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广告销售 >> 培训教材 >> 正文
十万瓶柠檬送给了谁?           ★★★ 【字体:
十万瓶柠檬送给了谁?

作者:尚阳、李…     人气:31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2001年国庆前夕笔者有幸参加了某国内著名饮料公司杭州市场的“国庆、中秋10万瓶柠檬大赠送活动”,对于这类促销活动加深了感性认识,发现了问题、引起了深思。
  当我们在走访市场时,经常会看到促销活动的场面火火爆,“人气”很旺,甚至有些顾客为“买”到促销产品都会出现拳脚相向。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难道这种“人气”很旺的促销场面果真很有效吗?让我们看看这类促销活动的问题出在哪里?
  一、活动的对象不清:
  笔者觉得这次活动目的性不强或不明确,不能有效地针对消费者进行促销,时效性差,对促销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借国庆和中秋的机会搞一次大型的促销活动拉动一下柠檬的销售、培养一批消费者,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促销对象没搞清、促销方法不得当,结果却与目的大相径庭。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搞得啼笑皆非。
  二、活动的针对性不明:
  活动设计的兑奖方法是:凭任何2张某公司产品的标签,每人就可以换330ml柠檬一瓶。根统计,中小学生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老年人约占40%,中年人超过50%。每天早晨开始时,都要排起大队,场面十分壮观。
  由于活动不在休息日,因此从人群特征来看,中、老年人中职业收集者(收购废品的)占了相当的比例。在所有兑换出去的产品中,中老年人重复兑换的人数相当多,虽然规定每人只限2瓶,但仍有很多人想尽各种办法重复兑换。现场的促销人员如果对规定执行得认真一些,就会引起争吵甚至更加激烈的场面,最后每个点的促销人员不得不放弃“原则”而导致促销的变形。但问题在于这些促销人员吗?
  一、促销的效果:
  本次活动的结果是60%的产品流入不到30%人的手里,如果有心检查的话,我们会发现收回来的商标上,大部分肮脏不堪。在促销人员拒收这类标签后,他们用水洗了后又拿来,难道这些会是从家里的瓶子上揭下来的吗?27日下午,我们一开始就排了20多个收废品的,由于我们限制的较紧,最后,他们成群结队地往另一个促销点去兑换了。
  如果说用2个标签换瓶柠檬对每个消费者还有可能的话,那么同类促销的方法如以30张产品商标 换一件T衫,50张商标换一把阳伞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一般消费者家里谁会留那么多的瓶子,但可以预计仍会有相当数量的促销品被兑换。它们将会流向何方?
  二、柠檬的销售被拉动了吗:
  从回收的标签来看,大概75%是纯净水标,15%是奶标,非常系列的标签不到5%,其他产品占了大约5%。我们怎样拉动柠檬?
  再闭眼想一想,废品收购站里瓶子都被剥光了,我们帮了收废品的忙还要给他们高额的回报。甚至连有些可口可乐瓶和农夫山泉的标签,都没能逃过。
  三、谁是这次活动赢家:
  厂家-- 商家--店家--消费者。 谁在这次活动中受了益?
  厂家:这次活动是一次馈赠活动,娃哈哈没有直接收益;
  商家:由于是赠送活动,产品全部从厂里调出,经销商们并没有从中受益;店家:我留意了一下从店里购买产品再来兑换的比例不到10%,询问其它点的人员,甚至估计不到1%,因此这轮促销并没有对商场的销售产生实质的影响;
  消费者:如果按产品的流向来看,保守估计有60%的产品被不是真正的消费者拿走,剩余的40%里有多少是我们要培养的消费者呢?
  真正的赢家:收垃圾的人!但他们是产品真正的消费者吗?

  四、我们要引导怎样的潮流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现在都在争夺年轻的一代,试想在学校里,三好学生、富家子弟经常喝的饮料会不会成为一种潮流、会不会引导一种消费呢。
  但天天手里拿得是非常柠檬,而他们的父母如果是拣垃圾的,将会引导这种产品的消费往哪个方向发展?他们是不是真正的消费者?他们是不是潜在的消费阶层?我们要给自己的产品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再想想看如果有一天街上打柠檬伞、穿柠檬衫的人里,有60%是社会闲散人员时,又会引导怎样的潮流?如果要做福利事业,我们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更有针对性好了。
  五、促销的效果要有评估
  有人说:促销确实是一剂良药,解决了很多营销与传播上的难题。但“是药三分毒 ”,当我们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利用这剂“良药”时,很容易使企业、品牌、销售经理乃至销售商陷入促销的陷阱。
作者: 尚阳、李临春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