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
|
|||||
关于品牌延伸热的理性思考 | |||||
作者:佚名 人气:44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随着多角化经营的普遍扩展,品牌延伸策略愈来愈广泛的被各厂家使用.但是我们必须客观评价其利弊,以更好的利用品牌延伸策略.本文系统分析了品牌延伸的风险及原因和品牌延伸的对策,以期为各商家提供借鉴. 4.更可怕的情况是,会产生“株连效应”。由于同一品牌不同产品的质量、档次相差悬殊,使强力品牌与延伸品牌之间产生不良联想,从而同时损害强力品牌和延伸品牌。当把高品位的高档品牌用在一些低档产品上就可能会产生这种灾难性的后果。众所周知,被称之为“钢笔之王”的美国“派克”钢笔,以优质价贵闻名于世。对人们来说,拥有“派克”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当1982年该公司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特森将“派克”这一金子般的牌子用于每支售价仅为3美元的钢笔上后,“派克”作为“钢笔之王”的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而其竞争对手克罗斯公司趁机进入高档笔市场。结果,不久派克公司不仅没有顺利打入低档笔市场,反而使高档笔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20%,销售额只及克罗斯公司的50%左右。 三、产生品牌延伸风险的原因剖析 著名的营销学家阿尔·里斯(Al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不无遗憾地认为:品牌延伸不是错误而是一个可能致企业于死地的充满诱惑的陷阱。品牌延伸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品牌对消费者和企业的意义不同。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营销渠道的演进,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产品可供选择。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突出自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使之受到消费者的偏好,便成为供应商最大的挑战。因此,营造一个具有现代感并被消费者所认同、所接纳的商标远比商品的异质性更重要。市场调研专家指出,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绪上的认同,是产品的发明者所始料不及的。可以说,对消费者来说,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偏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更何况知名品牌的企业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形象的提升,售后服务的改善来强化这种偏见,而且,这种偏见的形成并非单纯地依据单个消费者的主观经验和感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知名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各个社会群体对其产品质量、属性、价值、文化等方面认知的趋同化和一致化过程。对于“可口可乐”来说,人们不仅仅认为是一种饮料,至少还代表了美国的价值和文化,以及美国的精神。因此,社会公众接受某个品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偏见”的形成过程。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可以减少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所花费的分析商品的心力。选择知名品牌无疑是一种省时、可靠又不冒风险的决定,至少在购买商品时可以减少搜索成本,同时又可避免质量风险。因此,选择知名品牌也是消费者的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尤其品牌忠诚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天生就有一种充分利用资产扩大其经营规模的内在冲动。而充分利用品牌资产的一种最简便、最自然、短期内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品牌延伸。然而,消费者,尤其是品牌忠诚者,“固执”地认为品牌仅仅代表了该企业原来的那种产品,而非其它。这就是施乐公司历经25年,投入20亿美元,难以打入计算机市场的原因。显然,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必须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否则就有可能失去老顾客,而新顾客群一时又很难培育起来,从而加大经营风险。 2.品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统一的结果。只有在企业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相一致时,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该品牌,否则,便是企业的一厢情愿。实际情况是,由于品牌延伸过度,导致企业市场定位散乱,使之与消费者的心理定位相冲突,从而导致品牌定位的弱化。对于巨人集团来说,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由于它跨行业地进行品牌延伸,从巨人汉卡到巨人脑黄金,再到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从而使“巨人”市场定位散乱,导致消费者对其品牌认知的模糊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策略上的失误。 3.品牌的形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心理认同并非一成不变的。由于竞争者的干扰或沟通不当或企业决策上的偏差,会导致企业形象、产品定位的模糊化,顾客对企业产品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品牌建立后,企业还应该不断地向顾客提出新的论据和观点,及时矫正企业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的差异,巩固企业形象,维持和强化顾客对企业品牌的认同感。