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专家谋略 >> 正文
中国企业家队伍观察           ★★★ 【字体:
中国企业家队伍观察

作者:佚名     人气:47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摘要]国企是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而存在的。有资料显示,即使是目前在企业实行市场化改制的过程中,国家机关发布的文件仍有70%是直接面向国有企业的。附属意味着生产决策的不独立,而厂长、经理与政府官员的同编同酬又使厂长、经理由企业到政府的“上升”渠道无法切断,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使厂长、经理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国家付酬,使其不具备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动机;官本位的思想,使其选择避免企业创新风险而转向捞取政治资本;政企一体的体制,为其在系统内的升迁提供了畅路;约束的弱化,为其权钱交易、中饱私囊提供了机会。体制造就的种种纰漏使经营者的动机不再是纯粹经济学意义的,而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经营者也就称不上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成为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斯蒂格利兹教授在他1000多页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固然有许多经济要素不足,但是最缺乏的是能够全面运作市场的企业家。回观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历程,不难看出我们实在缺少一个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企业家平台。
  一、中国企业家队伍的现状
  “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这是前几年一位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在考察了中国的国有企业之后得出的结论。在分析国企厂长、经理的“存在”轨迹后,我们也很难找出推翻这一结论的根据。
  建国后,国企是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而存在的。有资料显示,即使是目前在企业实行市场化改制的过程中,国家机关发布的文件仍有70%是直接面向国有企业的。附属意味着生产决策的不独立,而厂长、经理与政府官员的同编同酬又使厂长、经理由企业到政府的“上升”渠道无法切断,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使厂长、经理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国家付酬,使其不具备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动机;官本位的思想,使其选择避免企业创新风险而转向捞取政治资本;政企一体的体制,为其在系统内的升迁提供了畅路;约束的弱化,为其权钱交易、中饱私囊提供了机会。体制造就的种种纰漏使经营者的动机不再是纯粹经济学意义的,而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经营者也就称不上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
  如果说国有企业家队伍的缺失是体制原发性的结局,那么,源于改革进程中的乡镇、民营企业的崛起是否造就了中国的企业家阶层呢?答案又是否定的。经济学家钟朋荣在分析乡镇、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的原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20年来,我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市场空子很多;二、我国处于政策和法规不完善的时期,政策空子很多;三、我国处于一个新旧体制转轨的时期,体制空子很多;四、我国处于一个投资者不成熟时期,造市取胜的空子很多;五、我国处于一个消费者不成熟时期,造名取胜甚至造假取胜的空子很多。在这样一个外部发展空间相对失范、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和企业家,对于猝然而至的市场规律把握的不足必然导致经营的盲目和承受力的脆弱。
  他律性外部环境的制度缺陷造成了中国企业的先天不足,使企业经营者的陨落成为了可能,而企业经营者自律性的内在素质的低下则使这种可能演绎成了必然。
  1、知识素质欠缺
  不久前,长沙市对所属企业的300名企业经营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有高级职称的只有44人,会一门外语的只有61人,懂电脑的只有9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0%左右,而学管理出身的比例更低。调查还进一步显示,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培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比较重视经验,大多数对市场运作经验有限,很多人对资本运营、国际市场经营很陌生。

  2、经营者职业素质的低下
  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于特定的科学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时间之短,使他们无法从熊彼特所言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积淀中获得继承;中国虽有海尔、春兰、长虹、联想这样的绩优企业,但在国际的竞技场上却又无异于“舢板与航母的较量”。吉林大学孟宪忠教授在《20世纪企业家现象观察》一书中对中国企业经营者职业素质的总结可谓恰恰击中了这一阶层的软肋:(1)盲目决策;(2)缺乏金融资本的运营能力;(3)缺乏组织与协作能力;(4)缺乏创新;(5)没有责任感;(6)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如果再加上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享受态度,可以说中国企业经营者具备了成为不了企业家的全部要素。
  3、经营者人格素质的残缺
  成功的事业源于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成就非凡的事业。企业家作为人类社会的精英分子,理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出路
  1、架构中国企业家成长的制度保证
  在国有企业,长期由政府官员选择经营者。其问题在于,对选择者来说,既不会因选上了能人而从企业分利,也不会因选上了庸人甚至坏人而承担企业的亏损。在对政府官员既无激励又无约束的条件下,选择者与被选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首要的参照标准,这里的关系既有个人的好恶,又有利益牵动的权钱交易。
  当然,选择者如果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就会尽最大的能力去选择有能力的经营者。我国在现代企业制度创建的过程中仍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正是这种良知和责任感缓冲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一种制度因素,因而又必然缺乏长期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许多地方纷纷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者选择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者。张维迎教授称这种方式为“用在黑马背上画白条的方法制造斑马。”他认为,国资委和国有控股公司的人员仍然是政府官员而非经营资本的持有者,换个名字官员变不成股东,其对经营者的选择动机和方式并没有改变。张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所有者的虚位,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被选为职业经理人,选择权必须由政府官员手中转移到资本所有者手中。为此实行国有企业民营化是惟一的出路。
  对于在特殊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只要提供一个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宽松环境,不仅是在制度层面,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层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对民营企业家资产的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同样会使自己成长为市场需要的资源整合者。
  2、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民族心理
  企业应是当今社会的第一主体,而企业家是社会主体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动机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西方国家,企业家们掀起的一次次创造性的变革,推动了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西方对企业家的崇拜与追求远远胜于对“官”的追求,一代代人努力为实现企业家的梦想而进行着革命性创新活动,企业家们正是在这种普遍的崇拜与追求的氛围中诞生、成长的。
  企业家的产生离不开一种制度,但空有制度,离开了全民族的创业冲动,制度也只能是“徒法不能自行也”,永远转化不了现实的生产力。在中国文、理最高学府的北大、清华,我们看到它们鼓励学生休学创业,也看到了这种冲动创造了上百亿元的年产值。
  3、提供企业家成长的知识保障
  完善的市场体制要求理性的决策行为,日趋复杂的企业生态环境对于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加入WTO,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三级市场的一体化,在市场竞争的国际大环境下运作企业需要大量相关现代管理知识,而目前正在兴起的EMBA教育和其他各类在职教育无疑填补了教育市场的这一空白。

(中国企业家,曲秉春)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