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哈针纺织品批发公司的困难状况,及其原因在哪,最后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法。 中央前年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今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年。近几年来,批发企业困难重重,哈市纺织批发公司尤为严重。将该公司的问题摆出,分析原因,寻找出路,不但对该公司可吸取经验,而且对其他公司也有借鉴之用。 一、 哈针纺批发公司困难状况 哈针纺织品批发公司1952年以来原归省商业厅领导,是全国第二纺织批发的大企业。原二级站的经济区管,负责34个市县、76个三级站、1400万人口的针织品批发任务,年经营额10亿元,每年利润均在1000万元左右。1986年下放市商业委员会管理。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过程中,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其表现: 一是企业经营不断下滑。到1992年销售7000万元,到了最低点。 二是经济效益下降。到1992年亏损200万元,账面亏损和损失挂账3000多万元。 三是库存虚存,名为2300万元,实际都是返回顶账的陈旧、过期失效商品,根本无人问津。 四是人员过多。900多职工,而年龄较大,体弱多病者居多。 五是三角债重。银行贷款7000万元,欠省内外工厂货款3000万元,外县三级站欠公司5800万元。 集中起来就是:经营下滑,库存膨胀、人员臃肿、三角债、短期行为等五大病症。 二、 原因在哪 外因:就是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系上,必然出现的问题;加之商业服务中心,取消批发公司占有房屋,并屡屡增加租金,使针纺批发公司处在无场地、无窗口、无资金经营困境。 内因:一是认识迟,行动慢。当全国产地一级批发站已出现经营亏损状况时,公司反而盲目地认为我们是销区,卖钱不少,仍盈利时,还沾沾自喜,直到以商店直接从工厂、从外地进货,三级站已解体时,才感到问题严重。 二是多年的供给制影响,只求奉献,不知所取,以致无场地、无窗口、无资本,不能自主经营。对商业服务中心没有实行合同制,以致任其随意涨价。 三是只从纺织批发上研究,跳不出本行业圈圈。当市工商部门向公司联系利用现有场地要搞水果蔬菜市场时,反而认为是不务“正业”;而当转醒要想办时,却已失掉机遇,时不再来。 三、 出路在哪? (一) 必须理解党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系,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应从多方面、多种形式,寻找出路。公司只有思想再次解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才能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二) 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公司一方面向银行抵押资产贷款7000万元,企业已无自主能力支配资产;另一方面又是资不抵债,债主讨债盈门。在这样情况下,公司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法院的支持下,毅然决然走破产之路。虽然由此要当几十年的大企业断送在我们手里的“罪人”,但只有破产才是唯一脱困的出路。那种从纺织批发而寻求发展,显然是失败的;那种走死一块活一块的做法,死的“死”不了,“活”的也活不成,不是治本之法,都是短期行为。公司走过了许多曲曲弯弯的路程,最终才得到根治之法。 企业破产之后,至少在三个大的方面有了好处:1.取得资产的自主权,再不受人左右;2.离退休职工生活有了保障,无后顾之忧;在职职工可以在自己的企业里,新的天地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大有用武之地了;3.消除了三角债的困挠,安心务实于企业,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在新的市场可以发挥作用。 (三) 建立自己的基本建设基地,筹建经营大楼。公司筹建大楼得到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市商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一年半的时间,7400M2的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由于缺少资金中途曾停工,因之,不得不提前将一层和二、三层一部分租给汉斯酒吧,年租金为60万元;五、六、七层核价820万元作为一次性养老资产同243名离退休职工交给了社保局。剩余的800M2作为经营大厅和办公室。由于大楼的建成使企业的土地没有被分割,保证了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事实说明,只有实体,才有出路。大楼的建成所产生的资产效益是显著的。 (四) 抓住机遇,不能再失去机遇。当市里规范露天市场要退路进厅,省展览馆装饰材料要退出经营时,他们抓住机遇,迅速接过和启动装饰材料市场。通过初建时给予业户优惠政策,从而使市场扩大、完善、逐步兴旺发达起来。现营业占地2万多M2,有300多个经营业户,日成交额高达50~100万元之间。每年个体业户和主办单位共交税金和工商管理费达400万元。公司年收租金500多万元(没减费用)。如今的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市区内品种齐全、交通便利、价格较廉、买卖兴隆的装饰材料集散地,辐射哈市周边地市县及直接消费者,批发与零售各半。同时带动了附近区域一些行业的发展,形成了连片的区域性大市场,使一些不甚景气的企业兴旺起来。如陶瓷库过去年收入50万元,现增到260万元,还带动了与之相关的餐饮、运输、服务、装修等多种行业的兴起,使社会上的2000多下岗人员得到了再就业的机会,为区街经济的发展和市区大市场的繁荣都作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新企业完全脱离了原企业属性,因之,更名为中海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五) 谋事在人,在班子,班子在班长。企业的全部工作的关键在于人才问题。公司的党政工领导班子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互相配合,经过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终于使新企业用二年的时间走出了困境。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周沛秀同志,从市供销中专毕业后,1962年分配到基层,从营业员起家,搞过业务、搞过政工和多年的公司领导工作,懂业务、懂管理、懂政治。她做过多年的班长,做到“出主义、用干部”,不越权、不搞“事必躬亲”,而且也不“空位”,“空位”就是失职。她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在破产与不破产上,要不要建立自己的基地上,要不要寻求新的行业上,这三件大事的正确决定,是成事之道。她注意学习、关心政治、树正气,加强了监督检查。在决策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科学决策。在群众中树立了反映灵敏,办事认真、工作严格、务实求实的作风,带出了一支作风正、纪律严明的队伍,推动各项工作的快节奏进行,使企业具有坚实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走向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针纺批发公司脱困的主要成果:还清了职工集资230万元,固定资产逐年增值,形成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资产负债率相平衡,结构优化,遵循“购物零风险”的经营新理念,使公司的效益进入佳境。几点建议针纺批发公司虽然走出国有企业脱困之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经验,但从发展上看还有不少不完善之处,要进一步改革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一) 装饰材料市场是新启动的,要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现代化。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和内部的市场机制,使其为社会、为业户、为税收、为公司和职工生活有可靠的源泉和保证。 (二) 企业的载体在于资产运营———保值增值。在这方面必须加深认识,工作到位。资本运营是对企业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谋划和优化配置。资本运营的目的是以本求利,使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保值和增值,实现资本扩张,这是市场经济中投资动力所在。要自觉地、坚定地建立资本运营的机制,明确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经营主体,落实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经营责任制,走产权关系法人化、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形式社会化之路。这符合马克思指出的资本的合乎目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值。 (三) 装饰材料市场需要重新建设,不能用板棚继续维持下去。公司确定对靠海城街一侧进行翻建改造,最终形成3万M2的装饰材料、装饰装修、餐饮、工商管理等配套多功能的、规范化的、符合防火标准的大市场,需要投资4500万元。这项资金主要以自筹、预收业户租金解决,如不足希政府部门垫支一段。 (四) 关于离退体职工移交后有关待遇落实问题。因为这些同志已连同破产分回的安置资产一并移交社保局,但社保局除了工资和医药费外,其他一概不承担。如对包烧费、离休职工的活动经费等。这三年公司为了社会稳定,从党和政府关心老干部的实际状况,尽管公司较困难,还垫付了包烧费和其它费用近30万元,由于原公司已破产,新公司不能再予以担负,请市政府统筹安排,减轻企业负担,并使老同志安度晚年。 商业经济研究 姜绍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