在心理学上,有两个效应对品牌的强化和弱化起到重要作用。一个是首因效应,即在认知过程中,最初的印象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从品牌延伸的角度,某个品牌极易成为该品牌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例如,“娃哈哈”当初就是儿童果奶的代名词。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消费者趋向于把某种品牌看作是一种特定的商品。另一个是近因效应,即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具有较为深刻的作用。由于近因效应的存在,有可能对首因效应起到巩固或减弱的作用。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卢钦斯(Luchain)认为在某种信息被连续感知时,人们总是倾向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当某种信息被断续感知时,起作用的是近因效应。对于品牌延伸来说,当延伸品牌的产品对原有品牌能起连续被感知作用时,此时品牌认知就得到强化。如海尔品牌定位于家电产品,延伸品牌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等系列产品的推出,使品牌印象在消费者心目中不断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当延伸品牌的产品所代表信息不能使原有品牌得到消费者连续感知时,品牌就会弱化。如“娃哈哈”品牌辐射力的稀释就是这种原因。 4.现实的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已由高度垄断的市场向高度竞争的市场转变。在卖方市场阶段,企业只要努力生产就可获得好的效益。由于市场空间大,任何品牌的产品生产都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在企业面临的竞争相当弱势的市场中,也可以进行相关领域的品牌延伸。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著名品牌“张小泉”的品牌延伸。凭借品牌优势,在几乎没有竞争威胁、市场空间较大的剪刀市场,相继推出了近200多个品种,均取得了成功。而现实的市场是高度竞争的,而且市场日益细分化,每个细分市场上均有众多品牌的产品相互竞争。因此,可以认为市场的高度竞争和市场细分化使品牌延伸难度日益加大。 四、品牌延伸的对策 实施品牌延伸策略其利益与风险并存。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强力品牌的晕轮效应,同时又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甚至避免品牌延伸的风险。 1.如果一个品牌已被高度定位,即已成为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的代名词时,最好放弃品牌延伸策略。如果将这一类品牌冠到另一类产品上去,则是非常危险的。如“可口可乐”几乎成为可乐饮料的代名词,该公司数百年以来没有进行品牌延伸,实践证明这种策略是值得国内某些企业效仿和借鉴的。 2.企业在一开始就应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界定品牌的使用范围。例如“娃哈哈”这个品牌最好界定为儿童饮料行业乃至儿童产品市场,而不宜向成年人、老年人市场延伸;而“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决定了不宜向妇女用品上延伸。 3.品牌延伸的前提应该是核心产品在其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处于市场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品牌的辐射半径。品牌的辐射半径是指强力品牌所能涵盖的各种产品及所能延伸到的各类市场的最大范围。品牌辐射半径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延伸品牌的产品与强力品牌的核心产品的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包括:①产品技术上密切相关;②产品有共同的主要成分;③有共同的服务系统;④产品质量、档次相当。例如三菱品牌由冰箱延伸到空调上,满足上述几点,因而延伸自然到位。二是跨市场进行延伸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市场的兼容性及竞争态势。例如对“三九”品牌来说,医药市场与啤酒市场不具有兼容性,该品牌跨市场延伸是欠考虑的。同时,在跨市场进行品牌延伸时,又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市场的竞争态势。由于现实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并且在同一市场上,每一品牌均具有其品牌忠诚者,品牌新进入者不能很快建立稳定的顾客群,因而品牌延伸策略往往很难奏效。因此,在跨市场进行品牌延伸时,最好进入一些竞争处于相对弱势的市场中,进行相关产品的品牌延伸。 4.当各类产品不能被涵盖在同一品牌伞下时,可考虑在强力品牌的核心产品与延伸品牌的新产品之间建立“缓冲带”。一种情形是,当各种新产品与核心产品有一定的相关性时,为了避免单一品牌延伸的风险,减缓对强力品牌的消极影响,企业决策者可考虑,在保持强力品牌不变的情况下,再为新产品起个名字——即小品牌。这样可以使各个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距离,从而降低或避免“株连效应”的风险。如海尔品牌,给不同型号的洗衣机、冰箱取一个独特的名字,如“小王子”、“大王子”、“小小神童”等。事实证明,这种品牌延伸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另一种情形是当企业同时生产相关性不大的各类产品时,可考虑在统一的企业品牌下,按产品线建立新产品的品牌。当品牌延伸的各类市场不具有兼容性时,尤应采取该策略。如西尔斯公司,器具产品的品牌为“肯摩尔”;妇女服装的品牌为“瑞溪”;主要家电设备的品牌为“家艺”。实践证明,这种品牌延伸策略是切实可行的。 商业经济与管理 徐洪水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