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塑造 >> 正文 |
|
|||||
塑造品牌,此其时也 | |||||
作者:佚名 人气:29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国际汽车厂商在中国的品牌塑造之路是经历过三个不同阶段的,第一阶段是“投石问路”,第二阶段是“群雄纷争”,第三个阶段是“战略整合”。 国际汽车厂商在中国的品牌塑造之路是经历过三个不同阶段的,第一阶段是“投石问路”阶段,由于中国对外资进入的限制以及汽车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规模经济性要求等),许多国外厂商只能先用一个产品来试探中国市场,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一个产品来展开(例如当年的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和富康),根本谈不上而且也不需要有什么品牌管理,品牌对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一个挂在汽车前脸上的一个标志而已。第二阶段是“群雄纷争”阶段,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产品被引入了中国,但是由于对外资进入整车企业的限制,产品仍然不是全线引入,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有多个中方合作伙伴的介入,这就使得国际汽车制造商在品牌管理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产品合作方面,合资企业方面甚至营销网络方面的利益不一致是推行统一的品牌管理的最大障碍。第三个阶段是“战略整合”阶段,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厂家自身的努力,产品导入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线也越来越完整,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越来越突现出来,具有远见的国际汽车企业早早开始在中国拉开了品牌营销的序幕。 然而如果没有对合作伙伴和合资体系的整合,以及对营销体系的整合便仍然无法进行统一协调的品牌经营。深谙其道的国际汽车厂商们也都是在业务整合的前提下才放手大干,将品牌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试看目前在品牌宣传方面最积极进取的几家也恰恰是那些在中国市场里整合有成的跨国汽车企业,诸如通用汽车,丰田和日产等。 而那些仍专注于产品宣传而少有在品牌上花大功夫的国际厂商也正是那些仍没有在资源整合方面获得突破的几家企业如大众,戴克等,“非不欲也,实不能也”,由于在同一品牌下涵盖着太多的不同利益———既有原厂进口的,又有属于各个不同合资企业的,特别是涉及到了不止一个经销服务网络,这使得厂商在推行统一的品牌管理时,无法专著用心,实际上影响了厂家贯彻品牌主张的决心和实施时的效果。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各国际厂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整合逐渐成型,各国际厂商都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展开他们的品牌诉求。 反观中国的诸多汽车企业,似乎目前都仍停留在产品宣传的阶段。许多企业为了产品的宣传可以不遗余力地投资,但对品牌的关注却远远不足。试看有多少中国汽车企业是有明确的品牌陈述和诉求的,又有多少消费者能明确准确地说出各个国产汽车品牌的异同的?缺乏产品开发手段固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产品开发的能力,通过产品来建立一脉相承的品牌基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不注重为用户提供始终一致的使用经验,也是主因之一,任何通过经销网络为客户提供统一的,既符合品牌形象,也满足用户要求的服务是几乎所有国内汽车生产厂商都面临的挑战。而要启动品牌营销工程,更主要的是要在观念上确认品牌的重要性,并从现在开始就建立明确的品牌定位和战略,自上而下地推动整个品牌营销的展开。 在全球范围内,成熟汽车市场中的竞争是以品牌竞争为特征的,成熟市场中的大多数消费者很少在品牌间游离不定———因为他们对各品牌都有很明确的认知,并对自己应当使用什么样的品牌有非常明确的指向,这是汽车消费者心态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各厂商长期进行品牌教育的结果。返观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大多数的购车用户是首次买车,缺少对各品牌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直接体验,再加上长期以来国内各厂家都专注于产品宣传而少有品牌宣传,使用户在选车的过程中品牌意识薄弱(除个别豪华品牌产品之外),多数情况下是先决定了价格范围,然后再在同一价格范围内反复比较不同品牌车型,而最后的决定往往是在价格比较中作出的。因此,将目前阶段定义为“价格竞争”是毫不为过的。 但市场是在不断地发展的,用户们也在不断地成熟起来,特别是汽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性能间的差异也越来越趋同,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只是早晚的事。在这种形势下,未雨绸缪,高屋建瓴地确立明确的品牌诉求,无疑是确立本土企业未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一个强势品牌的确立是项长期连续的工作,决没有了捷径可走。 经济观察报 孙健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