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名牌效应与商业文化           ★★★ 【字体:
名牌效应与商业文化

作者:佚名     人气:45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笔者认为,综观商业文化发展史,贯穿了人类商品经济发展的主线。无疑,21世纪的商品经济,更离不开名牌战略的实施,它是中国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水平跻身到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此,对名牌效应,应从商业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证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不再单纯地表现为某一方面的竞争,而是集中表现为名牌产品的竞争。这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高层次上的竞争,其难度之大,竞争之激烈,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不可否认,名牌产品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名牌效应,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强有力的优势地位。谁能创出名牌产品,谁便能称雄市场。于是,各方英雄解数尽施,企业之间便展开了一场名牌大战。然而如果不能正确实施名牌战略,不仅企业名利双失,事倍功半,而且对社会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和损失。
  一、名牌负效应的社会透视
  1、假冒伪劣“名牌”屡禁不止。提起假冒伪劣品,消费者无不深受其害,叫苦连天。似乎某一产品一经成为名牌,某伪劣品即刻会相继问世。特别是小商品市场和工业品批发市场中的名牌假冒现象泛滥,简直使消费者举步为艰。屡禁不止的假冒“名牌”泛滥带来的种种恶果,难道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反思吗!
  2、仿名牌现象,大有鱼目混珠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层次的名牌产品相继诞生,名牌产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一点自然是要大力倡导的。不可思议的是在每一种名牌产品的周围总会出现许多“追星族”,比如全国的汽车制造厂据统计大小有上百家,而真正能够在我国占领市场的仅有屈指可数的三两家;“康佳”彩电刚一崭露头角,旋即又出现了许多类似产品。如果说“追星族”产品质量确实能和名牌产品相媲美,同类品牌互相竞争,结果自然是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资源优化组合。反之,如果“追星族”品牌鱼目混珠,获取不义之利,非但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倒会严重影响了名牌产品的正常发展。
  3、名牌泛滥,导致某些名牌成为昙花一现的流行词,歪曲了名牌内涵。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商品经济的初步繁荣,以及在我国“名牌”认定制度的缺乏,客观上导致企业热衷于种种名牌评比活动,众多的名牌涌入市场,扰乱了公平竞争的秩序,歪曲了名牌内涵。有人统计,近两年各地政府向社会推荐名牌产品3000多种,而社会上以各种形式评比出来的名牌则更难以统计。如“国际名牌”、“公认名牌”、“第一品牌”、“优质品牌”等,名牌称谓五花八门,泛滥成灾,除“地方名牌”尚有一定道理外,其他称谓都有画蛇添足之嫌。
  二、以商业文化的背景看名牌
  对上述的名牌的种种负效应,除了使用市场经济法规强制其逐渐得到改善外,对一些屡禁不止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扭转,还应该追溯到商业文化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商业文化的历史。商业文化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最早的商业文化便体现在商德的利义统一观上。早在《易·文言》中就认为,“利者义之和也。”《墨·经上》说:“义,利也。”《国语·晋语一》说:“以义生利。”宋朝程颐认为,“大凡出义则入利,大出利则入义。”以老字号为代表的北京经济文化,正是这种商业文化利义紧密结合的典范。“全聚德”讲德,“同仁堂”讲仁。“德”和“仁”都是义的本源。当然,不仅是名字,“同仁堂”的企业精神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也正是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不仅我国具有悠久的商业文化历史,其他国家也早已出现了商业文化。例如,日本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商业文化历史的国家,诸如“论语与算盘说”、“义利两全说”、“经济道德合一说”等等都是商业文化的典型体现。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从生产到消费,从产品到服务,从微观到宏观,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文化因素,从而构成商业文化另一半重要内容。例如,古代的茶馆就是一种融文化商业于一体的经营形式,它便是今天的音乐茶座的雏形。可见,在我国商业文化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2、名牌产品与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最质的东西是强调人的道德、观念和境界。于是,商业文化可以表述为:商业活动主体在商业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尽管对文化基本内容的界定和划分是很广泛的,素有众家之说,但是,从名牌产品社会效应来说,无怪乎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是以“耻”的文化代替“罚”的文化,核心是形成“义利统一”、“商誉至上”名牌文化的经营观。所谓利与义的统一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谓义就是在商业活动中,遵法守信,公平交易,货真价实,互惠互利,“买卖不成仁义在”等等,这是取得盈利应尽的义务,应有的责任,是名牌产品企业经营之道的灵魂和生命。
  第二,名牌的独特文化内涵,界定了名牌产品在商战中的位置。名牌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是一个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精神的企业。有人说:“名牌的一半是文化。”揭示出了积淀着特定的文化精神,界定了名牌产品在激烈商战中的位置。凡是名牌产品必然伴随着名牌企业,这样的企业,他们眼睛盯住市场,苦练内功,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具有高人一筹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索尼,永远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索尼公司是开拓者,它从来不想跟在别人后面走路。”在这种锐意创先的企业理论引导下,索尼公司以日新月异的新产品不断领先,独领风骚,造就了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辉煌形象。
  3、从商业文化看名牌效应。综观商业文化发展史,贯穿了人类商品经济发展的主线。无疑,21世纪的商品经济,更离不开名牌战略的实施,它是中国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水平跻身到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此,对名牌效应,应从商业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证。
  首先,大力倡导利和义统一的商业道德,形成健康向上的名牌商业文化社会大氛围。彻底摒弃那种“人无外财不富”“厚着脸皮发财”败坏商德的朽腐观念。倡导商业文化,旨在形成公正、文明、有序的道德规范约束企业的行为,逐步培育出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大氛围。
  其次,对企业来讲,要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展示产品的特定文化内涵,实施名牌战略。有人提出,在商界应该流行一句话,叫做“不是名牌也畅销”,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日本的“丰田”汽车成为世界名牌,但是整个日本国内制造汽车的厂家却是寥寥可数,绝不会出现全国围着“丰田”转。非名牌企业要生产名牌产品,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只有选准空档,选准其它企业的薄弱环节,避免与名牌产品展开对抗性竞争,才能以自己的特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实施不是名牌也畅销的战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第三,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以文化为依托的名牌产品。名牌的创造过程,既是物质生产过程,又是精神生产过程。一种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还应该满足消费者的便利、审美和情感需求等,这便是名牌的文化内涵。如“可口可乐”的美国文化,“轩尼诗”的爱情文化,“万宝路”的牛仔文化,“白兰地”的田园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销售是名牌与非名牌的重要区别之一。


  通过商业文化,建立起规范的名牌激励机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工程,也是党的十五大重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经济师   张丽红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