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公共关系是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成功与良好的员工公共关系是分不开的.在员工公共关系实践中,行为科学的需求理论,激励理论及群体行为理论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1 员工公共关系 1.1 员工公共关系及其重要性 员工公共关系一般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所有人事关系的总和.第一、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员工生产和提供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执行,短期、中期目标的实现及远期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员工的有效参与,只有以良好的员工公共关系为基础,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员工既是企业形象的创造者,又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企业对外公共关系的第一线.企业内部的员工,既是公共关系的客体,又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作为客体,他们是企业公共关系的对象;作为主体,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企业对外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实施人员.如作为营业员的员工,要和顾客打交道,作为售后服务人员,要和用户打交道;作为采购员,则要和供应商打交道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员工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代表着整个企业的形象. 1.2 员工公共关系的目标 员工公共关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员工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创造和谐融洽的人事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这包括企业领导(经营者)之间,领导与员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2)有效的信息沟通.应当保证是真实的信息而不是确切的信息,在企业内横向、纵向自由流动.3)保证每个员工都有令自己满意的地位,并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4)保证企业处于良好的生产经营状态,可以有效处理突发订单而不影响企业原有的运行.5)和谐、融洽、健康的人事环境.6)员工的成就感.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良好发展.7)员工的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企业有乐观的远景,员工的发展便可以得到保障. 2 运用行为科学,发展良好的员工公共关系 2.1 员工公共关系的基础———满足员工的基本物质需要 良好的员工公共关系,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而要使员工向这一目标努力,则应当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行为科学指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无论是马斯洛提出的五层次需要论,还是阿德弗提出的三层次需要论,最基本的都是生理需要,而必要的物质基础正是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好的员工关系,应当满足员工的正当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必须做到这一点.任何企业都应对员工有基本的福利,如:工作报酬,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企业应当经常关心员工的工作环境,健康情况及他们的衣、食、住、行、休假等,通过这些渠道,将有利于培养员工对本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有利于良好员工关系的形成. 2.2 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从需求理论看,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此外,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也指出:适当的激励手段将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个人理想不断得以实现,企业在获得成功的同时,还将拥有一个和谐的人事环境.良好的员工关系,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分不开的: 1)目标激励.在运用目标激励时,应注意:(1)根据佛隆所提出的期望理论,一个人的激发力量可表示为:激发力=效价×期望.其中,效价是指一个目标对人的价值如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如何;期望是指实现某个目标的概率.根据这个理论,要使员工意识到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相互关系,好的群体关系将有利于提高目标实现的概率;同时,企业在制定目标时,应注意提高目标的价值,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2)根据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动机有强化的机能,人的行为是一个不断改造的过程,这种改造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对人或组织的某种行为予以肯定或赞赏,使该行为得以巩固或保持;“负强化”是指对人或组织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使该行为减弱或消退.运用强化理论,在实施目标激励时,应当把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使员工关系一步步良性发展,在实现总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和谐的员工关系. 2)奖惩激励.对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员工关系的行为,应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进一步激发人的积极性,鼓励他向下一个目标迈进,这也是正强化所要求的.企业管理人及公关人员应明确向员工说明企业的奖惩条例,实践证明,奖惩结合比只奖不惩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扼制破坏员工关系的行为,这正是正强化和负强化同时作用的效果. 3)榜样激励.榜样是企业中的先进代表人物,他们自身的模范表率行为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极性,是员工感受得到的影响力,将有助于加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和谐的员工关系的形成. 2.3 沟通--创造和谐融洽的人事环境 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公共关系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便是“公众必须被告知”,此处的公众是指公共关系的客体,而员工既是员工公共关系的主体,又是客体,因而,无论是行为科学理论,还是公共关系理论,都说明了沟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内部的沟通应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中,沟通能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联系,传播企业精神和文化,从而促进一个良好的员工关系氛围.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应当让每个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企业的短期,中期及长期的目标.②提出企业口号,并通过内部出版物及各类传播媒介宣传企业文化与精神,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应当让每个员及时了解企业所发生的对员工有重大影响的事项.④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经营.设立员工沟通信箱,鼓励员工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出力献策,使员工参与管理的愿望得以实现,进而获得尊重的满足.⑤企业与员工之间应保持经常性的信息畅通,公共关系人员应加强内部传播与沟通的速度,周期性地检查员工的态度和意见,企业可经常举行会议,举办展览会,成果报告会等.⑥重视与员工家属的沟通.通过以上的沟通工作,将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有效流动,从而使企业在沟通过程中进一步获得员工的支持和认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进而获得良好、和谐的员工公共关系. 2.4 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就是具一定的目标,并由规章、制度、方针,政策等规定企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一定的组织体系.非正式群体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非正式群体具有其特有的特征,如很强的凝聚力,行为和心理的协调性,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频繁,信息传递易片面,失真等等.正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对于员工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充分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注意与非正式群体作非正式的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①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感情融洽等特点,了解员工的态度、需求、创造一种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气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②重视非正式组织中“领袖”人物的作用.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周常春 马 瑜 1997.05 |