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对当前消费品市场形势的一些看法,并结合华联商厦的具体情况,谈了对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的改革、改制、管理三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一、对当前市场形势的一些看法 我主要讲当前消费品市场的形势。今年上半年,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有较多的回落,但从总体看国内消费品市场仍处于基本平稳运行的状态。从发展趋势看,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的市场仍将是稳中偏淡的趋势。 当前消费品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商品销售继续增长,但销售增幅下滑的势头明显加快。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加上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增幅比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市场零售额也有所增长,但略低于城市的增长。 (二)消费品买方市场的格局更加明显,但实际是“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总的讲,市场商品总量供大于求。但就商品品种来讲,实际上存在着好卖的品种和品牌不足,不好卖的品种和品牌过剩,市场份额向名优特新商品集中。这反映了商品供给结构的调整滞后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 (三)居民消费心理比较稳定,但对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商品供应比较充裕,物价涨幅继续回落,消费者是“不急需的不买”、“买涨不买落”的心理起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购买力分流,以及“在银行存钱还可以升值”的影响。由于今年改革出台项目较多,如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国企改革等,影响的面都很宽。目前相当多的职工已经下岗或将要下岗,不少职工还要筹资参加企业改制入股或出去自营。从农村看,由于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普遍下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加以不少地方农民负担仍然较重,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市场。 (四)市场竞争加剧,不同经济类型商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15%,日用工业品和主要农副产品的价格都有所下降。由于销售不畅,市场竞争加剧,出现不少企业为促销而竞相降价,有些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或其它不正当手段倾销,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流通领域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不同业态之间,还有来自境外的实力雄厚的国际商业集团的竞争。上半年国有经济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同期下降5.3%,集体经济仅增长1.4%,而私营经济则增长27.7%,个体经济增长15%,外商投资经济增长24.2%。 针对今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央、国务院早在年初就作了部署,要求加大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的力度,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其中,一是增加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普通居民住宅的投入;二是要求进一步开拓消费市场,特别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新的增长点。这些,都是刺激需求、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国内市场的有力保证。 二、关于企业经营管理 首先,讲一讲全国华联商厦的一些情况和问题。最近我看到《华联商厦简讯》,其中反映:据1997年全国华联商厦集团37家单位统计,营销总额比上年增长6.7%,销售总额下降9.6%,利润总额下降49%,其中有盈利的是25家,亏损的10家,另两家没有报数,可能也是亏损单位。再从盈利单位来看,盈利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8家,大多是股份制或股票上市企业;其余多是盈利一二百万、二三十万,还有只赚几千元的。从全国华联商厦的上述情况看,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零售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零售业确实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激烈变革的时代。一方面,大中型零售企业的困难和变革有其内在的原因;另一方面,国际零售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也加速了中国传统零售业的变革。我认为,处在激烈竞争中的中国大中型零售企业,要及时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改革步伐,以迎接零售业竞争全球化和全球零售业大变革的浪潮。 大中型零售企业的发展方向,总的讲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四项基本标准。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必须认真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从这次研讨会的题目来看,我认为不能单纯地就经营研究经营。我完全同意很多同志提出的,要从企业的体制、机制、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上抓起。也就是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三改一加强”的要求。下面我想结合华联商厦的具体情况,就改革、改制、管理三个问题讲点个人看法。 (一)关于改革。中心是要贯彻现代企业制度的四项基本要求,落实中央提出的“抓大放小”的方针。既要努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又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华联商厦一般都是大中型企业,必须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以利于政企分开,企业摆脱对行政机关的依赖,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当然公司制可采取独资、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上市公司)等多种形式,有的还可以组建为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集团。