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经济服务化已经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的普遍经济特征并进一步向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扩散。我国目前整体上尚处于工业化阶段,但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从工业生产中心向现代服务中心的转变已经开始出现。对经济服务化的研究应引起重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1)揭示经济服务化的确切含义与基本表现,认为经济服务化是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主要表现为服务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以及服务活动在非服务产业内部的广泛渗透,服务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类型;(2)分析经济服务化与工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认为经济服务化以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又促进工业化的深化,两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3)分析经济服务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认为服务信息化是经济服务化的核心与质量特征。 引言 早在三、四十年代,经济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重心渐次从农业向工业并进而向服务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性,十八世纪起于英国、二十世纪席卷全球的工业化浪潮,标志了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那么,在先进国家工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从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Bell)出版《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一书,认为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其首要的特征便是经济上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serviceeconomy)的转变,其标志是美国服务业的劳动力与GNP比重(1969年分别达到60.4%与61.1%)已经超过工业与农业之和(Bell,1973)。同一时期,未来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也相继提出类似概念与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以后,正在迈向以服务经济或信息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 贝尔等人的理论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而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则为其提供有力的验证:根据世界银行对各国GDP构成的统计,1970年已有11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份额超过50%,到了1991年,几乎所有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份额都已超过60%,并有55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超过50%。可见,经济服务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经济特征并进一步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但服务产值与服务就业的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其中的中心城市,经济活动中心从以工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的趋向也已开始出现。从长远看,这种趋向必将进一步扩散。因此,对经济服务化的研究应引起重视。 经济服务化的含义与基本表现 一般认为,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因此,西方学者称经济服务化为第三产业化(tertiarization),我国学者也认为:“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济服务化”(杨治,1985)。这种解释无疑抓住了服务化的最基本与最明显的数量特征,但尚未揭示经济服务化的完整内容。 笔者认为,经济服务化即贝尔所说的“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是服务性经济活动的成长并成为经济活动主导方式的发展过程及其引发的经济社会后果,人类经济活动可分为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性活动与创造服务产品(无形产品)的服务活动,在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生产活动一直是经济活动的主导类型,而服务化则是工业化成熟阶段以后人类经济活动中心从生产活动向服务活动的转移。 经济服务化的基本表现是: (1)产业结构服务化 经济服务化首先表现为服务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从而引致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服务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超过工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这种过程可称为产业结构的服务化。 根据世界银行对各国GDP构成的统计,1970年已有11个高收入国家与地区的第三产业份额超过50%;到了1991年,几乎所有高收入国家与地区的第三产业份额均已超过60%。从就业构成看,日本、英国、法国、瑞士、加拿大、丹麦等国的第三产业份额在1975年或更早的时候就已超过50%。英国1983年就业人口中,服务业占642%。可见,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已普遍成为第一位的经济部门。在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91年世界银行列入统计的22个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中,有8个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50%,有5个接近50%;33个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中也有17个服务业比重超过50%。他们主要包括工业化历史较长的欧洲及当今工业化进展迅速的南美与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也包括一些石油出产国。可见,经济服务化的潮流已开始向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扩散。 (2)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 进一步的考察,经济服务化还表现为工业、建筑业、农业等生产型产业(非服务性产业)内部服务性活动的发展与重要性增加,从而改变了这些产业的单纯生产特点,形成生产—服务型体系,可称为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反映服务活动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这种趋向在工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1980年,美国工业增加值中的75%以上是由工业内部的服务性活动所创造(Britton,1990);1983年英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中287%是行政、技术与办公人员(Marshall,1985);在加拿大与瑞士,主要工业部门就业的26—36%是从事服务性活动,某些部门如化工及炼油中,服务性就业比重更是高达50%以上(Coffey&bally,1990)。 对生产型产业内部的服务活动发展及由此引致的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现象,尚未引起广泛重视。实际上,工业内部服务活动(如R&D、市场研究、广告等)的发展正是工业化高级阶段技术进步引致的工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向,值得注意与研究。 (3)服务型经济的形成 经济服务化发展的结果,形成以服务活动为主导经济活动类型的服务型经济(serviceeconomy)。贝尔揭示了后工业社会的服务型经济与工业社会的产品型经济的区别:(1)产品型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制造和加工产品的部门,服务型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2)产品型经济的主要产品是大规模的商品,服务型经济的主要产品是大规模的服务;(3)在产品型经济中,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从事商品的制造和加工的经济部门;在服务型经济中,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服务部门;(4)产品型经济的大部分产值是由商品生产部门创造的,服务型经济的大部分产值由服务性行业创造(Bell,1973)。 上述四个方面,主要揭示了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更全面地认识,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具有主导性的广泛的经济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1)经济与就业增长的源泉与动力。一些学者认为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enginesofGrowth)(Riddle,1986);(2)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级化及生产组织方式变化,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并引致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3)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从而引致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经济服务化与工业发展 关于经济服务化的一个疑问是:服务化是否意味着服务业与工业的此长彼消、是否意味着工业的衰退与消亡?特别是在我国,由于整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仍是GNP与就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面对国际上的经济服务化趋向,在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上出现一些困惑。 