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面临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生存环境恶化促使人类猛醒,由此兴起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运动。对此,企业提出了绿色营销新概念。 本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环境保护与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环境问题,它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为此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等措施,其中大多涉及到营销活动,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环境质量下降的国际营销活动予以管理。在国际营销战略体系中也提出了绿色营销战略,这一营销观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面临的全球环境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求经济发展,并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成就,不重视环境保护,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主要表现在: 1.人口增长过量。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9.1亿,一个世纪后,人口增至16亿,增加了近1倍,其后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口增势依然不减,到1992年达到54.8亿。照此速度估算,到2000年,世界人口可达63亿,其中90%左右居住在不发达国家,而每一个人都要吃、穿、住、行,都要使用和消耗资源。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全球人口可达130亿,假如资源消耗量只按过去25年的2/3的发展速度计算,也将在70年内消耗如今4倍的资源。同时人类的教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也将大大下降,全球人口中将有1/2的成人是文盲;1/5的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1/6的人口没有足够的住房;每3人中就有一个人没有可靠的医疗保障。 2.水污染加剧,淡水资源短缺。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今世界水污染的严重及水资源的短缺相当惊人。地球比较容易开发的淡水资源只有地下水、湖泊淡水和河水等,约有4000万亿立方米,仅占地球总水量的3%。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淡水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以致许多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水荒,发生了淡水危机,我国也被列入世界12个贫水国之中。与此同时,水污染也在加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被排入江河湖海,加上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等许多原因,淡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人口不断膨胀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仍有增多的势头。 3.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森林正以平均每年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在地球上消失。世界耕地表土流失量约为每年230亿吨,全球1/3的陆地面积遭到沙漠化的威胁,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完全沙漠化。乱砍滥伐森林,毁坏生物栖息地以及滥捕乱猎使得大量的物种被灭绝,目前平均每天有5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到本世纪末,将有1/5的物种可能灭绝。 4.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全球每年使用矿物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5.5亿吨,全球的4亿辆汽车每年也将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中。世界城市人口的一半约9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碳超过标准的大气环境中。这些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气体进入大气层,形成了一种“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普遍升温,海平面因冰水的融化而上升。同时,大气污染造成的臭氧层破坏已非常严重。加上酸雨的危害,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的重大环境问题。生存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猛醒。各国纷纷倡导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从而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二、绿色消费运动方兴未艾 在环境保护浪潮的冲击下,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运动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并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1.生产方式上,传统的生产模式受到了深刻批判。以追求国民生产总值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生产模式因其导致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社会弊端,受到了各国的批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张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创造包括适应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走出了学术研究的狭小圈子,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2.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上正发生着深刻改革。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现在工业界正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安排生产,将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考虑今天,又兼顾未来。同时,一门新的“朝阳工业”———环境产业蓬勃兴起。在科学技术上,西方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保研究,其重点放在改革现有消耗资源大和严重污染环境的技术上,做到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能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 3.在国际贸易上,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贸易限制。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不准买卖,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条基本准则。而且标准越来越严,范围越来越宽。目前已扩大到野生稀有动植物、农副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及一些工业品这三个范畴,表明了贸易领域对于环保的认真态度。同时,这也成为各国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最新手段。 4.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消费者意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行列。据联合国在15个国家的民意测验表明,如果所缴纳的税款能用于环保,多数被调查者将乐于缴纳更多的税款。工业废物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于用较高的价钱购买绿色产品。 5.在国际关系上,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事务的热点。一是环境问题即将在国际舞台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艰巨性,“环境外交”将是国际政治、经济、外交领域的一个长期性议题;二是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已超过一般性的议论和发表原则性宣言,开始进入到制定一些具体化和量化的政策实施阶段;三是各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利益冲突长期存在,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环境与发展、主权与义务、资金与技术转让等问题展开。因而,国际环境领域将是一个战争与合作交织并存的格局。 三、绿色营销化:全球趋势 当前,全球环境意识日益高涨,国际环保压力不断增强,环境法规日益严格,绿色消费在成长,这些都是国际营销人员和国际企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走在时代前列的企业,正在主动地承担环保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为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变化趋势而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因而,一场全球性的绿色营销正在兴起。 绿色营销是指“经过一种有利环境可承受的方式来认识、预期和满足顾客与社会需求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在于把消费的需求与利益、企业本身的利益与环境的利益结合起来,在营销活动中兼顾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实践中,要考虑如何把环保提供大量甚至是无限的市场机会变成企业机会,利用绿色营销来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首先,要把环保计划与企业全面营销策略融为一体,走企业发展与环境发展协调一致的道路。企业在制订规划和营销决策时都要重视环保要求。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投入,增加产品产出量,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创建“无废”或“少废”的企业。对无法避免的废弃物,要积极采用新技术,使之资源化。在产品策略上,要开发更绿、更能为环境所承受的产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防止发达国家通过企业传递转嫁污染,顶住“环境殖民主义”的入侵。在引进设备上要认真选择,绝不能引进那些国外早已禁止使用的、有严重污染的设备,警惕引进“洋鸡”下“毒蛋”。 其次,提高企业“绿色含量”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非常流行,但在我国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绿色含量”是企业在营销全过程中,直到产品消费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凡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污染极少的,则“绿色含量”就高,反之则低。各国日益严格的环保法是企业增加“绿色含量”的动力。目前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绿色消费渐成时尚,企业能否适应这种消费行为的变化,推出绿色产品成为其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同时,包装上的绿色含量也大有文章可做。一是“环境标志”日益为世界认同;二是各国纷纷研究实现“零度包装”,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此外,定价策略、实体分配渠道及促销推广政策都要与环境管理相结合。 第三,进军绿色产业市场。绿色产业即保护产业,它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绿色产业是全球的大趋势,据美国商业部预测,到2000年,全球环保市场规模可达4000亿美元。我国环保业虽有一些基础,但产品少,质量差,产值只有40亿元,远不能满足国家环保发展要求。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纲要(1993—1998)》中,国家规定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改善环境质量及满足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提供物质技术保障和服务。 第四,导入CI战略,塑造企业绿色形象。企业既然融环保理念于经营管理中,就要把保护自然、消除污染、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造福后代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绿色营销树立绿色企业形象。CI战略是塑造企业绿色形象的最佳选择,从内到外,全方位精心策划,从员工到领导,增进企业本身的凝聚力;从企业到消费大众,形成企业独特的绿色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 总之,环境问题的长期存在可使企业既面临挑战又拥有机遇。面对全球对环境的密切关注,企业必须制定持续发展战略,广大营销人员也应在恢复和维持生存环境方面,凭借其营销活动扮演主动角色。同时,也只有适应绿色环境,保护绿色环境的企业才会持续发展! 开发研究 1999.3 郭关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