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中国企业500强距离世界企业500强有多远? | |||||
作者:佚名 人气:19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从2002年以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三年向全社会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名单,这是中国企业界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本文跟踪考察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变化,对比分析与世界企业500强的优势、问题与差距,指出了中国企业500强的努力方向,希望能给中国企业做强做大带来启发。 以上差距还只是浅层次的,导致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在2004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高达72%,其中中央所属的189家大型企业中就有50多家入围。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完全建立,部分大企业改制的法律形态也不够明确,还有一部分国企经营机制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受行政隶属关系等体制和政策的牵制,企业的购并重组比较困难;企业重组和资产结构调整还存在不同的障碍。 中国企业500强的进步 ●中国企业500强的成长性和运营指标,已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2004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26.24%,比世界企业500强高出15.7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产业。特别是随着我国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战略的不断推进,以中国企业500强为代表的大企业迅速成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大企业的地位日益增强 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2002年为67.99%,比2001年上升了4.35个百分点;2003年再次上升9.05个百分点,达到77.04%。这种逐步上升的态势,反映出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大企业成长比较迅速 从2002年至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一直呈现出整体规模持续增大、成长速度加快的特点。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1.36%,资产总额年均增长4.13%。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8.99万亿元、资产总额28.23万亿元、职工人数2066万人,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9.18%、3.16%、2.59%。 入围门槛持续提高。2004中国企业500强最后一位企业的营业收入为30.6亿元,2003年是25亿元,2002年为20亿元。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每年平均提升5亿元。 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企业增加较快。1995年中国企业开始入评世界企业500强,入围的只有3家。到2004年,中国企业达到《财富》杂志世界企业500强标准的已经增加到18家,比1995年增加15家。 中国企业500强的成长性和运营指标,已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2004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26.24%,比2004世界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10.5%高出15.74个百分点;2004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资产周转率为0.32次/年,高于2004年世界企业500强平均0.24次/年的资产周转率。 私营企业作用日渐突出 连续三年的分析表明,国有经济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继续保持控制地位,但私营企业的个数及比重稳中有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私营企业的数量在2002中国企业500强中占3.8%,2003年上升到13.8%,2004年又升至14.8%;营业收入2002年比重为1.41%,2003年为5.6%,2004年为6.02%;从业人数2002年比重为0.76%,2003年为3.64%,2004年上升到4.73%。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2004中国企业500强分布在33个行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油化工业实现了10318亿元的营业收入、540亿元的利润,分别占500强收入与利润总额的11.47%与17.06%,销售收入与利润水平均排名第一。行业营业收入排名第二位的是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共实现营业收入8881亿元,占500强总收入的9.87%。按企业个数排行,黑色金属冶炼及制品加工名列第一,为53家,占500强的10.6%。 2004中国企业500强中,第二产业仍是主导力量,企业数占500强企业总数的72.6%。 从2004中国企业500强的行业与产业分布,可以反映出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重化工业带动作用的特征十分明显。 权威释疑:中国企业500强的努力方向 ●2003年,有11个行业洋品牌居于领先地位,而在16个行业中我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力领先,尤其在家电领域,本土品牌全面超过洋品牌 现在,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了成长出世界级大企业的经济基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找准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大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成长 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人才。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紧缺的资源。我国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重视人的因素,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树立绿色GDP理念。环境污染损失将被逐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并将在有关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大企业要以此为契机,带头将绿色GDP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中去,渗透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 确立循环经济理念。企业必须彻底摒弃“资源――产品――废弃物”的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经济模式,改为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施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 我国企业必须把培育核心能力放在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不断解决企业资源、规模和能力之间的矛盾,在具备一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 一是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管理,增进对资源未利用效用的了解,开拓资源组合的不同方式和方法。二是紧紧围绕核心能力的建设来配置资源,把最好最多的资源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三是实施收购兼并。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当今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重组、转移,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时机,重视和研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积极采用虚拟经营。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界限,在企业内部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将其它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主要有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式。 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要围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制度创新。要加快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继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逐步形成灵活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格局,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标准的技术中心,加强自主技术研发的力度。三是通过技术联盟、合作开发来获得技术优势。四是积极利用社会科研力量。 加强管理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为了适应竞争资源从传统的人、财、物到知识、信息和无形资产的转变,企业应相应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管理、知识管理、品牌管理等。为了适应企业由国内市场转向全球市场,企业还应加强全球化管理、风险管理、跨文化管理等。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一次又一次遭受国外反倾销的现实告诉我们,仅仅靠价格竞争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必须培育出自己的强大品牌,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应该说,国内企业在培育品牌上已经取得可观的成效。2003年有关机构对国内27个行业的调查显示,有11个行业洋品牌居于领先地位,而在多数行业,即16个行业中我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力超过外国品牌,尤其在家电领域,本土品牌全面超过洋品牌。这说明,在中国本土市场上,中国的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战胜外国品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跨国经营是国际级大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必经过程,“走出去”是中国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切记不要单纯地进行规模扩张,而要注重借跨国公司产业调整之际,发扬优势,补己之短,注重核心技术的收购和产业链的拓展及延伸,注重同海外企业结成战略伙伴。政府部门也要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环境,要针对现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的各种政策性障碍进行改进。金融、保险、航运、法律等机构要同步跟上,共同开发海外业务。 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业道德、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和社会指标,这是企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真正做到诚实守信经营,关心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热心公益事业和促进社区发展,才能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信誉,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使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做久得到有力的支持。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