从国际上经济服务化的发展现实看,确实出现服务业与工业在就业与GNP份额上的比重变位,甚至出现工业劳动者向服务业的绝对转移。然而,正如工业化不仅没有造成农业的消亡,而是以全新的技术与组织方式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发展一样,服务化也并未导致工业的消亡。现实中服务与生产的关系的发展特点是:相互依赖的强化而非此消彼长。 3.1 工业化是服务化的基础 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工业化的发展既创造了服务化的物质前提,又创造了服务化的需求与发展动力。服务化首先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出现有其内在的依据。 (1)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并引致收入水平提高,从而使人们在物质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改变消费结构、增加服务需求。首先是从特质需求到服务需求的转变,而且即使是对物质的需求,也赋予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其次对服务的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从基本服务向发展性服务转变,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促进服务经济发展与服务活动高级化的重要原因。 (2)工业生产也是服务活动的重要消费者。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信息革命与经济国际化浪潮,使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技术环境、需求环境与竞争环境,增加服务含量成为企业生存的条件与制胜的法宝。西方国家将服务活动分为消费服务(comsumerservices)与生产服务(producerservices),后者发展更快,其主要原因就是工业的需求。 (3)工业的发展还会引致新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对服务经济的结构产生影响。例如,一方面,引致“自我服务”(selfservicing)的发展,从而替代部分传统服务业,如家用洗衣机替代洗衣服务业、小汽车替代公共交通服务、景碟机替代电影院等;另一方面,又引致维修、软件、音像制品及租赁等中间性服务的发展。 3.2 服务化促进工业化的深化与工业的新发展 经济服务化并未引致工业的衰退或消亡,工业仍是当今发达国家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服务化在工业的新发展中起着积极与重要的作用: (1)服务化为工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例如,研究、开发等活动推动了工业创新,金融、信息、管理咨询等成为工业的重要资源,营销、广告、售后服务等促进工业产品的市场实现。更进一步地,西方学者认为,在信息社会,信息服务已成为工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制造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2)服务化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服务业发展引致工业新投资(如信息服务之于信息设备制造),从而引致新工业部门的出现与发展;服务化增加了工业产品的服务、知识与信息含量,从而促进工业产品结构的高附加价值化。 (3)服务化引致工业组织方式的变化:工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发展使工业从传统的单纯生产型体系向生产服务综合型体系转化,从而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灵活与多样化的消费市场以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 经济服务化与信息化 服务化与信息化是相伴而行的发展过程。信息化主要着眼于经济活动的技术基础与战略资源的变化,服务化则主要着眼于经济活动类型与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的经济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化,即信息产业的发展并成为主导性的经济产业;二是产业信息化,即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在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活动方式。这两方面在服务化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4.1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在经济服务化与信息产业化中的重要意义 信息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业、传播业、电子通讯业、信息咨询业等的迅猛发展,是当代产业发展与结构变化的一大特征,从经济服务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来理解,信息服务的发展具有双重重要性:(1)信息服务的发展是经济服务化的核心与主力。对此奈斯比特早有揭示:“对所谓的服务性职业仔细观察后,发现了不同的情况。压倒多数的服务业工作者实际上是从事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自1950年以来,所谓的服务部门在减去信息或知识工作者以后,一直保持了百分之十一或百分之十二的相当稳定的比率。……真正的增长是在信息职业。1950年,我们中只有约百分之十七的人从事信息工作,现在我们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同信息打交道,如程序设计员、教师、职员、秘书、会计、股票经济人、经理、保险业者、政府官员、律师、银行家、技术员。而且还有很多劳动者在制造业公司中担任信息工作”(奈斯比特,1982)。(2)信息服务业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与主力。广义地理解,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传播、加工、利用等有关的产业部门的总称,按其产品的特性,大体上可区分为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设备制造及信息服务三大类。信息服务不仅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而且更进一步地,所有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的利用,最终都必须通过信息服务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可以认为信息服务是信息产业的核心。 4.2 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在服务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及传统服务活动的信息化 经济服务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信息服务的发展与核心地位,还体现在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在服务领域的广泛渗透,从而引致其他服务活动信息含量的提高。例如,金融业、新闻业、出版业、图书情报业等都是历史悠久的服务产业,但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引入,使其服务内容、方式、效率、质量、广范性等都发生质的飞跃,从而赋予其新的发展活力,使它们摆脱了传统产业的框架。许多研究者往往将这些产业列入新兴产业之林,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它们确实已经成为信息化了的新型服务业。 结论与启示 5.1 经济服务化是服务性经济活动的成长并成为主导经济活动方式的过程及其经社会结果。这一过程既包括服务活动的规模扩张及其引致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包括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服务活动结构的高级化,还包括服务活动社会经济功能的变化。因此,经济服务化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对之应有全面的认识。从我国的发展现实看,有两方面尤其值得注意:(1)服务化不仅包括专门性的服务产业的发展,也包括生产产业(非服务产业)内部的服务活动发展,后者对于生产企业强化发展机制与扩大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2)服务化不仅是数量过程(规模扩张),更是质量过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服务结构高级化),在发展中应数量与质量并重,以质量促数量,避免单纯追求简单的数量扩张。 5.2 经济服务化与工业发展具有辩证的关系。因此,一方面,应注意经济服务化以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反对不顾发展阶段、盲目追求与照搬发达国家的服务性经济结构、避免泡沫经济;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经济服务化的客观必然性,当前特别要重视服务经济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反对将两者的关系相对立,应积极发展服务经济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与深化。 5.3 经济服务化是国际上已经出现的发展现实,并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8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较快、比重有较大上升,但增长速度不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较低(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全国平均为27.9%,最高的广东也只有33.8%;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全国平均为19.7%,最高的广东也只有22.2%),而且服务层次不高,仍以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部门为主,因此在整体上尚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但近年来沿海地区特别是其中的中心城市,服务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开始出现从工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的转变(如广州市区,第三产业就业人中已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这种趋向将继续发展与扩散。从长远发展看,中国经济也必将走向经济服务化,应认清趋势、把握过程,重视服务活动发展,加强对经济服务化的研究。 人文地理<1997.04> 李立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