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方面的情况,主要讲述了加强领导,认真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管粮食市场,积极开展粮食促销工作,加强粮食企业管理,狠抓增收节支等方面的内容。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1998年作出的五项重大改革部署之一。凉山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结合凉山实际,积极开展粮食促销工作,增收节支,减员增效,从去年6月开始,全州粮食收储企业没有发生新的亏损,比上年同期减亏3931万元,在1998年度粮改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 加强领导,认真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自1998年5月全省粮改工作会议结束后,州委、州政府非常重视粮改工作。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州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了有州四大班子领导、各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州县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州粮改工作会议,及时传达学习全国全省粮改会议精神,提高对粮改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充分认识到粮食流通体制不改不行,非改不可;二是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州、县、市都成立了以政府第一把手为组长的粮改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把粮改的责任制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粮食企业再出现新的亏损,一律由当地县、市政府负责;三是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凉山实际的政策,州政府下发了《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和《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出台了《关于制止粮食收储企业新增亏损挂账的通知》等与之配套的6个相关文件;四是加强调查研究,正确指导粮改工作,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带领州级粮食、财办、工商、物价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到基层粮站、粮管所、粮贸市场,了解行情,听取汇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研究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 二、 严管粮食市场,积极开展粮食促销工作 在国务院确定的粮改三项政策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是前提,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是保障,而实现粮食顺价销售是粮改的核心目标。我们把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扭亏增盈,不再发生新的亏损,作为衡量粮改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来抓。其作法是: 第一, 明确粮食事权,强化政府职责,实行购销包干。按照“明确各级政府粮食事权、粮食实行购销包干”的原则,针对凉山州既是粮食产区,又是粮食销区,州内产销余缺不均的实际,根据省政府下达我州的粮食购销任务,将全州定购062亿公斤,销售078亿公斤的粮食指标分解落实到17个县市,明确了各县市购销包干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仅粮食局长具体抓,而且政府领导要负责任,如发生亏损一律由地方政府负责。各级政府在加强粮食购销领导的同时,积极协调帮助解决粮食购销工作中出现的资金、运输等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给粮食促销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二, 整顿粮食市场,敞开收购,垄断粮源。前一阶段在我州粮食市场中私商粮贩非法收购贩运粮食的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正常经营,敞开收购、顺价销售难以实现。为此,州政府召集州粮食、工商、物价、税务、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制定了粮食市场的清理整顿措施,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县市认真抓好粮食市场管理,把粮食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作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现顺价销售的突破口,垄断收购、规范批发、搞活零售,为实现顺价销售创造条件。各县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车等宣传工具,大力进行《粮食收购条例》的宣传,州、县(市)政府领导发表电视讲话、答记者问,印发县(市)人民政府关于整顿粮食市场通告等,扩大社会宣传教育面。并召开个体粮商会议,集中学习《粮食收购条例》,有的还将《条例》和《通告》印发到户。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共出动宣传车602台次,印发《条例》、《公告》4985张,张挂宣传横幅、条幅、标语3693条,使粮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了使粮食经营规范化、法制化,州法制局与州粮食局联合举办了两期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通过对《粮食收购条例》和《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的培训,并经统一考试合格,共有530人领取合格证书和行政执法证书,为全面开展市场清理整顿培训了骨干。