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发展区域经济实施名牌战略           ★★★ 【字体:
发展区域经济实施名牌战略

作者:佚名     人气:39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面对区域经济的区域性,选择名牌战略,就显得格外具有现实应用意义。名牌战略可以作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完善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但名牌战略也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其所产生的变革也是渐进性、连续性的,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
  当我们大谈特谈“名牌”时,却不能从荟萃了几千年文化精髓的《辞源》中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时才恍然发现“名牌”之潮仅仅是近几年之事,顾名思义,名牌就是著名的、有名的、好的品牌,实际中它又远远超出品牌之内涵,它体现的是一个企业或产品的牌子长年累月在顾客心目中建立起来的不败的、可信赖的价值观念,并成为影响顾客消费心理的主导因素。它体现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优胜劣汰的结果。
  名牌创造了名牌效应,带来了名牌附加效益。其价值体现在名牌是高质量,名牌是高技术,名牌是高信誉,一旦企业拥有,就获得了竞争的秘密武器;名牌是资产,名牌是财富,名牌是市场,一旦拥有,企业就有了发展的强大后盾;名牌是享受,名牌是诱惑,追逐名牌将成为引导消费永恒的话题。
  当我国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商品出现供过于求时,消费趋向便成为影响企业生产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产销顺畅,实施名牌策略,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首选之策。
  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形成东西部、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显著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求得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必须正视区域经济的区域性。造成区域性原因,首先是国家政策。建国后,国家从宏观角度统筹国民经济的布局,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这根强有力的指挥棒下有效地运作,由于国家统筹、统分、统配,区域间经济差异是隐性的。改革开放,优先发展,市场竞争,适者生存,才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显性化、激烈化。其次是区域资源状况。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经济布局各有特色。如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决定了国家的投资项目、投资重点,在各地区形成农业基地、工业基地、原材料采掘基地、原材料加工基地等;由于人口素质、人才质量决定了区域经济知识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决定其所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生产还是高科技含量的生产。由于地方财力不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萎缩。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有形资源的影响,而且还受无形资源的严重影响,科技、信息、方针、策略、组织管理等都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是区域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没有现有经济实力,发展也即无从谈起。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变型,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发展市场经济,我们现在很难大幅度地改变原有产业布局,不可能脱离原有产业基础,重组资源,开发新产业,只能在继续发展中寻求扩大、创新,逐渐淘汰不适产业。面对区域经济的区域性,选择名牌战略,就显得格外具有现实应用意义。
  名牌战略是以名牌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名牌战略与以前许多的经济发展战略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严格区别,它是从供需的深层关系上,以产品的质量、信誉为手段,以企业品牌的无形资产为纽带,求得企业的长足发展,树立不败的消费形象,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针对日渐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和复关后境外企业对民族工业强大的压力,这就客观要求在现阶段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战略它可以依赖名家、名店、名牌为龙头,进行现有资产存量的优化组合,既有利于资源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实现名牌企业的规模效益。规模经营是名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规模经营,就不可能实现名牌的系列化,就不会有名牌企业,名牌产业,更不会出现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没有规模效益,就不可能获得高附加值,更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正如我国的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等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即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这既限制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又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能力,必须发展规模经济,而名牌即是发展规模经济,获得规模效益的龙头。

  但目前在实施名牌战略时又存在如下几点误区,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
  (一)名牌的界定急需统一、规范。名牌的确定,涉及到生产与消费的诸因素,这就必须考虑企业技术基础管理体制、企业信誉、产品质量、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及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比例关系,以及产品在顾客中的知名度,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信心及购买率等,这就使得名牌的确定必须由专门的组织从质量保证体系和消费需求两个角度对之进行评价。又由于名牌可以带来高荣誉、高附加值、高利税及潜在的巨大的资源财富,这必将是各企业盲目追逐的的焦点,也将成为地方保护主义极力推崇之事,这又使得名牌的确定必须由独立的、公正的第三方从事,使名牌的界定在公正、实事求是的氛围下既体现产品的高质量、高科技,又体现消费者的高信赖、高市场购买率。同时必须注意名牌评比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统一化,不能各自为政,随意制定评选标准,逐步实现名牌评比的标准化,建立健全一整套名牌评比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及企业标准等,并确定不同等级的名牌的标识。这将避免我国目前名牌“混战”,各持一辞之窘境,有力于公平竞争,合理发展。
  (二)名牌的培育有其悠悠历史,具有长期投入性。纵观国内外,世界名牌的创立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上百年,它需要一代、二代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共同培育。因为名牌所树立起来的产品牌子,企业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从知道、了解、认识、形成形象力、培养起好感、信任感,赢得购买力,这需要复杂而艰辛的历程,既有生产者多年含辛茹苦不懈地提高质量,改进生产的努力,又有消费心理需求的转变。所以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可能企盼一夜间造出几个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它需要历史的千锤百炼。同时名牌具有长期投入性。任何一个名牌的发展即是一部技术创新的历史,它都是在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技含量的投入必须以企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针对我国目前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良,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的情况下,发展名牌更加步履维艰,这就要求各级党政领导不计名利,不短视,团结协作,将发展名牌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而非救急之举。
  (三)名牌不能搞一哄而起,它是创造工作,而非宣传工作。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多少,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争创名牌,是每个企业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名牌有其赖以产生的技术基础和体制环境,不能搞一哄而起。这也正如我们所知,现实中所谓的名牌、世界名牌寥若晨星,可以设想,如果每个企业都可以发展名牌,都可以拥有名牌,那么名牌也就不诱人了,也就失去了诱人的名牌效应。所以名牌是市场长期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一项长期努力的创造性工作,而非以扩大知名度,偏向舆论传播的宣传工作。名牌的创造性即体现在以企业实力做后盾,以长期的科技投入为保证以产品质量为先导的生产创造活动,在创造产品的高附加值的同时,借助名牌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所以“家喻户晓”并不一定是名牌。
  (四)名牌不应仅局限于最终消费品上。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二者共同构成了生产的内涵,缺一不可。当实施名牌战略时,把名牌产品仅定位于最终消费品上,这显然不对。没有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即无从谈起消费资料的持续生产;同样没有名牌的生产资料,何从谈起名牌的消费品?生产决定消费,名牌战略应定位在整个生产过程,既可以是名牌的生产资料,也可以是消费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不能因为最终消费品贴近生活,涉及我们日常生活,而片面视之,而应把名牌战略贯穿于每一个生产过程。

  (五)名牌不能盲目追求高产业关联度,而是适度关联度。关联度高的产业具有双向波及效果,不但对前联产业有影响,而且影响后联产业;不但自身附加价值高,且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上的行业共同发展。名牌产品在其最初的研制、开发时与产业关联度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当名牌发展到规模经济时,为了保名牌、开创新名牌。进而创名牌企业、名牌产业、名牌地区等,对名牌产业的前联、后联产业做纵深研究,以开发名牌系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产业的高关联度在一定程度为系列名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并不能盲目追求高产业关联度,而要根据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科技基础,市场的需要与生产的可能建立适度关联性的系列名牌,不能因某一种产品而失去名牌的信誉。这将成为今后很长时期内实施名牌战略所必须严格恪守的一条准则。
  综上可见,名牌战略可以作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完善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但它不会立杆见影,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其所产生的变革也是渐进性、连续性的,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
社科纵横   袁杰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