抓大和放小也不是对立的,小的放活了还可以变小为大,如有些华联商厦通过收购、兼并、合并、联合、租赁等多种方法,把小的企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关于机制。实行企业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换个名称,也不是单纯为了筹集资金,应该是着重于转换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怎样转换企业机制,大家已谈得很多,包括企业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包括政企必须分开,行政必须转变职能等等。我想补充一条,即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包括优胜劣汰机制。一个企业,怎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使用人才是头等大事。必须彻底铲除铁饭碗、铁交椅和大锅饭的弊端。职工收入的分配,必须与工作和业务实绩紧密挂钩。按照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该重用的重用,该下岗的下岗,该转岗的转岗。 (三)关于管理。我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讲,所谓管理就是经营管理。也就是说,既要抓好业务经营,又要抓好内部管理。 在业务经营方面,当前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是: 一要搞好企业的市场定位。即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企业的功能,并按企业的功能确定企业的业态。应当是功能决定业态,不要只讲业态、不讲功能。这是就每个企业来讲的,是微观经济。从宏观讲也要搞好市场定位。城市,有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在一个城市中,有中心商业区,有大的商业中心,有区域商业中心,还有居民区、工厂区、学校区等小的商业中心等等,都应该有不同的市场定位,确定不同的功能和企业业态。 二要做到一业为主,综合经营,多功能发展。在一业为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条件,研究搞好批零结合、商商结合、商贸结合、工商结合、农商结合、商业与科技结合、商业与服务结合等。每个企业,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 三要挖掘和造就自己的经营优势,充分体现自己的经营特色。要重视一业为主和综合经营,更要重视搞好特色经营。没有特色就没有经营优势,没有特色就没有强的市场竞争力。商品有商品的品牌,企业也要有企业的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我们“华联商厦”就是商业企业的一个有特色的名优品牌,是企业的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我们既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华联商厦的知名度,更要扎扎实实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信誉,特别是要加强相互合作,联合起来共同做好做大“华联商厦”这个著名的商业品牌。 四要构造新型的工商关系。从实际情况出发,该经销的经销,该代理的代理,该联营的联营,该一体化的一体化。从华联商厦的情况来讲,也应该是自营与联营相结合,经销与代理相结合,努力开展和做好名优商品的总经销和总代理。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商场、大的购物中心,很多都是自营与联营相结合,经销与代理相结合,综合经营与“店中店”相结合。这样,可以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抓好人、财、物的管理。 一是管好人。这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只有首先管好了人,才能确保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能平稳、顺畅地运作,才能保证企业整个指挥体系、操作程序和整个职工队伍始终高效率、高度协调、紧张有序地工作。 二是管好钱。所谓管好钱,主要是加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费用管理和盈亏核算,保证企业能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费用、最快的周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财权应高度集中,由总部实行统一调度和集中核算。内部的各个商场、商品部和柜组,应实行基础核算,单独反映和考核若干主要指标。其收支应实行两条线管理,即营业收入统统上交总部,其所需开支则实行预决算管理,平时按预算、按开支标准、按审批权限自行掌握开支。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是,投资的决策权也应高度集中于总部,当然事先要反复考察,作好可行性研究。 三是管好物。在商业企业,管好物主要是管好商品购、销、调、存,同时也要搞好财产管理、物业管理。我国大中型零售企业目前在商品购销业务上急需研究改革的一件事,就是进货和销货必须实行分别管理,即商品的采购应尽可能实行统一集中管理(有些鲜活商品可以具体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规模采购的优势,有利于降低进货成本和加快商品的调度和周转,也有利于减少盲目采购并有效堵塞“吃回扣”与引入“假冒伪劣”商品等漏洞。当然,进销分开管理决不能形成进销脱节,而且要求企业必须实行现代化的电脑管理,建立商品进、销、存数量、成本、价格和财务核算等高度集中、网络完善、反映敏捷的信息体系。与此同时,各级领导和进销业务部门都要大力和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预报、预警等工作。 除了管好人、财、物,还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市场竞争力,抓好以下最基本的几件事:一是抓质量,商品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抓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不能仅仅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三是要不断开发新品种、新的业务和服务项目,也就是说要不断调整经营结构,以适应市场需要;四是要坚持抓薄利多销,薄利多销的前提和基础是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加快周转、减少损失,决不能搞乱削价等恶性竞争;五是要努力树立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主要不是靠写文章、做广告、搞宣传,而是靠长期一贯的、坚持不懈的商业道德、商业信用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的。 商业经济研究 张世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