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繁荣的经济,健全的民主法制,还必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经济与社会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所有制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利与义的冲突异常尖锐。有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或急功近利,或见利忘义,放松了职业道德的建设,出现了大量的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不但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影响了千家万户的现实利益,而且也不利于单位和个人本身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就愈益凸显出来。 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每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每个人不但亲身参与职业活动,而且还要享受他人职业活动的成果,良好的职业道德使我们生活方便,心情舒畅,身体健康,而某些无视职业道德的甚至违法的做法,例如制黄贩黄、制售劣质食品等,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致人死命。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背道而驰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党的十五大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坚持和发扬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 1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1.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要注重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要合法经营,诚实劳动,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获取效益;特别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束。 1.2法律与伦理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竞争有序的经济,这种秩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法律,一是伦理。法律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外在的运行规则,伦理则为其设定了内在的价值座标。面对形形色色的不正当商业竞争,面对日趋复杂、紧张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冲突,人们在要求不断完善各项法规,加强管理,使社会经济活动的硬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更寄望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的建设。因为只有伦理道德,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校正人的心理、行为。因此,作为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道德建设,只应加强,不应削弱。其中,要特别重视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人格是指道德主体意识,包括人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同道德规范相比,道德人格是更深层次的道德意识。所以,道德建设应当重视人格的塑造,着力培养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动机。 1.3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竞争。竞争能增强经济组织的活力,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但是,竞争不能破坏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不能损人利己。社会主义市场鼓励市场竞争,同时又高扬“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旗帜,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为主导,又关注人的和谐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就是要发挥竞争的积极因素,克服竞争的消极因素。竞争不能排斥协作,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倡导协作精神,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这也是职业道德要求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恪守的行为规范和章法规矩的总和。职业道德对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规范职业行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提高人的职业道德素质重要在建设。 2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2.1加强思想教育,发扬积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不会自发产生,必须进行教育灌输。加强思想教育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手段。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实际,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道德,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文化的渗透作用,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三个基本内容。道德建设要靠舆论的力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典型激励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模范人物,象孔繁森、李国安、徐虎、李素丽、马桂宁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尊敬。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开展学先进活动,要与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搞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使精神力量化为扎实工作的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学先进热潮,可以把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2提高整体素质,抓好创建工程。职业道德建设要靠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并要采取一定的形式,把思想教育工作贯串于各项活动中去,从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参与,以提高群众的职业道德整体素质为目标。为此,要在社会各行业倡导和发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等社会新风,形式多样地开展争当文明行业示范区、征集“企业精神词”、学劳模赶先进、评选“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旅游巾帼英雄、“微笑大使”等群众创建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依托一定的载体,使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2.3强化规范的约束作用。规范是一种标准,一个准则,这种标准和准则既可以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也可以是人们有意识制定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要依靠教育,统一认识,提高自觉性;而且也要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对人的职业道德进行必要的约束。近年来,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窗口”系统竞赛活动检查评分细则》,旅游行业制定了《旅游行业员工守则》、《旅游行业文明卫生行为规范》,商业系统推出社会服务承诺制,全面实施“143满意工程”,这些标准、准则不仅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各行各业自觉养成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起到了对不讲职业道德行为的制约作用。 2.4要有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各行各业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重视广大市民对本行业的公众评价,新闻媒体为主体的舆论评价,群众团体为主的社会评价。这就能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工作状况,群众是否满意及其满意程度,工作应该怎样改进和提高。有了这样的机制与管理,规范服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就得到了保证。 2.5教育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不仅表现在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决策、组织实施上,而且表现在党员、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职业道德建设关键在于领导,领导干部要抓好自身建设,发挥榜样的作用。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党员、干部,应当站在时代潮头前列,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和义、局部和全局等关系,立足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党员、干部要有勤政为民的公仆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要时刻不忘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以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多办实事和好事为己任,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和自觉性。党员、干部要有律己容人的宽阔胸怀,把立言、立德、立功结合起来,真正做群众的表率。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崔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