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报刊零售业务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多样化的经营手段赢得了市场的认同,邮发报刊的市场占有正在由订阅向零售转移。面对这种形势,报刊发行在市场经济中必须订阅零售并重,以稳步地发展订阅、超常规地发展零售来迎接市场的挑战,争取报刊发行业务新一轮的增长 报刊发行是邮政专业的一项传统业务,多年来邮发报刊经营一直以订阅和零售两种基本方式面对读者。“订阅为主,零售为辅”的业务管理模式,长期束缚着邮政报刊发行的工作思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报刊订阅中靠指标计划、行政命令征订报刊的手段和方式所带来的发行效应正逐渐减弱,“邮发合一”的经营体制已受到自办发行和多渠道发行的冲击,报刊社在交邮政发行之外,另立发行系统的做法动摇了邮政报刊发行的主渠道地位。这些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并将不可扭转地愈演愈烈,对此,邮政报刊发行应立足于市场求发展,采取积极的措施、灵活的策略,及时调整经营手段,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一年一度的报刊大收订是报刊发行业务的重头戏,每年从8月份开始,从邮电部到各省市区,再到各地市县邮电局,从中央级大小报刊社到地市级各类报刊出版单位,都想抓住年末的黄金季节,大打收订之战,层层搞宣传动员,级级下指标计划,力争为来年发行量打好基础。这种一次性缴费收订、分阶段要数的作法,在计划经济时期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它已经在邮局、报刊社和读者之间造成了诸多的矛盾,使收订难度越来越大。1998年邮发报刊大收订全国报刊流转额增幅不到6%,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速,不足以形成发行业务的增长点。可以说,轰轰烈烈的报刊收订的作法,迟早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遭淘汰。 而报刊零售业务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多样化的经营手段赢得了市场的认同,邮发报刊的市场占有正在由订阅向零售转移。以湖北省的报刊发行为例,1996年、1997年两年的零售报刊流转额都是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了订阅的增幅。面对这种形势,报刊发行在市场经济中必须订阅零售并重,以稳步地发展订阅、超常规地发展零售来迎接市场的挑战,争取报刊发行业务新一轮的增长。 一、准确定位,将零售业务植于商品经济环境之中 过去所说的报刊零售,仅仅是指邮政部门对交邮政发行的报刊在邮发合同中的一种承诺形式,是订阅方式的一种延伸。在这种概念下,邮政部门营业窗口上柜的基本上是邮发报刊,品种单调,销售数量以订阅量的多少来确定零售的要数,还严格规定了它的过期转滞、积压存损原则,销售方式是坐等读者上门或者预约零售,不去培育和开发市场,不考虑它的经营效益。这种定位成为了报刊零售业务拓展的桎梏。 在商品经济时代,报刊零售的概念有了一个根本的转变。首先,它是邮政专业的一项业务,它不再被动地接受邮发报刊的销售,建立了专门的营销体系;其次,它能将自己的商品(不局限于邮发报刊)进行市场炒作,为报刊寻找市场,在市场中扩大经营范围;再次,它具有了商业企业营销的特点,讲求自己的销售方式,注重所经营商品的特性,寻求市场中适销对路的经营品种,为企业创造效益。在这种全新的定位中,我们认为,报刊零售在坚持“邮发合一”的原则下,应提倡“以邮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零售业务要主动跳出邮发品种的框框,取消邮政零售不得经营自办发行的报刊的限制,充分利用邮政网络优势,利用国有的雄厚实力,在图书、音像制品、不定期出版物等经营品种上,以抢占市场的经营策略,开展市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业务,才能找到增长点。 二、灵活经营手段,创造出规模经营的效应 客观地说,在报刊的零售经营中,邮发报刊的经营方式、传递速度以及服务质量与自办发行报刊和个体报贩速度快捷、机动灵活、就地批发、分送摊点、直接与读者见面的方式相比,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难免一些报刊社以邮政速度慢、质量低、发行量没有达到理想份数为由,公开违反邮发合同规定,另辟发行渠道。我们不赞成这样一种做法,但不得不在邮政发行的管理方式、经营原则、运行手段等方面,向自身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湖北省在1997年改变了零售经营中传统的业务管理模式,将报刊零售经营单位推向市场,在经营管理上,为零售单位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大胆尝试了集团式管理、统一联动、连锁经营的方法。在经营手段上,加大批销报刊的力度;在上市时限上,采用直达运输方式;在营销策略上,大幅度浮动批销折扣,随行就市,以统一上市、统一要数结算、统一调度指挥的方式控制市场,变各自为阵的经营单位为联合的经营团队,规模明显增大,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就全国市场而言,创造出统一的集团化经营的氛围,是报刊业务发展之急需。为此,建议首先取消批销费率折扣上指令性的限制,只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由报刊发行单位根据市场状况,以盈利为原则,浮动批销折扣比例;其次,允许零售发货单位在邮发合同之外,另行签订零售销售合同,形成零售业务经营运行机制,如此这样,才能为零售业务生成灵活的经营手段创造条件。 中国邮政 曾铁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