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塑造 >> 正文 |
|
|||||
上海,全国品牌基因该如何创造 | |||||
作者:佚名 人气:42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老上海人一定还记得当年红极一时德上海地产品牌:永久和凤凰自行车,水仙洗衣机、金星彩电、上菱和双鹿电冰箱、红灯和美多收录机、上海牌轿车、美加净牙膏、霞飞化妆品……。而如今,假如让新一代年轻人数数上海的名牌,他们一定会很茫然:上海本地好像没有什么知名品牌。在他们的大脑里有的只是麦当劳、阿迪达斯、西门子等等。当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首届中国名牌产品评选活动中,包括空调、彩电等十大类产品,上海也只有“开开”、“海螺”、“杉杉”等服装品牌上榜。而“杉衫”还是浙江的企业总部落户上海,它只能算半个。 上海企业市场推广方式、品牌建设策略更多考虑的是上海本地市场,并没有一套适合全国市场的品牌策略和市场推广策略,而上海的市场又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多数企业在导入市场或新的项目上马时,一般“样板市场”或“试验市场”都不会选择上海。因为上海的国际性大都会的特点与其他内陆城市和周边市场的差距,其特殊的消费习惯、消费特点和独特的市场环境,使上海市场往往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在回到上海的企业,它们由于身处上海而产生对上海市场的钟情和从骨子里的优越感,进而导致市场推广产生思维定势,难以制定符合全国市场的营销策略。比如说,交大昂立所生产保健品在上海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消费者购买力也很强,但在上海市场之外,却少有消费者认知,而武汉的红桃K、无锡的健特却能够在全国市场成功。这些外地企业能够针对全国市场特点和各个区域市场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产品策略、行销策略,而上海的企业则喜欢把在上海市场的营销策略复制到全国市场,但却忽略了上海的“理性消费”等诸多特点使得在上海“玩”的转的策略,到其他市场却不一定好使等因素。例如,上广电的“金星”彩电曾经是全国前列,但是当长虹、TCL等大打价格战、大建渠道、大胆探索新的行销模式时候,该企业却认为“那是农民的玩法”。而事实上,正是这种所谓的“农民玩法”才成就了今天的TCL、海信品牌,而上广电的彩电却慢慢沦为区域品牌,市场不断萎缩。 从居民构成和消费习惯来看,上海缺乏产生具有当地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产品的基础。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这里积聚了来自全国的各地的人,很多“老外”也生活在这里。也就是说这个市场真正的消费主力并非彻彻底底、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些“杂居”市场特征导致了人们对上海本地品牌并没有很大“乡土依恋情节”,他们对本地品牌的依赖性很低,没有忠实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上海缺乏很深厚的本土的历史文化底蕴,导致了一些快速消费品品牌在上海没有历史的沉淀。比如说,提起酒,我们自然会想起了贵州的茅台、提起牛奶,我们一定会想起大草原的伊力,提起剪刀,我们自然会想起杭州的张小泉。这就是老字号的积累,也是文化底蕴的沉淀。由于这种沉淀,导致了上海的“移民”依然对当地品牌产生巨大偏好。而一些耐用消费品和流行性产品,上海的消费者又倾向于使用国外的品牌和国外的产品。从消费偏好上使上海的企业陷入“尴尬”。 探索品牌发展之路 上海老品牌的委琐和消亡令人扼腕,而新品牌培育和壮大也是企业和政府的愿望。那么,如何做好上海的本地品牌呢?企业还有机会吗?以下几个思路可以探讨: 调整企业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放下端着的架子,采取积极的、适合全国市场营销策略,采用差异化的市场推广方案探索不同区域市场开拓方法,逐步实现市场渗透策略以树立品牌。上海本地一家木制板企业,在上海及周边做得非常好,但是到了北京却不行了,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该企业仍然死抱在上海那一套营销思路,人员也没有开阔的放眼国内市场的视野。而实际上,北京市场早已经被北方某品牌占领了。此后,我们协助这家企业制定了针对北京市场的招商政策、针对北京市场的门店管理,以及市场推广和代理商的管理政策,一举在北京打开销路,啃下“骨头”。目前该家企业在华东及华北的中心城市已经小有名气。 激活老品牌。很多老品牌的消费人群还在,消费基础也还不错。企业要在产品上下足功夫。即使无力对产品本身注入更丰富的内涵,那就去选择工业化生产的道路。比如白猫,它完全可以内地找厂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产品的前端研发和生产流程的监管。同时采取低成本运作,把中间费用和利润留给经销商、留给终端,并注重品牌的重新塑造。 积极建设新品牌。根据上海未来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金融服务业、汽车制造业、高科技行业、IT信息业等行业品牌呼之欲出。把握时机,放眼未来,积极整合这些行业资源,积极培育企业自有品牌。宁波能在短期内诞生吉利、奥克斯品牌,那么得信息、人才之先得上海更有理由成功。再比如,既然上海是中国的商业中心,那么上海更应该将商业配套服务设施的品牌建立起来。还有物流配送体系、市场研究机构、咨询服务等行业都应该发挥上海的群聚效应。反过来,只有商业中心的产业链锻造完成,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向这里聚集,商业中心的地位才能真正确立。 上帝关了一扇门,但窗户还开着。对于上海的企业来说,目前虽然陷入了品牌缺失的尴尬境地,但我们只要策略得当,仍存在着很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品牌“掌声响起来”。 作者叶秉喜、庞亚辉 为上海卓跃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合伙人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