具有把握全局的能力,管理场面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任何一方面缺乏,都可能导致多元化的失败。”巨人集团多元化发展使其精力和资金急剧分散、管理混乱,最终导致“巨人”大厦的坍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短平快积累资本,高利润形成竞争力 企业在发展初期,不一定要立志创名牌,做长期的战略规划,可以是短期行为,可以是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可以选择短平快项目,关键是能赚钱,要尽快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因为加法发展的本质就是累积利润和核心竞争力。 东方总裁张宏伟曾说:“什么赚钱干什么,我那时只考虑如何赢得高额利润,而不关心是什么产业。”因此在发展初期,东方集团选择了许多短平快的项目,迅速完成资本积累,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位到韩国打工的哈尔滨人,带回几包韩国糖果,中国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因为这种糖果放进嘴里会蹦。张宏伟闻讯后飞往韩国考察,得知是美国转让给韩国的专利,技术含量挺高。人们很难想象东方集团当时的决策程序多么简单:调查4天便确立项目,谈判1个多小时便签约,9天之内注册合资公司,从筹备到投产不足4个月,中韩合资的东方糖果公司诞生。因瞄准市场的一个空白点,高附加值产生高额利润,“思乐奇跳跳糖”创造了一个奇迹:1990年9月投产,产品面市17天,200多万元投资全部收回,3个月后纯利润300多万元,第二年净赚1800万元。又如东方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东方神镜”,怪里怪气,治疗假性近视,在教育系统推广一炮走红。还有,东方历险宫、绥芬大酒店、汉城美食中心等一批新创企业遍地开花,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实业,前前后后累计创利近1亿元。 面对危机,华立跳出“围墙经济”,实施多元化经营,产业突破推动华立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1991~1994年,华立集团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96亿元,年递增率达到70.19%;同时,培育出了在国内行业居领先地位的优势产品:华立牌电能表和铜箔板。也就是这个时期,华立借助多元化战略,在短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同行业的领头羊:1994~1995年,正当全国34%仪器仪表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时,华立却以产值年递增率70%以上的速度和近4000万元的利润,稳稳登上了全国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的第一把交椅,并成为一个拥有20多家成员企业、八大系列产品,横跨电子仪表、家用电器、成套设备、饮料食品、酒店餐饮、房地产、精细化工等12个行业和多地域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营规模增长了20倍。 三、可进可退做加法,快速扩张能调头 多元化战略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将推动企业的快速扩张;运用有误,将导致重大后患,甚至拖垮整个企业。华立集团多元化发展进入后期时,由于盲目多元化扩张而出现了危机,使得华立处于多元化陷阱的边缘,幸亏华立高级决策层扭转船头,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从而进入另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多元化并非万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资源利用率随着多元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则逐渐减少。因此,多元化存在“度”的问题,“度”的差异将导致“质”的区别,而过渡多元化只能导致竞争力的削弱和资源的浪费。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许多企业抓住经济短缺的机遇,靠多元化迅速崛起,但后来大都遇到挫折纷纷落马,巨人集团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也有许多幸运儿生存了下来,并成了企业界的楷模,如东方集团、横店集团、华立集团、希望集团等等。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背景变了: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行业的进入壁垒明显提高,每个行业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外资纷纷涌入中国。面对这些变化,那些盲目多元化的企业必将遭受重大打击,而那些幸运儿们收拢五指,握紧拳头,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因此,多元化经营必须做到可进可退,并且必须学会激流勇退,另辟蹊径,否则真是“成也多元,败也多元。” 总之,当企业告别了艰苦的创业期,进入发展初期时,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产业和闲余资金后,若想进一步快速发展,企业必须把握上述三原则。 商理应用 参考本商理可对企业领导在研究如何加速企业良性发展和在选择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决策时,提供一种正确的新思路:既不能落入多元化的陷阱,又不会因害怕而放弃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有助于企业加速完成原始积累。 本文选自尚阳最新著作《商理——中国当代企业竞争方法》,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采用西方商理的思维模式,用简练朴素的预言、规范缜密的文体,站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归纳总结出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数十家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其中蕴藏的实力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将其中最核心的、便于存取的、可以复制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商务理念和经营规则进行整理提炼,深刻揭示了中国当代企业精英的创业人生,感性再现了当代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理性地概括出当代企业成功的55则商理。该书无论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还是对企业管理学习者或商务策划师,都极具研读价值。 作者:尚阳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