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式,阐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其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重在培养和提高企业家的素质,重新确定企业家的价值,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和方式重在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企业的素质,尤其是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以知识资源为前提,以知识创新能力为关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因此,一个企业是否拥有数量足够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企业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动力。结合我国实际,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应分三个层次来实施。 (一)企业家层次开发战略。 1.确定企业家的价值,增强企业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地肯定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加大宣传力度,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要明确我国企业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在素质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这样才能增强我国企业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使企业家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并自觉地寻求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式。 2.重视培养和造就企业家。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在培养和造就企业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我国高等院校引入MBA学位制,开设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活动。这些都对提高我国企业家素质起了很大作用。但实际上,企业作为企业家赖以生存的载体,在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方面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把培养和造就企业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来抓,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套完善可行的计划来培养和造就知识型的企业家。 3.建立企业家市场。通过市场竞争,使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通过建立充分竞争的企业家市场,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家的才能和素质,将企业家的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同其能力素质挂钩,并最终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此增强企业家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和压力,从而使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 4.建立有效的企业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其关键在于要将企业家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结合起来。目前,应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企业家同一般员工的报酬差距,真正做到按贡献分配;二是在企业家的报酬方式上要更加注意企业家的长期行为,即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在约束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企业家的考核制度,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和国家监督机制。 (二)中层管理者及核心骨干层次的开发战略。 1.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功由才成,业由才扩”。人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兴旺之本,发达之源。知识经济的核心说到底是人才问题,我国企业不能长期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人才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重视不够。这种对人才价值的忽视,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也使企业职工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机制和动力。 2.努力做好人才的开发与培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首要的是迎接人才开发的挑战。教育是一切产业之母,是知识经济之母,也是人才开发之母。没有良好的教育,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当前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出现了可喜现象,表现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围墙已逐渐拆开,逐步走向相互合作。它们是驾驭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传统思维定势还没有彻底打破,特别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广实施面临诸多困难,人才还没有真正与市场直接接轨。我们要锐意改革,确立全新人才评价标准,积极引进和培养全能型人才,不但要求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要求有灵活的应变头脑、强烈的经营意识及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为此,企业要担负起培养的重任,视教育为创造知识价值的过程而不是消费过程。使员工的知识技能不断地得以更新,使员工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 3.抓住人才配置这一重要环节。“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做好配置工作。重塑人才就业机制,逐步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一改旧体制下“一个萝卜,一个坑”,人人都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人才分配观。为此,应作出如下措施:①尽力扩大和提高企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知识型人才在企业的比例。②人才配置应从数量调整方式向价格调整方式转变,以提高人才的活劳动产出效能。③政府对人才的配置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④建立人才市场公平、规范的就业竞争机制。⑤注意人才的合理搭配,尤其要注意对企业抢占市场和技术制高点的人才的搭配。 (三)工人层次的开发战略。 1.更新工人观念,使其观念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的党的领导机关和培训机关要特别重视对职工的思想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使工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职工素质在全国同行业以及世界同行业的名次和差距,机遇和挑战,从而使企业职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坚定的信念。 2.重视职工的培训。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企业在职工培训上应结合企业的现实及发展需要,既要重视对企业现有技术要求熟练工人的培训,更要重视对职工创新精神的培训,使职工的产品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同时,企业要有战略眼光,要加强对职工进行高新技术生产力系统方面的教育,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增强职工的革新观念和创新意识,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持。 3.牢固树立责权利观念,把职工利益同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赠送或购买企业股份的方式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职工树立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从而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把产品质量、技术革新、原材料节约、合理化建议同职工的工资、奖金结合起来,把按劳分配转变为按知识分配,加大对知识价值的奖励力度,引导职工不断地提高知识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式 1.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型联合培养体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企业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革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这些高层次人才必须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来培养。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同企业携手,已经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但这一活动仅仅拉开了序幕,应该看到还有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转变观念或者观念已转变但还处在犹豫和观望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实践证明,只有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为企业的发展不断输送企业实际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克服学生的高分低能和就业难等问题;同时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企业的知识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尽快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2.请国外专家来企业进行系统讲学。在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构建了一整套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并用这种机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日本只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强国,得益于学习美国的管理经验,其中就有请美国专家来日讲学。我国也曾向国外派出了许多参观团,但收效甚微,从比较利益观点来看,我国企业要加快对现有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不妨请国外专家来企业系统地传授经验,这比企业派出一批批考察团要更为合算。 3.改革职工大学的教学方式,建立面向基层职工进行技术创新教育的全新体系。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的职工大学、夜校仅仅变成了自学考试辅导站,许多职工在这里学的知识与企业发展无关。此种办学方式又造成了新一轮乱办学的混乱局面,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为此必须转变职工大学、夜校的办学方向,建立面向本企业职工和本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培训机制,尤其要加强对职工进行产品、技术和作业方式创新方面的教育,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提高和完善职工的技能水平。 当代经济科学-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何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