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汽车品牌分营还是合营?厂家与政策玩“猫鼠游戏” | |||||
作者:梁美娜 人气:21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难产,个中原因很多,但关键一点是,参与制定政策的人遇到一个大问题:同品牌进口车与国产车到底应该“分营”还是“合营”?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此没有明确提及,因为那样做有违背世贸精神之嫌(按国际惯例,汽车品牌分营还是合营的决定权应在厂家)。但“分营”是大部分政策制定者的愿望,因为这是惟一可以在2006年汽车业放开之前,拖住外资全面控制中国车市进程的办法。于是这个球被踢到《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脚下。争论仍在继续,与此同时,几份外资企业的品牌合营申请已静静的躺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办公桌上。
其实对于合营之于跨国公司的意义,业内人士均是心知肚明。成本节约是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轻松地利用既有的国产车营销网络销售进口车,省去了重复建店的成本支出。“两网合一厂商可以加强对销售网络的控制,减轻管理压力;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可以通过进口车的销售获得利润;经销商在通过销售进口车获利,同时可以避免重复建店的高额投资成本;而进口车购买者也可以利用分布密集的国产车销售网络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务,可谓一举多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资企业经销商表态明确。 更重要的,合营有利于跨国公司整合旗下资源,利用国产与进口两股资源实现双手制动车市。“他们一旦拥有了便捷的销售网络,随着中国进口整车和零部件关税的不断下调,就有可能更倾向于在中国卖车,而不是把更多的产品、技术拿到中国来投资生产。”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而如果对销售网络实施分营,则便于我们合理利用非关税壁垒,提高进口车销售成本,延缓其对中国车市的冲击。” 据参与汽车品牌政策制定者透露:虽然参与者们有很大一部分支持分营,但在政策制定中他们却遇到了很大问题,如果将汽车品牌分营办法写入新品牌管理政策则恐怕与世贸规则有违,但中国汽车市场在2006年市场保护期结束之前,如果在品牌分合营问题上放开口子,则又会面临覆水难收的风险。 面对市场上出现的迥然不同的进口汽车营销模式,黄永和强调:“跨国公司在华汽车营销模式,目前有建网、借网和并网等不同的形式,但从一段时期看,进口车的营销模式必须要受相关政策的约束。” 先手博弈 事实并非政策制定者所愿。日前记者从渠道中了解,宝马开始通过进口宝马的经销店销售国产宝马;奥迪也在用国产品牌经销店嫁接进口车销售。 为什么在政策还未对进口汽车营销模式做出明确表态之时,跨国公司就急急出手呢?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实在等不起了,市场就像战场一样,只有抢在别人前面才有生机。”一位经销商如是表示。其实,这些经销商的真正意图是,借办法迟迟不能出台之际,先把生米做成熟饭,用即成事实在和政府的博弈中赢得先机。 通过调查发现,实际上大部分跨国汽车巨头都正在或明或暗的加紧两网合一的步伐,试图借合资公司庞大的销售网络,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此前就有消息说,原装进口马自达MPV已经开始在海南马自达销售服务网络内销售,这是新汽车产业政策公布后,销售管理办法出台前,国内首次合资公司受外方委托“大张旗鼓”销售进口车产品。 当然在分营、合营的问题上,各跨国公司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业内人士分析,进入中国时间比较长的跨国公司对分合模式之争并不太在意;因为他们的国产品牌已基本占有了固定市场份额,进口车业务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补充而已,无论分营还是合营,对他们的打击都不会太大。而那些在中国车市涉市较浅跨国公司,则更愿意推动“合营”,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风险更低、见效更快的模式。 在这“合风劲吹”汽销市场中,上海大众政策研究室主任饶达仍在旗帜鲜明地支持分营。他认为,不管口头分营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至少政策有策略的给予控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进口汽车对国产汽车的冲击。 在相关政策还未对进口车营销模式做出明确表态之时,跨国公司就急急出手行合营之实。有人认为,他们的真实意图是借新《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迟迟不能出台之机,用既成事实在与政府的博弈中赢得先机。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