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进销差价是零售商店补偿流通费用和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本文在分析商品流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企业期末库存商品应留进销差价的计算公式 零售商店是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流转的最终环节。它一般从批发企业或生产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商品,再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给城乡居民用于个人消费或销售给企业事业单位用于集体消费,并从中获取利润。零售商店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进行商品流转核算。售价大于进价的差额称为销售毛利,反之则为销售毛损。 商品进销差价是零售商店补偿流通费用和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按理说,商店销出商品,应随即计算和结转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以正确反映企业库存商品资金、商品销售成本和商品销售毛利的真实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为简化日常核算手续,商品购进按售价记入“库存商品”帐户;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记入“商品进销差价”帐户(我国实行新的增值税制后,此差额就其构成来看,包含二块:一是不含增值税的进销差价,二是增值税金。因此,为了清晰地反映增值税金,可以在“商品进销差价”这个一级帐户中,设置“进销差价”(不含增值税金)和“销项税额”二个明细帐户;而商品销售后又是按售价结转商品销售成本,仅在月度终了采用差价率法分摊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多渠道进货。由于商品价格相差悬殊,各种商品的差价率各有高低,加上不同差价率的商品库存和销售比重不尽相同,按上述方法计算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很容易出现偏高或偏低现象,它将影响企业销售利润和库存商品价值的正确性。 从理论上来讲,零售商店在报告期末,应通过商品盘点,根据每一种商品的盘存数量,分别乘以零售单价和原购进单价或最后进价,计算出期末库存商品的售价金额和进价金额。再用期末库存商品的售价金额减去其进价金额,就是企业期末库存商品应该保留的进销差价。实际差价计算法不受库存商品进销差价和存销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准确,但要逐一品种盘点、计价,工作量太大,企业一般在年终决算前对商品进销差价核实调整时使用。平时审计人员若采用这种方法来检查企业期末库存商品应留进销差价,也将带来不便。笔者认为,零售商店商品进销差价是由已销商品差价和库存商品进销差价两个部分组成,只有当商品销售实现时,其进销差价才能实现。因此,零售商店过去多调或少调的差价,最终都会在检查期末的“库存商品”明细帐的结存栏中反映出来。因此,审计人员只要把期末库存商品应留进销差价正确计算出来,然后再与企业“商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进行比较:如果期末库存商品应留进销差价大于帐面的进销差价,表明企业过去已多调差价,少转已销商品成本,虚增了企业销售利润,反之则为企业隐瞒了销售利润。零售企业期末库存商品应留进销差价,可通过下列公式求得: 期末库存商品应留进销差价=期末库存商品售价成本金额×(1—检查期最后一个月份库存商品进价成本 / 检查期最后一个月份全部库存商品售价成本) 江西审计与财务 章泰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