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对美国梅塔格公司一个失败的促销案例分析,得出启示:管理者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最坏的结局。一旦风险大于收益时,这项计划就应改变甚至取消。 在本世纪80年代末的公司兼并狂潮中,美国梅塔格公司扮演的是一位自豪的兼并者;它出资10亿美元,甚至没有慎重考虑,便果断买下了芝加哥太平洋公司(CPC)。 此举一出,企业界人士纷纷猜测此次收购对于该公司的意义。其实,自豪二字对梅塔格公司来说,已没有什么新鲜的意味。 多年以来,这两个字就如同它的影子一样相伴着它。该公司具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洗衣机市场中,梅塔格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产品成为“质量一流”的象征,仅靠声誉,它的每台洗衣机就要比竞争对手多得100美元的利润,竞争者无奈的抱怨反倒成了它成功曲中一个动人音符。 事实上,只有梅塔格的管理者在举杯相庆时,才能真正品出这次行动的深远意义:公司一直在挖掘机会,便在海外寻找稳定的落脚点,占领国外市场。此次收购为公司这一拟定战略打开了一扇明朗的“海外之窗。”被收购的CPC公司是一家生产真空吸尘器和其它家用电器的公司,它在欧洲因出售胡佛牌真空吸尘器而十分知名。在英国胡佛品牌已成了许多英国人用吸尘器清扫地毯的代名词。 另外,收购给梅塔格公司带来了产品结构的重大转变:该公司开始由单纯地生产洗衣机转而变成了全线生产家用设备,它的产品扩展到了微波炉、电饭锅、冰箱、冰柜等多种类型。 这正是梅塔格走向海外市场梦寐以求的理想之路。 可以想象,在迈开这令人喜悦的第一步的同时,它的崭新梦想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期冀! 胡佛出招 尽管梅塔格公司找到了一条向外发展的便捷之路。然而,行进之中无坦途,在满怀信心地面对欧洲这一广阔的陌生市场时,它还是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诸多现实问题的考验。 首先是胡佛品牌,它在英国是一个十分有名的品牌,但对于拥有38亿潜在家电顾客的庞大欧洲市场来说,却还是微不足道。 再则,在欧洲市场上,群雄并立的竞争格局日趋激烈。通用电器公司以合资形式也插足而入,当地的惠尔浦公司实力雄厚,拥有10个工厂,而胡佛只有两个。还有瑞典的伊莱克斯,德国的博世———西门子公司及意大利的美诺尼集团等等。这些公司恰似一头头巨兽,虎视眈眈地打量着这位新来的角逐者,又好似在明确地警告梅塔格:你必须花费巨大的气力,才有可能进入市场。 梅塔格面临挑战!然而它初来乍到亦锋头正旺,它相信自己的实力。美国总部提出了“开明”的意见:英国胡佛公司的管理者要比总部更了解市场的情况,所以由胡佛分公司去全力开拓。 1992年8月,胡佛公司经过筹措酝酿,开始出招。它推出了一项极具诱惑力的促销计划:凡在1993年1月底以前购买梅塔格公司产品价值超过100英镑者,可以享受两次免费的欧洲旅游,购买超过250英镑者,可享受两次免费在纽约或奥兰多的旅游。 同时,与该促销计划相配套,胡佛公司和两家旅行社签定合作协议:旅行社为胡佛公司提供低价旅行的机票,但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包括代办住宿、租车、保险等一条龙服务获取补偿,在一条龙服务收入中,胡佛公司再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用以支持促销支出。 在胡佛看来,这是一套完美的促销计划,它将给竞争者带来沉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能够为进一步打开市场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严重的“车祸” 不出胡佛所料,当计划公之于众时,受这一巨大诱惑的驱使,当地人闻风而至,立即掀起了一阵购物热潮。你几乎每天可以看到有人抱着胡佛真空吸尘器回家。而且乐不可支,因为再傻的人也能够计算得出,支付这些地方旅行的费用,远远高于购买东西所花的钱。 胡佛公司马上变得热闹繁忙起来。几天之内,胡佛公司摆在商店里的真空吸尘器被一抢而空,公司在康伯斯兰和苏格兰的工厂,原来每周只生产3天吸尘器,现在不得不改为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 如此看来,策划活动大功告成了。 然而,许多扰人的事情总是始料不及,胡佛的管理者刚刚绽开的笑容还未开成形,便就又深深地皱起了眉头。 按照公司原先的预期,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员最多不会超过5万人,在参加的人里面,其中一部分顾客还不一定具有旅游的资格。现在的情况却大失所料,不仅有80多万人响应了公司的促销行为,而且具有资格参与旅游。另外,公司指望从旅行社一条龙服务收入中提成的打算也泡汤,因为精明的游客们只伸手要免费的机票,却很少有人花钱去享受这些服务,这大大减少了促销计划的支持费用。 胡佛公司一下子目瞪口呆,方寸大乱,难堪的局面紧接而来。 虽然公司一直致力于旅行活动的安排,但到1993年4月中旬,还是只有60000人获得了旅游机会,要知道,成千上万的人还在家里坐等旅行票和邀请函。 活动难于推行,诺言无法兑现,胡佛公司好似不经意间闯了弥天大祸,顾客由怨言四起逐渐演变成了愤怒指责。每天打来的投诉电话超过2000多次,更有人指控该活动具有欺诈性质,纷纷要求赔偿。为此,公司不得不开通专门的顾客热线以接受抱怨,又要组织专门人员来平息控告事件,有人讽剌说:“胡佛的热线都快被打焦了。” 荒唐?滑稽?弄巧成拙?似乎都不过分。 哈德利总裁心态复杂,难以忍受,他咆哮道:“这场行为简直就是一场严重的车祸,几乎无法让人猜出司机当时在想什么?” 除了公众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外,公司在财务上也付出沉重的代价。仅1993年的第一季度,梅塔格公司用以解决胡佛分公司促销事件带来的问题就花了3000万美元,最后的总支出总计超过5000万!这相当于胡佛子公司收入的10%,而这一公司自收购后至今还无利可赢。 无须多说,公司进入市场的第一步计划,由此也葬送了,而且是自我葬送!这意味着,它要再重新做起,还必须面临更大的障碍。 教训与启迪 梅塔格公司促销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方因素综合在一起的: 首先,梅塔格对收购来的公司,在管理上犯一个很大的错误,梅塔格仍给予他们几乎独立的决策权,而很少进行约束和限制。在胡佛公司的这次促销活动中,公司总部疏忽了对英国分公司的监控度,以至最后出现分公司造成5000万巨额损失还要由总公司来承担的荒谬事情。 其次,胡佛公司的管理者做出这种免费旅游促销计划是完全缺乏逻辑的。他们远远低估了促销费用,而对旅行社的一条龙服务收入回扣过于乐观。他们没有对整个过程的结果加以仔细分析,只片面地考虑了促销所能带来的好处。如此昂贵的费用,作为胡佛的主管人员完全应该认识到。那么,这种行为是由于计算错误,还是盲目天真所致呢? 本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管理者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最坏的结局。一旦风险大于收益时,这项计划就应改变甚至取消。对于一些重要的决策,管理者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获得很多信息,从而权衡支出与利润,决定是否实施。如果事后才知道由于疏忽所造成的隐患,那一切就都晚了。 企业经济 任皓 199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