与此同时,各县(市)均成立了以工商、粮食、公安、物价等部门组成的“粮食市场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和“粮食市场清理整顿执法队”,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清理、整顿粮食市场,以宣传教育与依法处理相结合,执法队突击检查与基层站所分片区经常性检查相结合,集贸市场集中检查与农村流动检查相结合,昼夜查巡。同时,按照《粮食收购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粮食批发准入证》制度,对从事粮食经营的单位和个体粮商进行全面的清理和登记,认真清查各类粮食加工企业的粮源,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贩运粮食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全州各级工商部门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920人次,共登记个体粮商1117户,取缔非法经营粮商281户,查处违规案件283件,没收粮食36671吨,罚款44317元,有力地打击了私商粮贩的非法收购,规范了粮食经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行为,粮食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在狠抓粮食市场整顿的同时,全州粮食收储企业坚持常年敞开收购,变坐等收购为上门收购。特别是在粮食上市的旺季,积极组织职工主动到集贸市场设点收购,做到不限收拒收,不压级压价,坚持户交户结,切实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截止1999年2月全州共收购粮食0875亿公斤,全面完成了定购任务。 第三, 严格作价原则,坚持顺价销售。由于市场粮价低迷,粮食顺价销售难度大,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粮食销售价格是实现顺价销售的重要一环。州粮食局与州物价局及时将省物价局、省粮食局《关于粮食顺价销售作价原则的通知》转发到各县(市),并采取以会代训等方式,集中对各县(市)粮食局长,业务、财会股长进行粮食顺价销售作价原则、方法的专门培训,要求各粮食收储企业在保本微利的前提下,自主定价,实现顺价销售。对个别难以实现顺价销售的粮食品种,可按当年粮食库存和当期合理费用及利息,合理确定粮食顺价销售的价格。一段时间州内产销区粮食流通不畅,影响了顺价销售,州粮食局及时召开主产区粮食局长会议,专门研究产区因作价较高而出现粮食销售难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定价,积极协调州内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关系,产区县的粮食逐步流向了销区县,市场粮价逐步回升,为顺价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 改变经营方式,扩大粮食销售。全州粮食收储企业随着粮改的进一步深入,紧迫感和危机感日益增强,为了扩大销售,占领市场,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变坐商为行商,主动与厂矿、大中专学校、当地驻军、劳改农场、酒厂、饲料加工厂等用粮大户联系,实行预约,定期送货,提供优质服务,扩大粮食销售。 第五, 利用地方产品优势,拓宽粮食销售市场。我州安宁河流域的大米,具有色泽白亮、回味香甜的特色;小麦皮薄粉白出粉率高,很受消费者喜爱。当地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其优势,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将优质大米、小麦销往州外。盐源梅雨盛产独具特色的“白光头”大米,梅雨粮站积极开展“粮站十农户”的经营活动,引导农民生产优质稻谷,从而扩大销售。西昌礼州粮站利用本地优质糯米,进行水磨汤元粉的生产,不仅占领了本地市场,而且销往云南省等地。 第六, 抗灾救灾,保障供给。1998年我州大部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同时盐源等地还遭受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和损失。面对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州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及时组织调运粮食,增加粮食品种,保证市场供应,不仅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维护了社会稳定,而且又促进了销售,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通过以上几项促销措施,截止1999年2月全州共销售粮食1065亿公斤,较上年同期增长30%。 第一, 围绕粮改中心,各部门相互支持配合。各级财政对粮食收储企业的各种补贴款项及时足额拨补到位,减少了企业利息支出。各级农发行按照政策规定,及时发放收购贷款及收购费用贷款,新收粮油价值与新增收购贷款比率达99%,销售贷款回笼率100%,销售贷款归行率94%,贷款利息收回率98%。对顺价销售回笼的货款,按销售量收回贷款本息后的其余部分,留给了企业作为经营资金。同时,财政、审计、农发行等部门共同对粮食收储企业的新增财务挂账进行了审计,将挂账部分停息。这些都有效地保证了粮食收储企业的正常运转,减少了亏损。随着政企分开的落实到位,各县(市)将粮食局定编定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而减轻了由于原政企不分给企业造成的负担。 第二, 转变职工观念,强化内部管理。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企业和职工竞争意识较差,企业亏损严重。通过粮改的不断深入,企业和职工的观念不断转变,职工紧迫感普遍增强,全州各粮食企业加强了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清退各种临时工,一些小型维修、粮食装卸、搬运及熏蒸等工作都由粮食职工自己动手,尽量减少费用支出;对各项费用支出严格审核把关,坚决杜绝乱支乱用现象。对邮电费、差旅费、办公费实行定额管理,费用包干,超支不补;亏损企业一律不进行调资,不发放各种奖金;对银行计息单认真进行逐笔审核,避免重复计息和多计利息,保证利息支出的准确性;对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提前办理延贷手续,坚决避免加罚息。通过强化管理,1998年全州粮食企业比上年同期减少费用开支2886万元,其中管理费用1042万元,经营费用647万元,财务费用1197万元。 第三, 加大人员分流力度,实现减员增效。在实行政企分开、收储业务与附营业务分开的同时,采取多渠道分流人员,目前全州已分流人员1416人,占收储企业职工总数的37%,大大减轻了粮食收储企业的负担。 粮食问题研究 施正华 199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