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大型零售业经营状况不佳,效益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本文从六个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大型零售业作为商业零售行业的脊梁,在商品流通中举足轻重,有人很形象地称之为“老虎”。对国家来说,繁荣市场、平抑物价、提供大量的财政收入,他们是“镇山之虎”;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良好的形象,至诚的服务,他们是“可爱之虎”;而对于中小竞争者来说,实力雄厚,攻势凌厉的大型零售业,则是“凶猛之虎”。然而,去年以来,一些大型零售业销售不畅,资产负债率偏高,利润下滑,形势相当严峻。 国家统计局的监测资料显示,1996年1—8月份,全国207家大型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净额514. 2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2. 4%。其中有112家出现负增长,占54. 1%。 由于大多数新建或扩建的大型商场主要靠银行贷款,还本付息负担过重,在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还不清贷款本息,投资难以收回,负担越来越重,有人形象地称之在为银行“打工”。1996年1—8月份全国207家大型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 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 4%。 “老虎”经营状况不佳,效益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 一是总量缺乏调控。自1993年以来,大型零售业成为继房地产之后的又一投资热点。据统计,到1995年底,年营业额超过1. 2亿元的大型商场,广州已有12家,武汉20余家,北京则有40多家。1993—1995年,大型零售业以30%的年速度递增,超过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十多个百分点。造成现在一边是部分商场关门停业或改行,一边又是新的更大型商场纷纷剪彩开业或即将开业。据悉,北京市在本世纪末将发展到178家大型商场,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速度。 二是结构严重失衡。一些城市缺乏科学布局,商业网点过于集中,使得相互竞争激烈,单位效益下降。郑州二七纪念塔周围有近10家大百货商店在争斗,上海南京路商场林立,挤得人喘不过气来。最近,南京市商业学会受市政府委托,对繁华闹市区新街口的商业网点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在四环路以内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商业网点530家。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26家,总营业面积达49. 3万平方米。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新街口地区开发建设的热潮,新百商店改扩建二期工程的8层裙楼刚封顶,中央商场二期营业大楼紧追着竣工,新鼎太百百货大楼已筹备开业,天安商厦正忙着招商。 三是竞销手段滞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当一部分厂家都采取低价竞销的方法,努力保持或扩大市场份额。事实上,低价竞销是一种低级的竞争方式,完全是一种短期行为。因为市场购买力就这么大,大幅的降价只能造成购买力的提前转移,同时一方面造成众多商场在保本或亏本的边缘上经营,无法生存和发展;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错觉,以为降价前商场利润过高,进而影响到正常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四是商品定位偏高。一些大型零售业没有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形成自身特色上做文章。而是一味地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结果虽然满足了一些高收入者的奢侈需求,却使占80%或者更多的工薪阶层受到极大冷遇。以富豪贵族云集的巴黎而言,其高档百货店也大都面临困境,营业面积逐步萎缩。我国的人均收入仅为法国的十分之一,而豪华商场却毫不逊色,且大有扩展之势。 五是市场份额分流。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其结果是市中心客流量减少,购买力分流。郊区、农村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又夺走了部分农民进城购买力。更为严峻的是,近几年市场上诞生了一批便民连锁店、超市和仓储式商场,这些商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卖商品价格较低,如食品价格普遍低5%—30%左右,使得大型商场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很多。 六是外企抢滩占位。据世界银行预测,2002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生产总值将达9兆8千亿美元,超过美国、日本,为世界首位,人均生产总值亦将达7000美元。据此,专家们推测,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中国是一个最广阔的市场。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的海外零售商因此纷纷越洋而来。据资料统计,迄今为止,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已达14家,而经地方批准成立的则多达上百家,这些客商主要是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其中尤以日本来势最猛。以商品零售和批发为主业的日本著名的八佰伴国际集团,截止去年底,已在深圳、上海、无锡、苏州和北京合资建立了20家企业,拥有近2700多人,总投资额达到5亿美元。为了进一步立足亚州,拓展中国市场,八佰伴已于1996年7月1日将集团总部正式由香港迁到了上海浦东。 “老虎”病了就应迅速医治调理。当前应对症下药,紧紧围绕“两个转变”,尽快走出一条适合大型零售企业发展的道路,使“老虎走出效益低谷,重新焕发生机。 价格与市场 顾宝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